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琉璃珠,大家通常會想到原住民的琉璃珠文化,事實上早在15世紀之前,全世界各民族就有製作琉璃珠的歷史,新竹竹東的古侑盛,在5年前,因為書店裡一張琉璃珠體驗課程的宣傳海報,投入琉璃珠的工藝,更開了一間工作室,開始玻璃藝術的創作之路。

用夾子輕輕地夾住玻璃,鏘的一聲,玻璃平滑地裂成兩半,圍觀的學員驚呼連連。



僅僅7位學員就把不大的工作室擠得滿滿的,就算沒有舒適的學習空間,學員無不聚精會神聽著老師指點,如何拼貼出華麗閃亮的作品。



就在半年前,人稱古老師的古侑盛,在家鄉竹東小鎮的小巷裡,開了一家琉璃珠文創商店,藍色的外牆,遠遠的就引人注意,櫃上閃閃發亮的琉璃珠,更是讓人愛不釋手,古侑盛說,他這家店不只是賣琉璃珠,更要讓顧客可以體驗,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玻璃飾品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日本工作室的型態,滿適合東方人,它是一個賣場,一個體驗的工作室,你來是做自己的東西,做不一樣的東西帶回去。

也因此,有些人因為欣賞古侑盛的作品,進而變成他的學生。

[學員
廖文茜]
在FB上網路上看到老師的作品,我那個時候是跟他買,希望能夠擁有漂亮的東西,後來當他有個消息說這邊可以體驗的時候,我就有過來這邊。

事實上,古侑盛以前是在台北從事廣告、產品設計,學習琉璃珠不到五年時間,當初也像他的學員一樣,不經意體驗了琉璃珠製作後,才一腳踏入玻璃工藝的世界,更榮獲國際聖迪斯哥審美會建國百年藝術百傑金像獎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有一天我去書局看書,看看看,欸,琉璃體驗課,(在)交通大學,我就覺得滿有趣,就去體驗看看,結果體驗兩堂課,玻璃彩繪、窯燒,我覺得這東西還不錯,可以做設計,就這樣開始的。

古侑盛有了興趣,不但買了整套設備,回家日夜練習,更在一年前決定,把玻璃工藝當作事業的第二春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上課一個月以後,就買整套的器材、設備、火炬,在家裡開始慢慢練,一個星期上一次琉璃珠的課程,我就在家裡每天燒,每天燒,技巧就慢慢練起來,就想說這個可以當一個工作的話也不錯。

玻璃工藝困難的地方,就是如何心到、手到、火也到,而這也是需要每日不斷練習累積的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火炬琉璃珠叫做火炬塑型,是形成一隻魚的形狀,所以一般人會說,琉璃珠就是圓圓的,像球一樣,不是,是各種造型都有。

[學員
黃瑋柏]
一開始要控制火的部分,比較難拿捏,比如說它的形狀,或是你要怎麼把它燒成你心裡想要的那個形狀,那個其實是比較難的。



不只是火炬琉璃珠需要拿捏溫度,像是窯燒琉璃,雖然只是把各種顏色玻璃堆疊,放入窯裡燒烤,也是需要真功夫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火拋光你要算溫度,你是要直角、弧形、銳角,你要算這個窯爐,在什麼溫度會形成什麼樣子,還有春夏秋冬的溫度也不一樣,所以你要計算得很仔細,要很熟悉這個溫度。

在塑型的過程中,古侑盛更會放入一些即興創意,也因此他店裡面所擺放的窯燒琉璃或火炬琉璃珠作品,幾乎每種樣式都只有一、兩個而已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像畫一些人物的圖,直接在火炬上面做,所以每一個都是即興的,它的五官、它的頭髮,都是即興的,想到哪裡做到哪裡,就跟畫圖一樣。

要能即興用火炬畫出不同的圖案,平常就要隨時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你的靈感,就從以前的、生活的、所有的周邊的,把它全部串在一起,就變成你做的東西。

也因此,他所生長的竹東小鎮,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,像是新竹有名的柿子產業,就被他融入玻璃之中。

[琉璃珠工藝師
古侑盛]
像這個柿染,柿染在客家人裡面很重要,因為柿染熬出來的顏色做柿染布,我想用玻璃、琉璃那種素材做柿染效果,另外一種感覺。

加熱到1200度的琉璃珠,在針棒撥弄下,流動出蜿蜒的線條,玻璃棒在火焰的燒烤下,紅炙彎曲,顆顆亮麗的花蕊被鑲嵌其上。以玻璃為畫紙,古侑盛正畫出新竹這片土地的故事。
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徐偉文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