原本在都市做房地產生意的,台中石岡九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士湧,因為九二一大地震,震毀了他的老家,讓他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,重建家園,也陪伴年邁的雙親。閒暇時,他種起茶花,許多人看到他的茶花種得那麼漂亮,要他割愛,於是他越種越多,到現在園子裡已經有七百多個品種、好幾萬棵茶花樹,不過他說,現在市面上看到的茶花,九成以上都是外來品種,花大又鮮豔,很受民眾歡迎,而相較起來花小、又樸素的台灣原生種茶花,反而漸漸看不到了,於是他開始復育,希望大家也能欣賞到台灣原生種茶花不同的美。
紅的、白的、粉紅的,美麗的茶花恣意綻放,展現最迷人的姿態。

這個叫愛麗絲姑娘,是大陸,大陸,大陸那邊,雲南省的茶花啦。

這黃色的花裡面算,算最大朵、最漂亮的,戴羅尼加,這戴羅尼加這是,這是那個南美洲那邊的。

園子裡七百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茶花,各自精彩。

這個都過年的時候才有開,對,所以很多人我跟他說,我的情人節開了,他們種花種久的人都說我亂講的。

茶花園主人黃士湧,年輕時在外地做房地產生意,九二一大地震那年,震毀他的老家,也把他這個遊子震回來了。

[石岡九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
黃士湧]
大地震那年,我的房子就全部倒掉了,我就想說,也差不多老了,要回來,回故土啦,回,回鄉啦。

地震後,決定回鄉重建家園,同時照顧年邁雙親,後來也開始買一些茶花回來觀賞,見黃士湧的茶花開得漂亮,許多朋友都跟他買,他也就越種越多。

[石岡九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
黃士湧]
開始種的時候什麼都不會,很多人,我問去他,他都不肯說,我那些種死掉的,全部,我媽媽都拿來做,燒成木炭。

用時間和金錢換經驗,黃士湧的茶花現在已經種了一甲多地、好幾萬棵,而其中,還包括許多台灣原生種茶花。

[照片提供 黃士湧]

[石岡九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
黃士湧]
武威山茶是我去屏東的,武威山那邊玩的時候,去玩的時候看到的,它是很會長那個果實,這個果實,我用果實復育啦。

同樣也可以用果實復育的,還有這個鳳凰山茶。

像這樣子,就已經成熟了啦,就是說它已經裂開了,所以這個採起來,它裡面呢,有四、五粒的種子。

[石岡九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
黃士湧]
剛開始的時候是在南投的鳳凰山,因為鹿谷鄉過於的開發,都開發種這個烏龍茶了,所以那一邊幾乎呢,已經沒有了。

黃士湧說,台灣的茶花一般來說花朵都比較小,就觀賞的角度而言,比不上又大又鮮豔的外國種茶花,因此也比較不受青睞。

[石岡九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
黃士湧]
台灣的茶花,大部分有,兩、三千種裡面,只有五、六種是我們台灣原生種。

認為台灣原生種有其特色和價值,黃士湧積極復育,每年就有上萬棵,而可以榨油的小果油茶,在油安問題後,也賣到缺貨。

[石岡九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
黃士湧]
食用油風波以後,苦茶油它的身價、它的價值,差不多高漲了三倍啦,所以小果油茶我本身,復育的方面呢,每年都銷售一空啦。

黃士湧說,山上大棵的茶花樹早被砍光了,現在只能從小棵的開始種起。而身兼社區理事長的他,為了營造九房社區的特色,也和社區居民分享茶花種植技術,也讓大家能多一份收入==ns==

像這樣按住,然後左右搖晃,把那個土,那個空隙要把它塞滿,塞滿,然後再,加土下去。

[石岡九房社區 居民
鄧怡茹]
然後理事長他就是,都會教我們說怎麼種,所以我覺得說,欸,買回去之後反而變成說,花越種越漂亮,越漂亮之後就越喜歡,家裡也越種越多,現在可能也好幾千棵,四、五千棵以上有。

為了提高茶花的附加價值,還以插花的概念,將茶花和其他植物共植,打造獨一無二的茶花盆栽。

我們有一點流蘇類的,給它下垂。

[石岡九房社區 居民
劉秀蘭]
最簡單俐落的就是那個日式的,它就是一枝茶花,有開了一朵、兩朵,簡簡單單,再搭配一些小小的小花,就可以了。

不僅如此,茶花也能拿來料理,採下一大朵的茶花,洗淨後,一片片剝下來,鍋裡的油燒熱後,在蛋液上擺上花瓣,蓋上餅皮,簡單的茶花蛋餅,顛覆想像。

[民眾]
吃起來那個味道,真的是跟我們外面那個吃起來那個,蛋餅是不一樣的,真的是有那個香味。

[民眾]
這是我第一次吃到這種茶花蛋餅,然後剛吃下去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一個淡淡的花香。

[石岡九房社區 居民
劉秀蘭]
有請一些老師來教我們,老師都用茶花來當,當做材料,像泡茶的茶花,那種的茶花的果凍、茶花的餅。

台中市政府推廣一區一特色,石岡就是用九房茶花當主軸。九房社區就位於東豐綠色走廊旁邊,現在還保有相當古老的房子和小巷道,再結合茶花產業,希望讓更多人看見九房的美。

[台中石岡區 區長
高文生]
包括我們的老街呢,未來我們可能從事老街怎樣去規畫,還有我們的茶花,因為茶花最大優點,它一年呢,大概有半年的時間呢,是花期很長,所以說很適合吸引遊客來==ns==

原本只是自己的興趣和事業,漸漸推廣成社區特色,黃士湧更希望,把台灣原生種茶花找回來,讓更多人認識、也知道它的價值,不讓外來種茶花專美於前。
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
==布袋戲話家鄉事==
雲林有個貓兒干布袋戲團,三年前因為參加雲林偶戲節計畫而成軍,成員是一群平均60歲、來自各行各業的雲林人,雖然都不是專業的操偶師,但苦練多時,演出更具有一定水準,今年還自己做道具,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齣「大新庄傳奇」,講在地居民早年為了生活,到西螺賣菜途中遇到惡霸,後來引起漳泉械鬥的故事。開著滿載道具、布景的小廂型車,他們深入雲林各鄉鎮的學校和社區巡迴演出,讓偏鄉民眾和小朋友,透過布袋戲演出,更加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。

道具、戲台、音響、燈光,全都塞進車子裡,拿著單子一項一項清點,就怕漏了什麼。

我們這個是那個要去演布袋戲,就到國小去演布袋戲,那這些就是我們整個,我們整個包括我們的布袋,布袋戲的那個戲台,跟一些工具全部都在這裡,那我們現在要出發了。

穿梭在雲林大街小巷,滿載的廂型車,深入各個鄉鎮,讓偏鄉的民眾和小朋友,能享受到更多藝術資源。來到這天演出的地點,二崙鄉義賢國小,團員馬不停蹄的,要趕在學生下課前把戲台裝好。

貓兒干布袋戲團在三年前成立,劇本自己寫、道具自己做,而且堅持只演自己的故事。

[貓兒干文史協會 總幹事
楊永雄]
社區,把劇團,它的價值就是在地人演在地的故事,布袋戲它可以天馬行空的,把我們的故事,我們想要傳達的,就很簡單透過這個布袋戲就把它傳達出來。

團員都五、六十歲了,不過一要表演,就充滿活力,這天指導老師,已經有五十幾年演出經驗的余玉柱,特地來加油打氣。

手指動,頭要這樣動,有時候要,對,有時候手動就好,這樣,迢迢來到此,快走賣番薯,什麼賣番薯,沒有啦,快走莫延遲。

[指導師傅
余玉柱]
一段、一段慢慢地,教他們操偶的動作啦,還有打武戲的動作,做一些語言動作,你講話,喜怒哀樂都是很重要的,要有表情。

但畢竟動作沒有年輕人來得靈活,辛苦練習,才能達到水準。

[貓兒干布袋戲團 團員
曾玉葉]
老師很拚命教,很拚命教,那他,他有教我們用一個透明的,讓我們知道說你的手要怎麼動,一開始起先的時候在舉,喔,手很痠。

[指導師傅
余玉柱]
因為這個布袋戲就是沒有生命,我們手一伸進去,舉起來,就是有生命的。

貓兒干文史協會,要來學校表演布袋戲,所以這一節下課,還要請各位小朋友帶著你的椅子,到走廊集合。

聽到廣播,小朋友趕緊搬著椅子出來,很是期待。

我們今天要演的戲碼,叫做大新庄傳奇,「蝦子好賣,死人頭無遐濟」,現在節目開演。

這天演出的戲碼,是早年發生在雲林地區漳泉械鬥的故事。

就我們被大新庄的朱杉欺負啦,把我們的魚搶光光,這個土匪杉真是欺人太甚。

要去西螺,那因為常常經過,常常會產生衝突,所以就發生了漳泉拚,就是海邊的人跟我們內地的人就常常打架。

庄拚庄,竹篙裝菜刀,鋤頭糞叉齊出,形成了一場大血戰囉。

海口人因為連繫出問題,人未到齊,寡不敵眾,全數陳屍水底。一段時間後,漁夫無意間發現水底有很多人頭,裡面藏有肥美的蝦子,便撈到市場去賣。

哇,怎麼還會動,欸,我來給它敲看看,哇,原來是肥滋滋的蝦子。

但沒多久,蝦子被抓光,事跡也就敗露了。

咦,最近怎麼沒有看你抓蝦子出來賣,唉唷,員外啊,你就不知道,蝦子好賣,死人頭就沒有那麼多,什麼,你說什麼,原來你賣給我的蝦子,都是從死人頭抓的,唉唷,對不起、對不起啦,我沒注意,竟然全都說出來了。

有緊張刺激的橋段,也有輕鬆詼諧的劇情,有時,甚至只是戲偶一出場,小朋友就哈哈大笑,成功抓住小朋友目光。

本店主,老豬哥啦,啥 老豬哥喔,什麼老豬哥,我是說姓劉,名智高啦。

[雲林縣二崙鄉義賢國小 教導主任
蔡健邦]
我們這邊,在地故事也很多,但是沒有機會讓小朋友來了解,所以透過,透過布袋戲,讓小朋友,一方面很有趣味,很有興趣,一方面也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我們這邊以前古時候的故事。

[貓兒干布袋戲團 團長
陳勝郎]
小朋友大部分都很捧場,他們看得都很興高采烈,有些還,還起來歡呼咧,哪一個角色出來就,哇。

這齣戲總共有16個角色,全靠口白陳勝郎來發聲,得先了解每個角色的個性,才有辦法揣摩。

哼,這次就饒你,希望以後改過自新,不可再做害人之事,謝謝謝謝,謝謝饒命。

[貓兒干布袋戲團 團長
陳勝郎]
同質性比較高的那個角色就很難分辨了,如果是一些,一些老大的角色,那個就,就太簡單了,然後一些老生,比較,個性比較鮮明的,那個都比較好表現。

一下子要講述劇情、一下子又要扮演角色,陳勝郎小抄、大抄都沒看,從頭到尾都記在腦子裡。

[貓兒干布袋戲團 團長
陳勝郎]
整齣戲都是要,要記起來,那個順序也要,要記起來,對,要不然整個都亂掉了。

生動的表演,讓整齣戲都活了起來,操偶師也功不可沒。

[貓兒干布袋戲團 團員
馮政元]
村長伯他是老人家嘛,所以他在走路就是不能太誇張,好像老人家的那個態度這樣子,這個就比較囂張,他在走路就完全不一樣,走路他就比較誇大,就比較誇大這樣子。

[貓兒干布袋戲團 團員
吳毓珍]
他笑、他哭、他高興不高興,或是說他有什麼表情,我們就慢慢的去想,就可以演出那種感覺。

那個食指弄到頭裡面,然後另外兩個,這裡有一個、這裡有一個這樣,手合起來不能開開,手合起來,這個兩個合起來,這兩個合起來,喔,對對。

戲棚下玩不夠,還玩到台上,戲偶果真對小朋友充滿魅力,而對這群中年團員來說,布袋戲是他們的兒時記憶,卻也是加入戲團,才有機會操偶,還巡迴演出,看到台下觀眾的熱情回饋,也讓他們更有動力,一站一站的,把家鄉的故事,繼續傳播下去。
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