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離上次《客家新聞雜誌》人物專題報導拍攝十年了,「蛙癡」郭可遇對青蛙的熱愛不減半分,自家為青蛙營造適合居住的生態池,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青蛙進駐,他四處受邀講課,上至八旬老翁,下至童稚小兒,都是他分享青蛙生態知識的對象。而他在石雕方面,也依然創作不輟,至今已累積百來件作品,他說未來要成立紀念館,讓他的石雕作品與青蛙生態影像,被更多人看見。


 

 

各位小朋友早安,郭爺爺早安。
 
幼兒園小朋友排排坐,準備欣賞他們口中的郭爺爺--郭可遇拍攝的青蛙生態影片,台灣共33種青蛙,郭可遇就拍了23種。

[影片提供 郭可遇]
你看青蛙多聰明,牠會用那根草修理牠同伴。

邊看影片,郭可遇邊講解,小朋友被影片內容逗得笑聲不斷。觀賞影片後的Q&A時間,小朋友們更是踴躍舉手發問。

青蛙跟蝌蚪可以住一起嗎?每一種蛙類性質不一樣,如果牛蛙牠成蛙很大隻,牠不可以跟蝌蚪在一起,因為牠會吃蝌蚪。

郭可遇反過來發問,小朋友也沒被考倒。

青蛙有幾隻腳?四隻,還有牠的腳趾前面幾趾?後面幾趾?前面四趾、後面五趾,哇,非常厲害耶,小朋友你們真的是青蛙專家了。

人稱「蛙癡」的郭可遇,時常被邀請到各機構介紹青蛙生態,從社區大學的八旬老翁,到國中小學的學生,全是他分享的對象,這次倒是他第一次到幼兒園講課。

[幼兒園 老師
陳怡伶]
他這個班級剛好就是探究到青蛙,所以我們也很融入地方的這些資源的一個收集,那郭老師他剛好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專家,所以就是經過這樣子的一個聯繫,所以就,郭老師也很熱情,然後就是說,他可以過來,然後透過認識青蛙的一個生態,讓小朋友更了解我們整個青蛙的一個生長的歷程這樣子。

[郭可遇]
我上課的層面,從國民小學到大學都有,社會人士也有,我今天很開心有這機會,來幼兒園,對這麼小的孩子(上課),讓他們認識自然生態,尤其是兩棲類。我發現,這學校對這方面的推廣很用心,所以說很難得這麼小的孩子對兩棲類,青蛙認識這麼多,這很不容易。

要留一部分等一下要做腳喔,還有眼睛、眼球。

不只介紹青蛙生態,郭可遇還發揮他的藝術長才,教小朋友們用黏土,捏青蛙。

[郭可遇]
我希望說,我們的自然生態,從這個幼兒園,讓他們認識這個大自然,尤其像是兩棲類,沒那麼容易看得到,像青蛙,我小時候青蛙到處都是啊,現在難得看得到,所以小朋友這麼小就知道,教育這方面,提早讓他們認識,希望他們熱愛大自然,再來尊重生命、愛護生命。

大概2.5公分,雄蛙,牠從吻端到屁股2.5公分,很小喔,

講到郭可遇的藝術專才,不能不提到石雕,他20年前回到故鄉台中石岡,就努力推廣與創作石雕,時至今日依舊滿腔熱血。

[東勢高工 學生
張宏維]
以前沒有去觀察青蛙有什麼聲音,然後我以為青蛙都叫一樣的聲音,現在看到原來有那麼多種青蛙,然後牠有,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叫聲。

[東勢高工 校長
張福鎔]
他們除了學習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這個技能之外,更重要就是他們也學習一些美學的素養、人文的涵養。也是打破一般社會大眾,對我們學工科的這個學生的一個既定傳統的刻板印象。
 
郭可遇的石雕作品題材,以動物這些自然生態為主,他用創作為他眼中的大自然,留下永恆瞬間。十年後,作品累積已有百來件,他不賣也不讓人收藏,他說未來要成立紀念館,展示畢生作品、影像。

愛蛙、拍蛙,為牠營造適合居住的環境,郭可遇的青蛙生態池有好幾處,聽到蛙鳴聲處處,就是他最大成就。

[郭可遇]
這裡面平常有五、六種(青蛙)在裡面產卵,像我們看到的是金線蛙,拉杜希氏赤蛙,和腹斑蛙,現在剩腹斑蛙晚上還會鳴叫。

他也逐漸改變打理生態池的方式,從整齊亮麗的生態池,到看似雜草叢生的濕地,只為讓青蛙易於躲藏,如今和十年前相比,生態池裡的青蛙,只有多、沒有少。

[郭可遇]
這十幾年來喔,青蛙沒有變少,反而變得更多,因為牠一代一代傳下去,像剛也有聽到拉杜希氏赤蛙的聲音,喔,這個聲音,你會感覺到很歡喜,還有這麼好的環境,青蛙才會來住。我希望這環境繼續下去,別把它破壞,保持它原來的環境,這青蛙牠會一代一代傳下去,生生不息。

不管是石雕創作、教學,或是生態講解,這些年來,郭可遇從未間斷,七十餘歲的他為推廣這些喜愛的事物,樂此不疲,他說,有生之年,只要能走能動,都不會放棄推廣生態知識的職志。
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戴志明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客家新聞雜誌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