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拉克颱風除了重創南台灣山林,在屏東林邊、佳冬沿海一帶,更遭逢前所未見災情,尤其沿海養殖漁業汪洋一片,經歷十年,才慢慢恢復過來,地方政府災後積極重建,包括建立防災及預警機制,並在沿海易淹水地區,推動養水種電,這一集報導,我們從海邊開始探討:如果天災是上天在警示我們什麼,那麼莫拉克十年,留給台灣的教育意義就是,在檢討過去錯誤的同時,也讓人民更有韌性地面對極端氣候。
抓起整把飼料灑下去,陳啟宏是養殖業第二代,回鄉八年了,他原本在台北一間餐廳當經理,莫拉克風災改變了佳冬沿海養殖業生態,也迫使他不得不辭去台北工作,舉家遷回佳冬。
[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產銷班 班長
陳啓宏]
根本沒有想到要回來,屏東佳冬故鄉,銜接這個養殖的產業,那主要是98年的8月8日,剛好我舉家有回來過節。那時候剛好就遇到了,隔天起來,整個莫拉克颱風的一個襲擊之下,這邊你看過去,汪洋一片啊。
十年前林邊、佳冬沿海大淹水,一樓全被淹沒,陳啟宏形容,風災過後情況,比戰爭還慘,橋斷路毀,想回台北也回不去!家裡養了八大池魚塭,他清了七天,等到道路搶通,才趕回台北上班。那段期間,整整有一個月,村莊裡的泥巴,超過膝蓋這麼深。
[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產銷班 班長
陳啓宏]
難以想像,那村莊裡面會有,那麼大的龍膽石斑,可是,可惜是死掉的,到處都是!包含午仔魚啊,等等啊,有些魚網,不是架很高嗎,魚塭上面有魚網啊,牠們為了出去都插在那邊啊,等水下了之後,水位下了,全部死在上面!
[佳冬養殖業 漁民
鍾松鴻]
路上都是大樹、草、木頭,什麼水車的,這樣的零件什麼,所以東西,你能想像的,整路都是,這邊都到處都是水,都是魚啦,這樣的龍膽,那麼大尾的,什麼東西都有,就對了。
[佳冬鄉 鄉民
周金明]
98年你看,這裡就沒有做記號,淹到哪裡,淹到上面了,淹到上面你看,我們做的東西就是到那,就是剛好淹到那裡,這邊淹上去剛好3米6。
佳冬鄉民用颱風牆做紀錄,當年莫拉克風災的淹水線到三米六,村裡人出不去,外頭人也進不來,散落在魚塭裡的住家,就像一座座孤島!而這幾天的天氣很不穩定,海邊一片烏雲壓境,沒多久就下起豪大雨,養殖漁民鍾松鴻說,像極了十年前的莫拉克前夕。
[佳冬養殖業 漁民
鍾松鴻]
因為水一直滿(上來),溢到大路上都是水,開始淹進我家裡面,就是淹進來了,我們才想到,飼料在貨櫃裡,比較低,要快點抱上二樓,電視什麼的,冰箱、洗衣機,剛好兩、三人,就抱上去,衣櫃這些搬得上去的就搬到床上。
[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產銷班 班長
陳啓宏]
少的話,你想想看喔,少的話,你養一兩池的人,少的話幾百萬,像這樣八大池的,尤其有養龍膽石斑的,這邊至少幾千萬到上億,都全部都沖走,像我這樣角色的,很多的返鄉回來的二代,很多是因為八八風災這樣的狀況回來。
陳啟宏回到佳冬,曾擔任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總幹事,他和十幾位回鄉的養殖二代,共同成立產銷班,也都經歷過十年前那一段漫長的養殖業重建過程。
[成功大學水保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
詹錢登]
莫拉克風災的時候,這個是南部十年前,最危險的一次,那時候整個南部下的雨,那下三天、四天的雨,雨下了(近)三千毫米的雨量,那個是一年度的雨水,幾天就下光光了。所以那時的雨就很大,範圍很廣,超過我們以前的賀伯颱風,以前所遇到的情況。
[屏東縣政府研考處 處長
鄞鳳蘭]
一開始,我們也以為說,就是一般汛期,下雨嘛,也沒有料到說會,後來會衍生那麼嚴重的後果,那當時只有感覺到說,雨為什麼都沒有停?比如說這幾天,十年後的現在,2019年,屏東這幾天也在下雨,但我們是斷斷續續地下,但是八月七日開始的那一場雨,一直到八月九日,是沒有什麼停的,三天下了,最高雨量是兩千五百毫米。
中央氣象局資料統計,台灣年平均雨量約為2500毫米,莫拉克風災在台灣三天、72小時內,下了2748毫米,而世界排名第一的72小時累積雨量紀錄是3130毫米;再來看另一個數據是,莫拉克兩天、48小時下了2361毫米,而世界排名第一的48小時累積雨量紀錄是2467毫米,學者認為,莫拉克足可列入世界排名前4名的極端紀錄。
[前屏東縣 處長
曹啟鴻]
那麼當時的衛星氣象的資料,都顯示是往北,沒有想到它是往南偏。那麼最恐佈的是,它把高屏溪的幾個堤防都沖毀了,橋樑毀掉了,雙連大橋毀掉了,那麼林邊大橋也被沖了,鐵橋也被沖了。
那這就是當年,整個林邊溪的樣子,林邊溪旁邊的堤防,全部佈滿了漂流木。
原本佳冬、林邊沿海一帶就低過海平面,林邊全鄉低於海平面的土地面積,更高達三分之一,當年莫拉克風災又適逢大潮,林邊溪潰堤後,從上游沖下來的漂流木,大量沖入林邊、佳冬沿海,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,用觸目驚心來形容當時勘災的心情。
[地球公民基金會 執行長
李根政]
對整個台灣的,就是土地的利用跟產業的發展,八八風災都是一個歷史性,就是值得重新檢討的一個重大的事件,那因為這個重大的事件,我們看到台灣有一些改變,比如說,在沿海地區,屏東受災最嚴重的地方,曹啟鴻縣長開始推動養水種電。
[前屏東縣 縣長
曹啟鴻]
十年前要介紹我們的農民漁民,太陽光電,大家很怕喔,這個怪物,對我們農作物會傷害,所以要耗盡,做很多的功課。老天爺給我們懲罰,也給我們反省,那我們一定要改變,我們大概這樣子開始的。
[養水種電 業者
董基旭]
現在那個世界銀行就出一個報告,包括美國、東南亞,全世界,有機會做到4040GW,剛好逼近陸上的,還要兩三倍,所以水上的,我們研究成功以後,我們公司也拿到44國的專利,在全世界,所以現在這個,我們最近去東南亞,我們(的市場)已經做到日本,寮國,泰國。
有了屏東養水種電經驗,加上再生能源的成功發展,今年四月順利三讀通過了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」。
[屏東縣政府研考處 處長
鄞鳳蘭]
延續養水種電的概念,把不利耕地跟綠電,整個來做結合,那中央也充分地幫忙我們來處理這樣的政策,然後,當然後來也才會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一個通過,讓整個再生能源往前透過八八風災,這樣的苦難,讓台灣的再生能源,往前跨一大步。
養水種電面積終究有限,目前佳冬、林邊沿海,仍是以養殖漁業為大宗,為了抽取海水,沿海魚塭遍佈密密麻麻管線!這數十年來,也一直存在著,養殖業是否造成地層下陷的疑點。
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管子,是養殖業者為了要引水,從海邊引到他們的魚塭裡,這裡有一個故事,有些人的管子,經年累月,壞掉了,就被壓在下面,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情形,結果他只好加一支新的上去,最後就愈加愈多,整條大路馬路變成過不去了,只剩下摩托車騎得過去。
[成功大學水保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
詹錢登]
那個養殖區的水,它不可以純海水,也不能純淡水,它要用海水和淡水混合用,所以它的一部分才會抽地下水,它長期抽的時候,抽超過一個標準的時候,就會地層下陷,你的區位會變低,譬如說低一尺、兩尺,那對海邊來講,一尺兩尺就很嚴重了。不要在自己的區位來抽(地下水),要用其他,譬如我們山上的水、自來水,接過來。
[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產銷班 班長
陳啓宏]
像春日或哪裡狂降雨的時候,山區降雨,這邊一樣,排水一樣會積上來,因為出海口去看的時候就是,尤其遇到大潮的時候也是,因為它本來就低漥,水是往低漥,低處流,本來就是這個道理,早期的一個部分來講,尤其像養殖產業,這幾年,這十來年的轉變,其實,沒有我們想像說的,去抽地下水。
台灣地狹人稠,如果國土要有效利用,那麼海邊不利耕作環境,還是可供低度使用,水往低處流,因此重點還是在於台灣的山林政策,山區源頭管理得當,下游才不會遭殃!這裡是高雄、旗山美濃交界,十年前旗山大橋,也被沖毀。
[旗美社區大學 校長
張正揚]
按理來說,這個村莊,你在傍晚時分,家戶都會點電,(莫拉克時)我遠遠看過去,沒亮半盞電燈,那時候就覺得,我在這邊這麼多年,我第一次遇到說,這個村莊完全沒亮燈,結果因為沒電燈,全看不見,我就開車進來,開進來沒多久,我就有點開始後悔了,因為那個爛泥很深。
[成功大學水保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
詹錢登]
以前下雨沒有這麼嚴重,這幾年來,差不多有十年以內,雨愈下愈厲害的現象,國語叫做氣候變遷,那個氣候變遷意思是說,雨下得比以前大,比以前強,有時候又比以前久,這個意思是說,天災比以前更大。
受到氣候變遷影響,全球溫室效應提升,災害加劇!在莫拉克風災當中,除了高雄甲仙小林村,另外一個被滅村的是屏東霧台的新好茶村,所幸及時撤村,無人傷亡。提到新好茶,這是政府民國68年,為了發展部落經濟而遷村,當時更被稱為全國第一「山地模範村」,沒想到舊好茶平安,位在行水區旁的新好茶,滅村了。
[地球公民基金會 執行長
李根政]
六百年前老祖先選定的那個舊好茶,到現在安然無恙。所以我們做了非常多錯誤的這個事情,包括村莊的選(址),就是部落的選擇的地點,然後再來就是說,到底誰是山林的破壞者?尤其在八八風災那段時間,好像隱含著說,住在山區的人,都是山林破壞者這樣的想法,但是我要特別嚴正地指出說,真正對山林造成破壞的是政府的政策。
台灣山林的災難,根源是林業政策是否得當!李根政認為,早年從「大伐木」時代開始,一直都是假保育林之名,行經濟林之實,錯誤的山林政策,加上極端氣候的產物莫拉克,才會有這麼大的災難。
[地球公民基金會 執行長
李根政]
曹縣長就是後來去當了農委會主委,那他提出了三個很重要的這個,這個有關山林的政策,一個就是天然林禁伐,另外一個是里山倡議,里山倡議,客台應該做最多,那第三個其實叫做,就是經濟林認證,人工林認證,那人工林認證其實就是,試圖要去調和這個矛盾,簡單講就是說,不要把保育跟經濟林混為一談。過去就是借藉什麼,要減少土石流去搞造林。
[成功大學水保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
詹錢登]
我們這麼多年來講,差不多有十年,集水區的部分,大部分復原得差不多了,平均來說,復原有六成了,不過這個集水區的土沙部分,還有30%、40%部分,還需要時間來復原。
莫拉克災區還需要時間復原,十年來,各級政府在努力建立預警與防災機制。
[地球公民基金會 執行長
李根政]
那八八風災十年後,到底有沒有什麼,多少的成效?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可以討論的,所以這裡面不管是成功或失敗,我認為都是台灣繼續往前走,非常重要的一個經驗。
[旗美社區大學 校長
張正揚]
政府有它應該要做的事情,可能民間、社會、個人,也有一種人家說,現在講的叫做韌性喔,就是說,不是說誰,哪個單位,把所有的事情做好,就可以讓這樣的傷害不會發生。
從山林到沿海,政府必須建立防災機制SOP,一旦天災超過事先所能防範的範圍時,接下來,就是民間,甚至個人如何應變?莫拉克十年的生聚教訓,就是建立韌性社會,共同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。
採訪/撰稿 鍾雄秀
攝影/剪輯 羅應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