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航海王、火影忍者到死亡筆記本,近年日本漫畫風靡台灣,被漫畫迷視為朝聖大會的「漫畫博覽會」上,能夠創下驚人營業額的,也幾乎都是日本漫畫,根據統計,目前台灣流行的漫畫,九成五以上都來自日本,究竟有台灣原創性、本土風格的漫畫在哪裡,被視為所有文化創意源頭的漫畫,難道只能複製、模仿日本型態嗎,面對這樣的困境,台灣本土漫畫家如何生存,又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,記者宋宇娥 蔡裕昌帶大家一起來了解。
本土漫畫困境(AD稿)
擠擠擠,迷歌迷姊將漫畫博覽會的會場,擠得水洩不通,只為了要拿到心中最愛的漫畫作者簽名,當然也有漫畫迷是為了要買到限量的漫畫商品,這樣可觀的人潮,讓今年的第八屆漫畫博覽會,在六天內吸引四十萬人次,人潮帶來錢潮,營業收入約有新台幣一億多元的業績,而這些傲人的數字背後,其中有百分之九十八是日本漫畫所創造的。
來到光華商場這間開了十幾年的漫畫書店看看,感受一下漫畫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,讀者從三十幾歲到十幾歲都有,架上滿滿各式各樣的漫畫,放滿整面牆的書冊,能夠吸引消費者掏出錢來買的,卻一樣還是日本漫畫,
[民眾]
日本的(漫畫) ,日本出的比較多啊
[民眾]
日本的(漫畫)他們可能想像力比較好,他們的想像力,還有他們畫的細節比較多,比較豐富一點
[漫畫書店
老闆 蔡飛鴻]
台灣的作家本來就比較少,小朋友本來就喜歡看日本的比較多,當然相對的日本的漫畫當然就比較多,比較暢銷的比方說火影忍者啊,或是航海王啊
從航海王到火影忍者,日本漫畫風靡台灣,就是不見台灣漫畫的蹤影,究竟台灣的漫畫在哪裡?
[民眾
黃錦玉]
像諸葛四郎 大嬸婆 跟牛伯伯,都是我們小時候都有看過,都有看過,我還記得 像諸葛四郎以前是那種小說連載的,我們都會去那種租書店,去借來看這樣子,好像都是每個禮拜都很期待,看到這種連續的童話故事
當時連載漫畫成功了吸引讀者目光,其實在五○年代,台灣漫畫曾經引領社會潮流,像是王澤畫的漫畫「老夫子」,老夫子和大番薯這對寶,絕對是家喻戶曉、陪著大家長大的幽默記憶,
而牛哥李費蒙在中央日報連載的「牛伯伯打游擊」,更是鼓舞了當時台灣人的士氣。
葉宏甲的「諸葛四郎」漫畫,緊張刺激的戰鬥情節,紅遍全台,還掀起「四郎、真平」的風潮。
劉興欽的「大嬸婆與阿三哥」,以自己母親的樣子,畫出大嬸婆的形象,自己則化身為阿三哥,畫出鄉下人進城的趣事,反映出當時台灣從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的時代背景。
[四大天王漫畫展
策展人 郭季柔]
因為我們現在在坊間看到的,年輕人比較接受,比較流行的,都是一些比較日系漫畫,包括我覺得現在的本土漫畫家的畫風,也都比較接近日系的畫風,可是,比較很可惜的是沒有人去畫一個,真正屬於台灣的風格的一些作品出來,而這四位老師的作品就可以,很符合當時他們的一些生活背景,當時的社會狀況啦,反映當時一般民眾生活的一些種種情況,劉老師大嬸婆曾經有畫過大嬸婆進城啦,發生的一些笑話跟趣事,也讓現在的人知道說,城鄉差距以前是多麼的嚴重,跟差距很大
不需要打草稿,漫畫家劉興欽沾沾墨汁,大筆一揮,大嬸婆的生動模樣,立刻在白紙上活靈活現
[漫畫家
劉興欽]
大嬸婆是誰,是我媽,他有他的特色,我們客家人的婦女,大襟衫、七分褲,打赤腳,講話很大聲,全部是我們客家人生活的縮影,所以很受歡迎,尤其台灣流行本土文化,什麼最本土,大嬸婆最本土,土味最重,去到哪裡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台灣人,不但是台灣人還是客家人,不會認錯
來自新竹客家庄的漫畫主角大嬸婆,渾身充滿客家味,漫畫中濃濃的鄉土味,也是劉興欽漫畫受歡迎的原因,不過,目前市面上要找到這樣充滿台灣味風格的漫畫,卻是相當困難。
[亞太漫畫協會
理事長 黃志湧]
一般大家可能都說,(日本漫畫佔)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八,但事實上的比例是更高的,超過九十九都是有可能的,一年台灣的漫畫出版量的話是,大概有三四千萬本,其中台灣漫畫家可能,不及三、五十萬本左右,都不到
去年以「神來一筆」漫畫創作,拿到新聞局劇情漫畫獎的朝舞,現在還是個大三的學生,但卻已經在「霹靂月刊」上連載布袋戲漫畫三年了,筆下常會出現符合當時新聞時事的人物,把台灣味自然融入漫畫框格中
[兼職漫畫家
朝舞]
不需要太刻意,因為有些刻意的東西,會讓人覺得還蠻做作的,就是我會覺得一點一滴,放進台灣的元素,比如說校園漫畫的,像台灣跟別人沒有的,像我們有教官,一些我們日常生活會遇到的東西,比如說我們生活的西門町 捷運,那個背景的部分,或者是就是一些風土民情,就是比較自然的把它加入故事裡面
從小就夢想當漫畫家的朝舞,雖然還不算正式出道,卻也已經了解現今台灣漫畫圈的困境。
[兼職漫畫家
朝舞]
明顯(市場)比較小,因為台灣你可能賣到破萬, 大家就是恭喜恭喜,可是你在日本賣到七八萬本,他們會覺得賣得很差,那個量整個就差很多,因為市場小,可以養活的,像是一些比較冷門的,就比較不能存活,只能養主流的,我覺得是還蠻殘害大家的事情,可是也沒有辦法
對於目前台灣流行的漫畫九成五以上來自日本,讓許多年輕漫畫家在台灣活不下去,劉興欽相當感嘆。
[漫畫家
劉興欽]
台灣的漫畫家都絕種了,全部變日本的,看不出來這是誰畫的,全部都變成日本人畫的,藝術如果沒有時代性,或是地方性,你出的作品讓人家看不出來是哪裡的人寫的,什麼時代的東西,那藝術就沒價值了,人家看了 台灣人畫的,也會以為是日本人畫的,所以是很嚴重的問題。
和劉興欽一樣,也是新竹客家人的漫畫家阿推,畫漫畫畫了二十年,對漫畫的熱愛和堅持,始終用畫筆證明著。
[漫畫家
阿推]
我的物種就是要來畫漫畫的,就像飛蛾撲火,它碰到光它就不行了,就像貓碰到檸檬梗,牠就愛到不行了,牠明明(碰到)是昏死的動物,可是這個就是沒有辦法解釋的事情,DNA決定了你的這個職業,你就算碰到再多的挫折,你都還要回到這裡,就像鮭魚一直要回牠的故鄉一樣,那我想,會想要來畫漫畫,就是因為你的骨子裡面就想要畫漫畫,你的魂裡面就是漫畫的魂,你流的血,就是漫畫血。
這份對漫畫的熱情與執著,讓阿推對於台灣漫畫的式微,有著深切體認,為此,去年年底還創立「漫樂」季刊,作為台灣本土漫畫家自由表述的空間平台,但因為通路商出問題,僅出了三本的「漫樂」就此成為絕響。雖然結局不怎麼歡喜,但創辦「漫樂」的過程中,阿推卻發現了值得欣喜的事情。
[漫畫家
阿推]
很高興發現一件事情就是,台灣的創作力永遠存在,隔了那麼久了,因為台灣的漫畫斷層很久了,當然不是指日系風格的台灣漫畫,而是指有台灣自己味道風格, 或是有百分之九十,台灣創作者出來的刊物,真的很少,很高興的是,我們去探訪這些創作者,我們從各行各業去找到有漫畫血統的人,甚至於像紅膠囊他也幫我們創作,像是凱西,他本來也是產品女王,那他也來畫漫畫,那我們覺得共襄盛舉這件事情,還是有很多很可愛的創作者來支持我們。
台灣的創作力雖然源源不絕,但創作環境跟外國相比,卻始終不夠完善,也讓台灣漫畫家生存倍感艱辛。
[漫畫家
劉興欽]
沒有像外國,它是一個團隊,想故事的人想故事,畫人頭的畫人頭,畫風景的,好像卡通影片一樣,分開來畫 沒有,台灣就是一個人,從頭畫到尾。
[兼職漫畫家
朝舞]
一心多用就會分散,你十分力都集中在可能在畫人物,你要分散到背景什麼呀,都要顧到的時候,可能就會比較弱一點
[漫畫家
阿推]
資深的創作者對台灣漫畫的環境,就是說大家要努力,他也不想去管了,因為他已經沒有力氣去管了,中生代的話,轉行,新生代雖然抱著希望,可是對未來是未知,他不曉得漫畫可不可以成為一個行業,因為沒有系統
台灣漫畫環境可以說是「先天不良、後天失調」,環境艱困,但卻始終有人前仆後繼,以當漫畫家為一生的職志,也讓人看到漫畫特殊迷人的魅力,不過,台灣風格的漫畫是什麼,卻仍然模糊不清。
[漫畫家
阿推]
台灣的漫畫風格是需要時間的,任何國家的創意產業,或是創作型態都是漸漸形成的,這就是我剛剛講的,一年兩年做不起來,你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,那我們台灣人的想法就是說,我丟下去的錢,我下一季就要收到,這是看不到的,因為這是文化,漫畫是很重要的一個創作型態,所以它的結構絕對不是,政府或是投資者想的一兩千萬的格局。台灣的漫畫產業絕對是一個,跟電影工業一樣大的資金跟結構跟人力,才有辦法做起來。
漫畫不只陪伴許多人度過童年歲月,留下美好的快樂回憶,漫畫更是許多文化創意產業的源頭,本土漫畫家需要養成,本土漫畫風格需要建立,這或許是一條漫漫長路,不過,恐怕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。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- Oct 24 Wed 2007 16:16
43集-本土漫畫困境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