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台灣農業積極推廣「六級產業化」,從一級生產、二級加工到三級銷售服務,創造附加價值。以目前盛產的苗栗公館紅棗為例,公館鄉農會近年來努力推廣,透過自己的加工廠發展多樣產品,農會預估每年紅棗可帶來超過2億的商機,但也有些小農想要嘗試自己加工,甚至發展六級化產業,不過,遇到不少困難。目前公館唯一自行加工的有機紅棗農陳淑慧,當初要建加工室時,發現法令上有不少規範,是以食品大廠管理思維看待小農手作生產加工,因此執行上困難重重。不過她現在做起來了,也開始幫助其他小農,建立自己的產銷方式,打出自有品牌。
大暑前後約 20天,是苗栗公館紅棗盛產的季節,公館鄉農會所舉辦的年度展售會,除了鮮果,各式各樣的紅棗加工產品,也很受歡迎。
[公館鄉農會 總幹事
韓鴻恩]
沒有辦法保存,就做紅棗乾,但是紅棗、紅棗乾,兩種而已,說實在不會吸引人,還有現在公館農會也在全面在推動,叫做農業旅遊,就是說休閒旅遊,休閒旅遊當然要有很多食品,很多我們說的休閒食品,給大家吃嘛==ns==
紅棗經過農會加工廠的加工,成為全新的商品,如此龐大的加工量,只有農會才有辦法負擔,也比較容易控制品質。
[公館鄉農會 總幹事
韓鴻恩]
公館農會,有加工廠,這麼多年來會全部整理,現在跟農委會申請,叫做ISO22000,符合這樣的規定,裡面很多有安全認證,有貼那個商標,另外呢,因為大陸會跟台灣的有區別,希望有差異化,讓所有的消費者了解MIT,我們買到我們台灣是安全的。
農民多半會把紅棗賣給農會處理,但也有些小農嘗試自己加工==ns==
想要把NG的紅棗,拿來做簡單的加工,這是有機紅棗農陳淑慧起初的想法,
陳淑慧的加工室,挑高4米5,有著特製的玻璃屋頂用來晒紅棗乾,下方就是做濃縮果汁與果醬,從一級農業生產,跨入了二級農產加工生產。
[公館有機紅棗農
陳淑慧]
你小農做這個加工,然後一級生產,二級加工,到三級這個整個行銷服務的串聯,最能賺到錢的應該是在二級跟三級,那如果說在這個部分,台灣農民的規模小,他在二級跟三級都沒有機會參與,反而就變成加工廠或者餐廳賺去了,那我覺得這個是相當可惜。
但為了成立自己的農產加工室,光搞清楚相關建築法規,陳淑慧就花了快一年時間。
[公館有機紅棗農
陳淑慧]
其實最難克服的是,這個現有的這個農舍興建的這個建築法規,其實因為現在看起來,就是政府在小農加工的這一塊領域,還沒有給予很好的輔導資源,所以大家都很模糊,但是我相信很多農民,他都有這個,自己自我加工的這個需要。
[公館鄉農會 總幹事
韓鴻恩]
譬如說他要做他的農舍,農舍樓上要做晒場,要做玻璃屋,另外要申請叫做農業生產設施等等,全部有很多有關法規的問題,可能不了解,也沒有認識的,農會就會協助他,來找縣政府、找鄉公所,看要怎麼樣來突破,還有貸款的問題,讓他有農業專案貸款、農業綜合貸款等等,建築的部分,就協助他來申請讓它合法化。
依照現有法令,不同的用地面積大小,農民分別可向農委會或食藥署提出申請,只是不同單位的規定有如多頭馬車,讓陳淑慧無所適從,最後她考慮到,自己
[公館有機紅棗農
陳淑慧]
法規規定得太死了,它並沒有因為說 我們不同的產業,或者你有不同創新的想法,因為法規就定很死了,比如說溫室、網室、儲藏室、集貨場啦,等等等,那個都是農業設施,那農業設施有一類就叫做,就是農產加工室,對,那農產加工室,就是適合農民可以在這邊做,你自己的加工,那當然每個人你所生產的作物,或者是農產品不同,所以他的加工的設備跟器具、跟流程,跟衛生管理條件,儲存條件通通不一樣==ns==
好不容易搞定了加工室,從一級邁入二級產業,而流程拉長了,管理也更複雜。
[公館有機紅棗農
陳淑慧]
包含說從你使用的場地,你的整個衛生管理的條件,你的原物料,你怎麼樣進貨,你怎麼做自己的管理,即使你自己種的你也必須要管理,然後你做完了這些東西,廢棄物,你要怎麼去處理、回收等等,還有就最重要,就是你的包材選用,你要用什麼樣的包裝材料,來包裝你的東西。
[陳淑慧弟弟
陳富昇]
當然因為有機加工室,第一個它的場地,要先經過那個有機認證,那認證過以後,你在這邊生產的東西,還要再認證一次,那沒有問題的時候,才有辦法申請到那個有機標章,才能再貼有機標章上去,所以會比較麻煩,對,也就是一般,一般小農比較不願意去嘗試的地方。
從一位單純的生產者,晉升到加工者,陳淑慧努力了好幾年,才能夠跨出那一步,她說,真的試了之後,發現實在是太累了。對於陸續有紅棗農也表達想要自己加工的意願,她建議也想「跨級」的小農,與其單打獨鬥,不如集合起來打團體戰。
[公館有機紅棗農
陳淑慧]
確實跨入二級,尤其到三級,你需要投資很多,你要把它變成自己常態性經營的東西,你勢必就要有一些資金的投入,所以這個需要花一些資本,所以我覺得最好的是,能夠透過農民組織,像產銷班,生產合作社,大家共同經營,這個方式可能是比較,比較好的。
[陳淑慧弟弟
陳富昇]
因為我們現在加工的品項越來越多了,那偶爾也會幫其他一些農民,因為有的他也會找我們代工,其實有的小農他真的自己沒(辦法),比較沒那個能力去可以去做這個動作。
成功打出自己的品牌,陳淑慧也獲得社區其他小農的認同,不僅幫助小農加工,也協助有興趣的小農一起為農產品加分,也要帶著大家走入在地社區,開始另一種團體戰。
採訪/撰稿 吳詩禹
攝影/剪輯 賴冠諭
- Aug 06 Thu 2015 17:39
448集-小農加工不簡單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