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中壢家.坤甸味〉活動,邀請印尼華僑以美食為媒介,牽起台印兩國的客家飲食交流,其實在中壢後火車站還有「印尼一條街」,是居住在此的印尼華人重要的生活圈。這條街上,從宗教信仰據點基督教教會、到填飽肚子的印尼餐廳、採買印尼食材的雜貨店、打理門面的美髮店,一應俱全,滿足生活大小事,就有印尼人說,來到這,聽著熟悉的語言、吃著家鄉味,儼然有置身印尼的錯覺。


 

星期天早上十點不到,餐廳還沒營業呢,就有一群人進進出出,原來是要到三樓的教會做禮拜。
 
台上歡樂歌唱,讚頌主耶穌,不過仔細聽,並不是台灣在地語言,原來這個基督教教會主要教徒,都是印尼人。

[基督教教會 牧師
鍾銑賢]
我們聚會目前都是印尼,有學生、還有新娘,外籍新娘,很多也是外勞,我們是關心他們,來這個教會。

[印尼華僑
黃燕妮]
我們的教會是國際的教會,就是在台灣可能很多印尼人,像我以前剛來,不知道要去哪個教會,聽不懂中文這樣,後來想到我們開設一個教會,像你來讀書、像你是嫁過來的,可以找一個教會,聽得懂印尼文的,讓很多印尼來這裡的人,有個地方可以來主日,可以來信教。

初來乍到台灣的印尼人,華文不是太好,這個用印尼文傳道的基督教教會,一來他們在異鄉能保有原來的宗教信仰,二來也能讓他們有家的感覺,是不少中壢印尼人的心靈港灣。

[印尼華僑
黃燕妮]
以前是一個人嘛,有什麼事情,都沒有人可以訴說這樣,來到(教會)這邊,認識很多姊妹,如果有什麼可以一起分享這樣,所以不會覺得,自己來到這麼遠的地方,從印尼來到台灣這樣,自己沒朋友、沒有親戚,所以來到教會,也(提供)一個地方,可以讓我們認識那麼多朋友、那麼多親戚這樣,像一個家庭。

[印尼華僑
黃雪花]
自己的母語不會忘記,自己的客家話,講客家話講什麼,自己想(家的時候),來這裡就像在印尼一樣,講客家話,講自己的話,吃也是吃自己的東西、印尼的東西,所以大家很開心就對了啦。

大家也會帶些印尼家鄉味的料理,和教友分享美味佳餚,邊吃邊聊,撫慰飄洋過海的鄉愁。

[印尼華僑
黃惠燕]
我們會煮家鄉的味道,不一樣的來這邊教會來吃東西,大家會講話、聊天什麼的。講心事啊、分享,遇到什麼不會的、什麼陌生的事情這些。

[印尼華僑
黃雪花]
我們會煮菜過來,煮我們的料理,煮來給大家吃,大家吃完,大家也會坐下來聊天。這麼多人吃,自己也很開心。

牧師也鼓勵教友們有機會就開店自立,在教會一樓開餐廳的蘇美麗就是其中之一。

[印尼華僑
蘇美麗]
教會先設置在三樓的地方,一樓就空著,牧師說,好心問你們要不要做生意,我有朋友說你要不要開日本料理店,然後他教我怎麼做,教怎麼做,喔好,因為我們(教會)兄弟姊妹可以在樓下開店,比較方便,因為我們進進出出,因為這教會,是(要)經過一樓上去的,所以我們不認識進進出出好像不方便。

蘇美麗開的是日式料理店,但其實菜單上,也有不少印尼菜,像他此刻正在鍋裡油炸的Pempek,就是類似甜不辣的印尼食物。

[印尼華僑
蘇美麗]
這個是我自己做的,手工做的,那個是,我們講印尼話是Pempek,我們台灣是講甜不辣,它很像是甜不辣,可是不是甜不辣的感覺,比較特別,他們說甜不辣為什麼不一樣。裡面它很多種(料),它有蛋、它有豆腐,豆腐裡面有肉、魚也可以,放在Pempek的裡面。辣椒醬加好了,然後上面炸好了,我們加小黃瓜,更好吃,比較脆脆的感覺。

原本在二樓開美髮店的教友黃瑩瑩,現在則是搬遷到一百公尺附近,店面重新開張。

[印尼華僑
蘇美麗]
我跟瑩瑩是好朋友,很久以前認識的,然後我們一起做生意,他在二樓,教會在三樓,他在二樓,我自己在一樓的餐廳,我們認識很久了,算是好朋友啦,我頭髮是他處理的,很完美的。還有他現在搬了,在附近,也是在附近啊,我一樣常常有時間來找他聊天、染頭髮,走路大概兩分鐘就到了。

[印尼華僑
黃瑩瑩(客籍)]
我在這邊開店是因為很多印尼人在這邊逛街,然後很多印尼的商店、賣東西吃,所以這樣子不錯,他們可以順便來弄頭髮,來逛街,來吃東西。

熟練地為客人染髮,黃瑩瑩說自己愛美,也喜歡把人打扮得美美的,所以選擇做美髮這行,他也直言,移居台灣的印尼客人喜歡來店裡消費,就是因為溝通無障礙。

[印尼華僑
黃瑩瑩(客籍)]
其實台灣(美髮)店跟印尼(美髮)店是差不多,就是讓我們印尼的朋友來這邊比較方便,他們比較好溝通,(比較親切這樣子),對,比較聽得懂啦

[〈中壢家.坤甸味〉策展團隊 成員
杜彥穎(客籍)]
印尼的華人,大部分人就是因為算是學校的關係,他們在印尼學校的關係,然後就要,有個叫做宗教課,就是選擇課程,然後他們大部分會選擇,基督教或天主教,然後像美麗他們就是基督教的教會,所以大家有這個習慣在印尼養成,然後到台灣也是一樣做禮拜,牧師就問說,那你們要不要來我們這邊做個小生意,讓整棟樓不要只有我們教會而已,像這個區域除了美麗那個教會以外,附近還有兩三個也是一樣是有教會,算是這區的一個特色。
 
中壢後火車站新興路儼然是「印尼一條街」,印尼餐廳、印尼雜貨店、美髮廳、教會都群聚在此,能滿足生活大小事。

[印尼華僑
蘇美麗]
從我店裡這邊很多印尼店,這邊是有一家印尼店,TOKO INDO WARUNG PONDOK,總共有11個印尼店在這邊開,那邊前面也有TOKO INDO BAHAGIA、TOKO INDO CENCEN,美髮店也有在那邊,想買吃的、美髮店都有。這邊很方便,對我們新住民、印尼人都很方便。

哈囉 小姐要買什麼

開印尼雜貨店兼餐廳的陳榮華,是印尼客家人,選在新興街開店,看準的就是火車站旁交通便利,容易形成印尼人群聚的龐大人流。

[印尼華僑
陳榮華]
(客人)大部分是印尼的,印尼華僑、還有印尼移工。星期假日像他們沒上班,就過來這邊,來吃東西。中壢(這裡)近火車站,火車站他們要來,比較方便啦,坐火車一下火車就走路過來。

其實教會地點選擇在新興街設立,也是因為鄰近火車站,方便服務印尼鄉親。

[基督教教會 牧師
鍾銑賢]
為了方便,對他們吧,火車站是一個地點,對我們、對他們都方便從很多地方來,比較容易找到。

〈中壢家.坤甸味〉策展團隊 成員
杜彥穎(客籍)]
中壢火車站的後站是比較晚開發的,在中壢來講,對,然後之前比較早來台灣的移工,像是菲律賓啊還是泰國,都在前站,所以中壢的群聚就是前站比較多菲律賓跟泰國,然後後站的話,正好就是印尼的店家,就慢慢地陸續進來做生意,所以說就後站可能有大概,看到就七、八家,可能超過可能有十幾家的店家。

無論是飄洋過海來工作的印尼移工,或是不遠千里嫁到異鄉的印尼華僑,他們在中壢印尼一條街裡,透過舌尖上的家鄉味,撫慰了思鄉的愁緒,瞬間異鄉成了家鄉,從熟悉的滋味、熟悉的語言,找到和家鄉的連結臍帶。
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戴志明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客家新聞雜誌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