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月的「勿忘影中人」,要介紹的是,愛蛙成癡的石雕家郭可遇,這位退休老師,回到故鄉台中石岡後,不但努力創作與推廣石雕,有感於環境不復兒時情景,他更致力於青蛙生態復育,營造適合牠們生長的環境,當時他的生態園裡,常見的蛙類就有15種之多,先來看看2009年時,蛙癡郭可遇的努力。
這邊來說,這邊要這樣,其他這邊都不用改了,這個人物的造型很漂亮。從這邊往下進來裡面,這邊等一下也是到這邊。
假日的早上,石岡國小校園一隅,在幾近「噪音」聲中,進行著一堂課程。
現在,我們這一件,你從上面這樣看下去,看下去的時候,它的曲線,它的所謂雕塑語言都出來了,等於我跟你說,這個漂亮就是在這裡,這凸出來的部分有沒有。
這是台中縣山線社區大學的石雕課程。在學生間穿梭的,就是指導老師郭可遇。
[台中縣石雕協會 理事長
郭可遇]
自己在創作的中間是一種興趣,刻多了以後呢,很多人發現,這個石雕藝術,真的是可以推廣的一門藝術,差不多六年前,我們借用石岡國小場地,因為石雕的創作空間,一定要開放,空氣流通,然後雜音比較不會吵到附近的居民。
66歲的郭可遇,原本在外地擔任老師,退休後他選擇回鄉,繼續從事「教學相長」的工作。假日時就教教學生石雕,平常則是寄情於創作。
要表現布紐但石頭很硬,很不簡單,要花很多的時間在這裡頭,像這花飾,要用砂紙去磨一磨,磨給它光亮,這顆石頭原本是這種顏色 。
會那麼喜歡石雕創作,郭可遇說是個偶然。原本的興趣是陶瓷,但後來他覺得,石雕不僅可以讓作品,保持比較長的時間,還可以突顯在地特色。
[台中縣石雕協會 理事長
郭可遇]
因為九二一,我那些陶瓷作品全部都壞光光。(又因為)我們大甲溪,我住的地方是在中游,上游深山那邊的石頭都比較四角形,經過大水沖下來中游時,大約那些石頭都已經有鵝卵石的形狀,有的扁扁,有的長長的,那是我們最好創作的石材。我們打拚三、四十年了,退休之後回到自己的故鄉,又有那麼好的石材,來刻這些石雕作品。
退而不休,郭可遇把想法付諸行動,就像家旁邊這塊園地,美麗的睡蓮,偶有青蛙陪伴,這就是郭可遇,多年前夢寐以求的情景。
[台中縣石雕協會 理事長
郭可遇]
我小時候在這裡出生,從當兵之後就(離開)到外地去,離開故鄉三、四十年,回來之後看到,我以前的環境都不一樣,以前我們石岡鄉都是耕田,所以說,到處都有水域,灌溉的水溝也都沒有水泥化,沒有用水泥去砌,所以說,會有很多的自然生態。我們的田裡到處都是青蛙、蟾蜍。我想我那麼老了,很想再回復到從前那種情景,那麼悅耳的大自然交響樂。
郭可遇自比是這自然交響樂的指揮,從生態池的復育,到專業知識的加強,全都一個人來。
[台中縣石雕協會 理事長
郭可遇]
我就開始開闢這個以前那種自然環境,一定要有個淨水區。一邊種荷花,一邊種蓮花,這個睡蓮它有個好處,一年四季都有花可以看,晚上的時候青蛙會在(葉子)裡面玩,當然剛開始闢建這個水域,有很多青蛙牠自己會自動跑來這邊繁殖。我為了要聽蛤蟆的叫聲,我跑去嘉義,大概花兩年的時間,想盡辦法去找蝌蚪或是卵粒,拿回來野放。
畫面提供 郭可遇 樂團的團員們,果然都很爭氣,高音、低音還有中音部,全都照著郭可遇的指揮演奏著。這樣悠揚的樂章和生動的演出,郭可遇喜歡透過鏡頭記錄下來。
[畫面提供 郭可遇]
[台中縣石雕協會 理事長
郭可遇]
(青蛙)打架,青蛙繁殖期很競爭,十隻公的一隻母的,所以說,我聽到那種聲音就覺得很有趣,我就拿DV來到處巡,有的被我錄到非常有趣的。我希望,透過這樣的鏡頭,這個畫面,來給人欣賞,甚至給晚輩以後可以學習觀察,原來青蛙的世界,是那麼的精采、豐富這樣。
[台中縣石雕協會 理事長
郭可遇]
當然過程中我也買很多的教科書,國外和國內的,包括所有的圖書館到處去借書來看,有蛙類生態的影片或是演講,我會跑去聽,我大部分到處去看青蛙的時候,我會去對照圖鑑,所以我們台灣現在目前三十三種來說,我大部分都認識。
畫面提供 郭可遇 現在郭可遇的青蛙樂團,常態性的有15種「樂器」,時而獨奏,時而合鳴,讓指揮感動不已。
[台中縣石雕協會 理事長
郭可遇]
青蛙大部分99%,公的母的產卵以後就不理它了,就剩卵自己孵化變成蝌蚪,蝌蚪在水裡,自己要找東西吃,吃到變大變成小青蛙,跑到路面時,也沒有人教牠怎麼找東西吃。所以我們從中感覺,我們對大自然要非常地謙卑,也要對大自然產生敬畏之心,你要想看看青蛙,沒有人教牠如何生活,牠自己要生活四、五年,牠生命只有這樣子,所以我們人對生命要非常地尊重。
因為要尋找兒時回憶,便積極復育生態,更就地取材,從事石雕創作。郭可遇說,生活雖然悠閒,卻有另一種的繁忙,接觸自然的樂趣更是難以言喻。除了豐富自己的生活,又能夠讓石岡在地特色更加精采,同時富含教育意義,郭可遇的「退休」,很不一樣。
採訪/撰稿 羅弘昇
攝影/剪輯 黃訓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