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2010年夏天首次舉辦,以島嶼為舞台,讓原來寧靜的瀨戶內海島嶼湧入93萬人次,今年舉辦的第二屆也正如火如荼展開。台灣小吃滷肉飯、米篩目、粉粿,以及隱含地方產業沒落與重生意涵的手工藍染創作「布輪海」,也將代表台灣進軍瀨戶內海上的小豆島,用美食與藝術和世界交流。

把中藥材梔子放進水裡,水立刻被染成黃色,這天然的黃色染劑,要用來做平民點心粉粿,將地瓜粉和梔子水以一比三的比例混合,放進鍋裡煮。



她是郭美如,「上下游新聞市集」的協同料理研究員,這次要帶著台灣小吃,前進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,參與「亞洲藝術交流平台計畫」。



為一片一片圓形以藍染技法染好的布輪上漿,好讓作品平整堅挺。

[藝術家
楊偉林]
它本來就是一個棉布,所以它非常地軟,那我們懸吊起來之後,它就,它就這樣會塌下來這樣子,然後所以,所以我後來就是用上漿的方式,然後讓它每一個非常挺,有點像紙張的感覺這樣子,然後其實需要,整燙很多次,然後上漿、晾乾等等,然後經過這工序之後它就變得很平整。

她是楊偉林,纖維藝術家,一片一片拼湊而成的,「布輪海」藍染裝置藝術,將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參展。郭美如、楊偉林,將在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祕書長丘如華領軍下,以全女班的陣容,將滷肉飯、米篩目(米苔目)、粉粿、美麗的手工藍染,這些平凡卻具台灣代表性的小玩意,登上日本瀨戶內海小豆島和世界交流。

[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
祕書長 丘如華]
因為這是個亞洲藝術平台,各個國家它要用它的美食,來介紹自己的文化,而且要有地方特色的,所以我們就一定要想說,什麼東西,怎麼樣的飲食是代表台灣文化,所以也是費了一番的思考。所以就是,我們由郭美如女士,設計出相當好的一個菜單去呈現,另外這個楊偉林藝術家這一部分呢,也就考慮到這個布輪海,因為在我們這個已經出口越來越沒落,很多中部的小工廠已經轉型,那這個工作呢,雖然還在繼續,可是就是喪失了很多工作的機會,那麼能夠怎麼樣藉由藝術,來轉化來呈現這個訊息,那我們希望把這幾件事情,都用這個藝術,還有我們的餐點,加上民眾參與,那因為這個藝術祭最重要就是說,藝術,並不是這個唯一的一個展示的,所謂的他們的一種方式,而是透過一種民眾參與的方式,能夠讓大家理解這藝術背後的一些內涵。


楊偉林將逐漸沒落的打磨工具布輪,結合近年重新復甦的藍染工藝,透過不同方式的拆解順序染色,讓近五千片布輪產生不同的藍染變化,打造成漣漪般的「布輪海」。

[藝術家
楊偉林]
這個布輪懸吊的高度,大概是在腰部上下,當你走到那個空間會留一個通道,也許你會稍微碰到它這樣子,然後它就會產生一些漣漪這樣子,所以那個高度有時候它比較低,在你的腰這邊,然後有時候你又會有一種沒頂的感覺,那因為它很密,所以基本上你像,感覺到自己走在海裡面這樣子的效果。

「布輪海」巧妙融入地方產業的沒落與重生,楊偉林希望面對全球化衝擊的人們,能保持對家鄉的熱愛,重新檢視地方價值。

[藝術家
楊偉林]
我們去小豆島福田村的時候,當地的那個村民有告訴我說,因為他們當地的傳統產業就是石雕,他們有用布輪,那他們的布輪有各種不同的顏色,然後這些顏色其實就,代表了不同的那個粗細。你單看這個,也許你沒有辦法想到它原來是來自這個東西,所以當這個放進去的時候,我想,居民的認同,或者是觀眾,也比較能夠理解這個材料背後的故事這樣。


代表台灣媽媽參與,「亞洲廚房工作坊」的郭美如,責任不輕、挑戰不小,因為八個參與國家,必須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食物,教導當地人用本土食材料理,讓當地人在接下來的展期自行販售,因此料理選擇上既要有台灣味,又不能太複雜,還得考量當地食材取得的便利性。

[上下游新聞市集
協同料理研究員 郭美如]
這些食物裡面,有兩個套餐,一個套餐是麵線煎為主的套餐,那另外一個是滷肉飯,麵線煎是因為,它是小豆島的特產,那麵線它的材質(看起來)是纖維的,所以跟我們藝術家楊偉林的作品是,就是有一個考量,它們兩個是互相呼應的,那造型上是圓形的,就是纖維、然後圓形的,所以這個東西是跟布輪海的作品是連結的。然後滷肉飯的話是,我會想做一個就是說,日本人都很知道說,這個是台灣食物的東西,所以滷肉飯對他們來說其實印象很深刻,然後又材料取得很方便,它的素材其實很簡單,但是做起來的效果很好,然後又很開胃。

[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
祕書長 丘如華]
可是北川富朗(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策展人),很妙的就是,他用,到每個地方都用當地的農產品,用它的特色美食,讓當地的這個家庭主婦來學習,來招待外面的人,用這樣的一個方式,因為當地人可以做當地的美食,外地人也需要吃飯啊,這樣的一種交流,他們稱之為交流,是一種很公平的,而且非常成功的一種社區營造的方式。我覺得這一點大概台灣可以好好地揣摩,學習。


越過國界,郭美如要用台灣庶民美食,拉進與日本小豆島居民的距離,以料理碰撞出新火花;跨過海洋,楊偉林用台日兩地皆逐漸沒落的工業布輪,以藍染的藝術手法,期待重新喚回地方價值,以新的眼光看待那些一直都存在,卻漸漸不受重視的事物。
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