吸取在地的能量,在舞台上綻放專屬於這塊土地力與美的故事,一個充滿在地味的劇團,要讓生活中的實,與歷史的虛,重新交融。
吸取在地的能量,在舞台上綻放專屬於這塊土地力與美的故事,一個充滿在地味的劇團,要讓生活中的實,與歷史的虛,重新交融。
因為我們還有換景,這是之前在劇場沒有試過的,你要換嗎?現在,要要要。
把握演出前的最後彩排,導演、演員和工作人員,正全神貫注,一一確認每個環節,「EX-亞洲劇團」為了《106號油井》這齣年度劇作,突破以往,走出室內劇場,重新回到歷史現場。
你看這是我和弟弟一起做的油燈,只要加入出磺坑生產的石油,就可以點燃使用,很方便啦。
《106號油井》裡頭要說的,不只是當地老油井的故事,還道盡苗栗出磺坑,這個美麗山城的興衰。位在苗栗縣公館鄉的106號油井,根據資料是東南亞最老油井,民國四十九年被中油公司鑽探發現,出磺坑這裡地底,蘊藏大量油礦脈後,從此開啟了中油以及礦場聚落的一頁榮景。
妳看這片山城,到了晚上,工廠、辦公室、宿舍、採油設施的燈火,還有沿途的街燈,一個個亮了起來,好像滿山閃爍的星光,他們都說像「小香港」。
要把百年石油產業,和聚落的榮景好好講完,對劇團來說,不僅是全新的嘗試,對印度籍的導演江譚佳彥來說,更是巨大挑戰。
[EX-亞洲劇團藝術總監
江譚佳彥]
開頭的時候我會想,這麼大的一個,這麼長的一百年的這個故事,怎麼講短短的時間,這是一個困難,所以我們會找到一個方法,是一個,這個年輕人,她穿過很多不一樣的時代,所以這樣子我們可以短短的來,我們會呈現。
[EX-亞洲劇團演員
林緯]
我的角色在戲裡面是,他的職業是中油的鑽井工,那在這個工作,對我們來講非常特別,不像一般看得到的,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很多的田野調查。
我們出發吧…
這幕歡樂、尖叫聲不斷的「流籠婚禮」,演員模擬搭「流籠」的速度感,很真,很有抓住握把、擺盪的感覺,去年開始,劇團拜訪大量專家,聊天、考究,挖掘在地最深刻的記憶,花了三個多月,才把整齣戲排完。
[EX-亞洲劇團團長
林浿安]
爸爸長年在外工作,所以媽媽假日都要帶這群小孩,我們從小就是坐這邊的纜車長大的,就是我們小時候的雲霄飛車。
這些酒瓶,就像是我們家中每一個人,這條繩子,就是出磺坑,把我們統統綁在一起。
說到往事仍歷歷在目,這齣作品的關鍵人物─林浿安,她的父親就是資深的鑽井人。
[EX-亞洲劇團團長
林浿安]
真的是沒有想過,會做這齣戲,但是曾經在戲裡面,偷偷想過,因為爸爸也是中油人,我做劇場這麼多年,一直也受到家裡面的支持,有想過如果有一天,我可以把爸爸的故事搬上舞台,會是對他們一個最好的一個回饋。
[苗栗縣副縣長
鄧桂菊]
它本身團長(林浿安)也是我們苗栗的女兒,苗栗女兒帶回了印度老公,當苗栗人,對苗栗文化她多所用心,本身她父親也是中油人,所以她從小到大,對中油的感觸甚深。
我看到這些景象,真的就是小時候的回憶,馬上就跳回來了,因為我們假日去看的風景都是這個。
曾經獲得九五年電視金鐘迷你單元劇「最佳女配角」提名的林浿安,和印度國家級演員江譚佳彥,相戀結婚 共組劇團,身為資深劇場人,她多年來不知為多少劇本操刀,這回她將父親昔日辛苦打拚、璀璨輝煌的歲月,譜成精彩的劇碼。
[EX-亞洲劇團團長
林浿安]
在地的人文特色,其實非常的豐富又多元,那你要包山包海,要講油人的故事,要講出磺坑的興盛,然後我們這一次就想說,或許有可能,用現代年輕人,因為我們常常覺得,留在家鄉其實就是一個沒有出路的一個想法,那也針對了所謂青年返鄉這個議題,何不用現代年輕人的觀點,我們回顧到底所謂家的定義。
[EX-亞洲劇團演員
葉柏芝]
油燈就是其實它象徵一個傳承的意義,像它就是從,曾祖父那時候做好,就一直用用用用到現在,其實它都還留著,所以我們要出來,當心嵐她現在遇到,她想要賣掉雜貨店,然後我們想要讓她了解,這個家族的故事,那我們就用油燈來,帶領她。
從故事軸線、道具,到場景布置,都是從在地「長出來」的,劇團所在地,也和苗栗在地的舊窯場,大有關聯。
[記者
許儷齡]
苗栗早期發展陶瓷產業,曾興盛一時,像這裡就是昔日的陶瓷工廠,從門口這麼寬敞,就可知貨車曾在這裡進出,「EX-亞洲劇團」特別選在這個地方,作為劇團的空間。
什麼事情都是我要做,回來還繼續想著工作的事情,上次工作還受了傷,實在喔。
不少演員也跟隨劇團到苗栗扎根,他們多半非客家籍,但為了這部作品,人人卯起勁來學客語,舉手投足、字裡行間,追求更到位。
[EX-亞洲劇團演員
李昕宜]
這次是客家庄的一個媽媽類型的角色,所以像剛剛那個「哼」也花了很多時間,去找這個語尾助詞,然後包含,觀察譬如說認識的一些阿婆、阿姨們,甚至也有直接去找她們,坐著聊天,聽她們講客家話,講講講就所以平常妳們會怎麼用嗎。
[EX-亞洲劇團藝術總監
江譚佳彥]
我是印度人,所以這邊導這個戲的時候,我還是會有一點點的我的,背景,文化背景的做法,這個歌是一個情緒的一個延伸,我們會帶後面的那個文化背景,音樂帶進來,觀眾還是會感覺到我們的時代。
既印度又苗栗,既懷古又現代,一位印度籍的導演,與苗栗在地的劇場人,帶領最有活力的夥伴,認識過去,想像未來。
採訪 涂至伶、許儷齡
撰稿 許儷齡
攝影/剪輯 羅應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