恆春民謠是相當具在地特色的一支民歌,八十一歲的張日貴是有名的民謠歌手,去年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,「人間國寶」。她在滿州鄉港口村出生,是客家人,爺爺是從竹田遷徙過去的。張日貴從小家境貧困、父親早逝,但辛苦的童年與豐富的生活經驗,讓她的歌聲湧現豐沛情感,往往令聽者感動落淚,一起來認識這位滿州民歌手張日貴。
中氣十足唱著恆春民謠,情感真摯,她是滿州有名的民謠歌手張日貴。
這首是恆春半島上特有的哭嫁歌,「牛母伴/牛尾絆」,張日貴用不同的聲音與歌詞,來詮釋新嫁娘出嫁前的祝福、安慰與傾訴,「牽尾音」綿長細膩常令聽者也心酸落淚。
[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
張日貴]
我就是在想,我媽媽在養我們兩姐妹很辛苦,很可憐就對了,就是苦命,一個人小孩三、四歲就沒了父親,這樣在過日子,所以,我如果唱到這首牛母伴,我就是一定會哭。
[北藝大傳統音樂系
主任 吳榮順]
這個曲調要會牽,牽聲,喔,父母疼子長流…,這要牽聲,牽到很,聽起來很苦情的曲調,那有人會唱來勸她說,妳要嫁出去了,一定要當個好媳婦喔,唱了 你聽了會哭,到現在他們還保存這樣的,這樣的叫做,像「哭嫁歌」的這樣子的方式,張日貴阿婆就是箇中的好手。
張日貴從小家境貧困,父親早逝,童年時代常聽母親唱歌,就這樣自然而然學會恆春民謠。
[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
張日貴]
她在那個,她二十歲嫁老公,二十七歲老公就過世了,我媽媽,所以快三十歲那時候的日子可以說很艱苦,一個女人要拉拔兩個孩子很辛苦,她就愛唱這種歌,這很可憐,牛母伴,尤其是「牛母伴」,我是沒有叫她教我,我就聽一聽,我聽了就會了。
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出生的張日貴,其實擁有客家血統,是早年,從六堆往南遷徙開墾的客家後代。
[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
張日貴]
我客家人,我阿公,他從竹田來的,竹田姓張的,從好幾代前就過來了,我阿公分家後就來到這裡。
為了家計,張日貴十三歲就去瓊麻園工作,休息時,常和同伴哼唱幾曲,瓊麻園就成了張日貴的練歌場,
[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
張日貴]
那時候沒什麼好聽,他們都是用嘴在唱的,他們在唱這種民謠,就是隨意在唱,就工作做完這樣,日正當中,肚子餓了,就想說唱一條歌。
[北藝大傳統音樂系
主任 吳榮順]
大家都工作那麼辛苦了就會叫她,妳唱歌啦,妳唱歌啦,她就這樣,有機會大家就叫她唱,當然,叫我唱,叫我唱,我就會開始要求自己,她就慢慢地會去找人,妳會唱什麼,妳會唱什麼,她就記錄很多曲,全部記在哪,記在頭腦裡。
張日貴與生俱來驚人的記憶力、歌唱才藝及豐富的生命經驗,在她充滿情感、很有層次的歌聲中表露無遺。
張日貴去年更是被文化部指定為,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,贏得「人間國寶」頭銜,現在有兩個藝生,每週三天來學藝,要把她特殊的民謠唱腔傳承下來。
[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
張日貴]
因為我八十一歲了,我的歌實在是很多很多都想要教,我現在教這兩個藝生,我不是教普通的,我都教這種,歷史上的「三別英台」、「做苦路工」,我都將這些教給這兩個,(她們)學得起來,但是月琴還不大會,我就是跟他們說忍耐著學。
[藝生
張碧英]
我們都是盡量學她的口音,口調這樣,就阿嬤她的口調是比較有古早味這樣,我們現在的人被流行歌影響,所以比較沒有古早味,所以學起來是比較有點困難。
一把老月琴,彈唱出恆春半島上人們的樂天與悲苦,張日貴充滿韻味的嗓音,讓人感受到,台灣上一代人的韌性與生命力。她四處奔走教唱,傾囊相授,盡力留下最原始的恆春民謠,民謠中的文化底蘊。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- Oct 24 Thu 2013 16:03
355集-民謠國寶張日貴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