芎林鄉下山村是新竹縣的穀倉之ㄧ,早在日治時代便生產貢獻日本天皇的貢米,為了保護村莊,早期當地更成立了數個武獅團,練武強身抵禦外侮,但隨著工商業發達,武獅團消失了數十年,近年來,下山村張家重整祖傳的武獅團,開始練拳弄獅,更在各種舞獅比賽中,勇奪佳績。天色已暗,路燈昏黃,芎林鄉下山村的張家夥房卻熱鬧滾滾,只見身穿客家花布的公獅、母獅,嬉戲奔跑,搖著蒲扇的「大面」,不時逗弄著獅子,有趣的情景,讓一旁的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。
[芎林鄉下山村武獅團
成員 張育瑄]
讓牠(獅子)生氣再安慰牠,會逗牠,還有會幫牠搧涼。
[芎林鄉下山村武獅團
成員 張家斌]
看到大人來學,我也想學,因為我覺得很好玩,想來學。
這群10歲左右的小朋友,是這個「武」獅隊的成員,要學好玩的舞獅前,先得練蹲馬步等武術的基本功。
<這樣紮,這樣捶,壓下去,鞭下去。>
除了小朋友外,這個武獅團的成員真可謂「國寶級」,最年輕的都已六十好幾,而拳齡最少40年。
[芎林鄉下山村武獅團
成員 翁添進]
我小孩的時候,就看人家玩,看了以後就跟著玩。
[芎林鄉下山村武獅團
團長 張健銨]
我才國民小學畢業,(叔叔)他說年輕人閒閒沒事,沒有工作,以前沒有電視,吃飽沒事做,就說學功夫,兩個人就敎我,學獅學獅,打拳打拳。
武師們一個個從廣場邊緣站定,蹲馬步、起手式,跑到中央,跳定之後,向觀眾抱拳請拳,開始打著不知名的拳法,棍、刀、藤牌刀等也陸續演練,即便個個奮力為之,還是不免略顯老態。
據新竹文獻會記載,「上山村、下山村產米,品質優冠新竹縣」,下山村是新竹縣的重要穀倉,也唯有強健自己方能捍衛,這個僅千人的村落,便號稱有四條獅。
[芎林鄉下山村耆老
張石富]
那時候光復以後,那個鄭家一團,我們張家一團、還有黃家又一團、還有田家有一團。
擁有獅團的幾乎就是下山村的開墾大戶,尤其是鄭家,更是早在一百五十年前,來到下山村開墾,在這飛鳳山系下,建起上百年歷史的鄭家祠堂。
[芎林鄉下山社區發展協會
總幹事 鄭文虎]
以前這宗祠,最多的時候有五房人,一房就有20多人,所以五房加起來有上百人在這住,所以這邊以前很熱鬧。
這麼大的家族,又擁有龐大的家產,更需要練武自保,也因此鄭家請來了師父,開始立團練武,也造就了下山四條獅。
[芎林鄉下山村耆老
張石富]
我們姓鄭的師父,就我們這邊,還有北埔、田寮坑,敎有五個地方。
[新竹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以前來說,不管是哪個村落,大部分有練武的習慣,因為你看有很多盜匪,土匪會來搶劫,比較靠近山區,會有原住民出草,以前還有閩客械鬥,所以為了這個問題,每個客家庄全部會練武。
既然是為了防身,武器一定要隨手可得,像是雨傘、包袱或是煙筒,都可以成為致命的武器。
[芎林鄉下山村武獅團
團長 張健銨]
三兩下就要解決,三兩下就要讓人倒下去,兩三下沒有讓人倒下去,以前人就跑不掉,以前說的越打越多人。
[新竹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流民拳主要的功能,有強烈的攻擊性,老實說以前流民拳沒有限定什麼武器,擔竿拿到也可以,籤筒拿到也可以,石頭拿起來也可以,主要是要把對方擊倒。
在日治時期,新竹武風興盛,每鄉每鎮處處都有武館,然而時至今日,武館早已銷聲匿跡,提到武術,多數人也只會想到中南部地區。
[芎林鄉下山村武獅團
團長 張健銨]
我們北部的工業比較發達,中南部比較多農業,到現在還是以農業為主,比較多人有時間可以練,比較沒有工廠,我們北部比較多工廠,都去謀生,後來就比較冷淡。
快速的都市化,讓下山村的四條獅,到現在僅剩張家有固定團練,但張家武獅團卻也前景堪慮,未來他們可能連練習的場地都難尋。
[芎林鄉下山村武獅團
團長 張健銨]
各地區都有,但是我們山裡面比較興盛,都市人比較沒有這樣場所好練,我們鄉下,鄉下以前場所比較寬。
由於下山村部分被劃為新竹璞玉計畫範圍內,大量的土地將被區段徵收,同時又有其他的農村重劃等,未來一望無際的農田,都將矗立著一棟棟的高樓大廈。
[芎林鄉下山村
村長 何信橋]
經過5年、10年以後,一部分劃到璞玉計畫,全部農地會變成建地,全部會變成大樓。
沒了農地,便沒了農民,這個因農村而生的武術,也將沒了它的精神,因此下山村的武獅團也不知道,還能繼續武多久?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洪炎山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