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年衛生福利部推出「長期照顧2.0」政策,提供長輩在地老化的相關資源及完善服務體系。其中,「C級巷弄」長照站,也就是一般說的C據點,其實是巷弄型關懷據點的進階版,被視為長照2.0的第一線服務單位,而它們除了有關懷據點的4大服務之外,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守護長輩們的「亞健康」,預防和延緩失能。另外,今年初,苗栗縣政府積極的在各社區推動健走杖的運動,鍛鍊肌力,預防長輩跌倒之後,導致失能失智。繼續看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。
希望恩个世界
多姿多彩
多情多義多笑容
長輩們跟著照顧服務員學唱客家歌。
牽手鬧洋洋
這係客家世界
錫人个地方
等你來尞做英雄
樹葉就是綠色的,你現在點的是綠色的,這樣子就對了啊,很好。
上面是尖的。
每個禮拜還有專業的老師,會來教畫畫。
也是用點的喔。
腳蹄,要去哪裡生腳蹄,有啊,人家就說有。
下課了,還有熱騰騰,兼顧營養和美味的午餐,可以和老朋友一起享用。
為恭醫院副院長 沈建業(右)
另外的話我們這個吃,中午有個營養午餐,都有人算過,什麼蛋白質,青菜這些,都有幫他們算過。
在苗栗縣竹南鎮有醫療體系參與的,中港「醫事C」巷弄長照站,也就是所謂的「醫事C」據點,每位長輩的身心都被妥善的照顧。
為恭醫院副院長 沈建業(右)
我們這個據點,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說,我們有,背後有個強大的醫療團體在支持,或者有那個,需要申請什麼服務,我們都有,像社工啊,福利單位都可以,比較一個周全的一個照顧。
108年,為恭醫院會選擇在竹南成立唯一的「醫事C」,其實是因為看到地方醫療資源的缺乏。
為恭醫院副院長 沈建業(右)
這跟我們開那個便利商店一樣,都要算周圍的這些,我們預估的流量,那我們必須來(到)一個,這個,非常需要有人幫忙的地點(設置)才有意義。
用點點技法,畫出記憶中最熟悉的地標-中港慈裕宮,就是要以回憶方式來激發長輩創作,預防他們失能或延緩失智,沈副院長強調,孤獨是最消磨人心的,讓長輩們保持心情愉快,就是維持健康的最佳良方。
竹南醫事C據點長輩 王惠美(右)
來這邊上課,其實就會跟家裡的大小朋友報告一下說,我來這邊上課很高興啊,心情很好啊,可以比較有活力。
為恭醫院副院長 沈建業(右)
我在居家的時候,訪視的時候,我看到很多家裡面,看到那些老先生、老太太端個板凳,就坐在門口,就這樣呆呆的,然後旁邊一條狗走來走去,因為我也慢慢老了,我覺得年紀大了以後最大的問題,不在於功能的衰退,而在於心靈的寂寞,我覺得心靈比生理的衰退還要重要。
根據研究發現,有3成高齡民眾在日常中感覺到孤獨,這就會增加失智風險,因此據點安排多樣活潑有趣的課程,就是要增添他們生活的樂趣。
竹南醫事C據點長輩 謝雪珍 (右)
(阿雪姐姐,你以前會畫畫嗎),我以前不會畫圖(你怎麼會來畫圖呢)?來到這裡老師有教的,很高興,最幸福就是,我來到這裡可以學很多事情,(譬如說),譬如說,來到這裡,可以學畫畫,還有唱歌、還有跳舞這些,全都有。
阿公啊 挨弦仔
阿婆就來唱山歌
句句唱出
客家个智慧
高聲的唱著歌,雙手靈活的跟著照服員做動作,目前在「醫事C」的長輩,大多都還算是「亞健康」。
根據調查指出,第一狀態也就是真正健康者,僅佔全球人口的5%,第二狀態患病者約20%,第三狀態就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,所謂的「亞健康」約有75%,佔最大比例。
依據沈副院推估,如果能及早預長輩退化,至少能減少4成的醫療資源。
為恭醫院副院長 沈建業(右)
照片提供 為恭紀念醫院
0525-0554
我們一直強調的預防勝於治療,這就像糖尿病一樣,他剛剛開始血糖高,他沒有什麼感覺,等到後來糖尿病的到了末期以後,有功能障礙,所以我們希望在中間這段時間,就是「亞健康」這一期間,這個裡面,我們早期的做,將來(醫療)經費的使用浪費,就會減少很多。
「醫事C」除了提供和關懷據點相同的服務外,還進一步的加入醫療專業,要讓社區65歲以上,健康和「亞健康」的長輩,能就近接受醫療服務。
南庄衛生所主任 劉莉麗(左)
等到我們發現的時候,就已經有輕微的高血壓,糖尿病或是心臟有問題了嘛,這樣啦,要如何讓這個健康,會比較更促進好一點,就是要運動。
早上9點多,陸陸續續就有好幾位的長輩,去到南庄鄉員林村的社區關懷據點。
要用大枝的。
他們坐定後,每個人還手握著2枝竹棍子,而且還要拿大枝的,這是要。
腳不要閉著喔!我們現在是在做運動,(腳)要打開來,沒關係,腳要打開來,不是這樣閉著。
喔!原來長輩們手上拿的兩枝棍子,是要協助他們運動的手杖,健走杖。
是用這健走杖,它就是幫助你,可能你在做運動的時候,你的肩關節、腰部、肩背跟膝關保護這樣子。
兩枝一起放。
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長輩們經常會因為活動量大幅減少,因而引發肌少症,老人家跌倒時,常會說腳就一下沒力,跟著就垮下去了,這就是肌耐力不足。
南庄衛生所主任 劉莉麗(左)
其實那個老人家剛開始,他不承認他自己老,好幾次跌倒,他都要去山上工作,他覺得他沒有做不舒服,跌倒好幾次已經是慢慢老化的開始了,是這樣子,所以我是覺得,最大的徵兆,尤其是年長的,就是跌倒。
好,我們先舉左手,單腳舉,這是維持你的平穩。
1、2、3、4、5,長輩們跟著南庄衛生所的護理師李春金,慢慢的練習用健走杖,增加手和腳的肌耐力,
南庄衛生所護理師 李春金(左)
健走杖它這個運動呢,它可以讓有(曾經)手術的關節啊,或者是說,腿部有(曾經)手術的人,慢慢復原,所以它讓他的肌力,肌肉力量,肌力的部分能夠慢慢的回復這樣。
單腳喔,好,左腳,手杖要撐住,放前面,如果你覺得不穩的話,動一下。
目前肌少症還無藥可醫,營養和運動就是鍛練恢復肌耐力最好的方式。
護理師 李春金(左)
因為長者一般都有可能,慢慢會有肌肉,肌少症之類的問題,現在就是我們要維持他肌肉的力量,不要有肌少症,因為現在根據國建署的統計,大概65歲以上的長者,跌倒的機會,6、7個人就有一個人曾經發生。
根據研究,腦與肌肉會交互作用,走路的穩定度和速度快慢,和長輩認知功能退化,有高度的相關性。此外,臺灣臥床率是歐美國家的11倍,跌倒是主因之一,而一旦長期臥床就可能失智。
員林村據點長輩 黃靜蘭(右)
我就覺得這對老人家,因為老人家每次坐著,想站起來,又站不起來,有兩枝拐杖這樣,手杖這樣借力站起來,看起來會比較,比較舒服,比較簡單站起來,對他們的膝蓋這些比較好。
這樣子弓箭步,撐住喔,手杖要撐住喔,我要倒數囉,1、2、3、4、5,好。
預防長輩跌倒,是降低失能、失智風險的首要工作,因此苗栗縣政府從今年初開始,利用在地生產的桂竹,製作成手杖,推動健走杖運動。
南庄衛生所主任 劉莉麗(左)
這個苗栗縣的竹子也是很軟的,彈性又好,彈性又好,所以以前我記得老人家在的時候,都是拿這個竹子,作為他的棍子,協助他預防跌倒的東西啦。
放到後面來,3,跨出去,然後拉到後面,左腳拉到後面,讓它垂直,所以你可以先搖晃一下,看你的健走杖穩不穩,會不會滑動。
健走杖的靈感來自於滑雪,必須2枝同時使用,增加平衡感。
健走杖其實有日式的健走杖,也有北歐式健走杖,我們今年衛生局,就是推動,就是北歐式健走杖,它就是用我們的桂竹,一體成型,然後教一些運動的姿勢、招式,活動到我們的肩關節、腰關節,還有我們的膝蓋,保護到膝蓋,做這些運動的教學。
左腳是弓箭步,然後5、4、3、2、1,你的上半身是直立的喔。
與登山杖不同的是,它是讓長輩借力使力來運動的工具,因此僅適用於平坦地面和道路。
然後它是一體成型的,然後它沒有辦法適合在山坡地或高地,它比較適合在平走的時候,健走的時候使用,然後要2枝同時使用。通常我們是要維持我們身體,也是要維持姿勢要端正,然後手拿的姿勢要對這樣子,那如果你用一支的話,你會導致的說,跟那個一般的登山杖一樣,你的姿勢就會不端正,因為拿久之後,就會越來越彎腰駝背這樣子。
,如果你有50肩,這些的話,就沒辦法伸展,我們先用手杖按摩你的腰椎,輕輕的,我們做5下。
健走杖還具有按摩的功能,可以讓因為老化引起的組織結構,與生理功能減退的「亞健康」長輩,狀況不會再惡化。
員林村據點長輩 黃靜蘭(右)
我覺得,我自己感覺就是說,他(長輩)有多做這種(運動)有沒有,舉起來啊,手也可以舉起來,再來腳不會一直坐著,拿起來,借力站起來,就走得比較輕鬆。
採訪/撰述 邱月華
攝影/剪輯 羅應展
過去為了生活,長輩們辛苦勞碌了大半輩子,現在年紀大,他們仍努力運動,守護自己的健康,學習新事物來減緩老化,期望自己能精神奕奕的過著安樂的晚年生活,不去造成社會和照護者的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