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獲取最大的農業收益,人類長久以來對土地極不友善,對於會吃掉作物的昆蟲,常噴灑農藥來解決,造成土地難以回復的傷害,我們也自食惡果。善待土地就是善待我們自己,越來越多農民深深體認這點,以大自然借力使力。苗栗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近年來就鼓勵農民,在農田裡放養天敵,利用生態界一物剋一物的天性,來減少害蟲,效果如何,一起去看看。草莓季,是苗栗大湖農民彭鳳英最忙碌的時候,二十多年前,離開台北回到故鄉種植草莓的她,和傳統農民不同,對於栽種新知,總是抱著開放的態度。趁著天氣放晴,彭鳳英把紙撕成一小塊一小塊,間隔放在草莓園裡,每張紙上都有近四千顆蟲卵。
[大湖草莓產銷班
班長 彭鳳英]
牠來得多,就會把那些蟲吃掉,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說如果寒流來,怕蟲子放下去也怕牠會凍死了。農改場給我,我就會去放。
在草莓園裡放蟲,外人聽來定會覺得不可思議,但彭鳳英只怕農改場供應不及,這些草蛉的卵孵化後幼蟲期時,以周圍的蚜蟲、介殼蟲紅蜘蛛等小昆蟲為食,而這些蟲正好是草莓園裡常見的害蟲,但三到六天的幼蟲期後,成蟲就不再以肉食維生,因此草莓園裡,幾乎每週都要補充蟲卵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技工 古政中]
草蛉,幼蟲期間吃葷,成蟲吃素,所以說牠主要是幼蟲時期吃,那段期間吃,牠成蟲是吃素的,所以說牠成蟲不會去吃害蟲。
據研究,每分地草莓園施放兩萬隻草蛉,能有效剋治害蟲,如此彭鳳英就不需要時時噴灑農藥,畢竟每分地的農藥經費動輒數萬元,還可能出現抗藥性。
[大湖草莓產銷班
班長 彭鳳英]
它這些植物就會表現給我們看,你如果有紅蜘蛛,不到兩、三天就枯掉了,葉子就紅了,我們會這樣比較,像這個用藥的它就會比較快被蟲吃掉,用藥的還是無法防治,(蟲對)現在的藥都有抗藥性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分場長 張廣淼]
我們慢慢地,必須要教育農民說有需要如此,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是,食品安全,所以我們慢慢地,我們也要用,用天敵的方式,生物防止的方式來取代化學農藥,不是說完全,不過我們要盡量減少。
一棟棟日式木造房子,門口矗立著巨型螳螂雕像,位在苗栗大湖的生物防治分場,成立於日治時期,原本是蠶業改良場,1999年改制為天敵繁殖分場,是台灣唯一,研究農作物害蟲天敵的農業研究單位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分場長 張廣淼]
各種害蟲,牠都有相對的天敵,一個,一個食物鏈來說,它都有一物剋一物的那種東西,我們要想辦法說,我們這個農作物,哪種蟲比較嚴重,我們就要找到相對的可以防治牠的蟲,我們要用什麼辦法來繁殖牠,大量繁殖,運用到我們田園裡。
如今,生物防治分場,已經成功地繁殖了,草蛉、黃斑粗啄椿象、瓢蟲、螳螂,及寄生蜂等五種,可有效運用在農作物害蟲防治上,但並沒有都被大量運用,像是可捕食蝗蟲、蛾類的擴腹螳螂,就只是少量繁殖留種用而已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助理研究員 吳春美]
家蠅的部分的話,因為目前我們繁殖有點,不太成熟,對,就是繁殖不順就對了,所以我們沒有繁殖,因為現在天氣冷,天氣變化的時候有沒有,牠就沒辦法繁殖得很好,所以以致於,我們這部分的話,也是不容易取得啦,因為外面沒有賣。
擴腹螳螂室內繁殖的食物,以家蠅為主,少了家蠅,也就沒辦法大量繁殖,每項天敵繁殖計畫,最困難的就是如何提供穩定的飼料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分場長 張廣淼]
做天敵繁殖就有一個,這個困難就是說,我養個天敵,常常來說我們需要養兩種蟲,要養牠的飼料,要有養牠的飼料,我們才能有辦法繁殖我們(要)的天敵,這部分是比較耗費人力的部分。
從盒裡倒出一顆顆黃色的蟲蛹,上面還有少量死掉的果蠅,這些雖然是果蠅蛹,但羽化出來的卻是一隻隻黑色的寄生蜂,繁殖天敵除了要取得食物來源,也需要繁殖害蟲,像總是把果實叮咬得遍體鱗傷的,東方果實蠅,一直是果農心中的痛,利用蛹式寄生蜂會把卵產在果蠅的蛹裡面,吸食蟲體的特性,農民只要在果園裡放置寄生蜂,就能有效的剋治果實蠅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助理研究員 吳怡慧]
寄生蜂是東方果實蠅的天敵,那我們,如果你要同時要養牠的天敵的話,那你就是也要,一定要養果實蠅,就是牠的寄主,來作為繁殖的目的。
一隻隻拚命蠕動的蛆,從果泥中往下跳,跳到底下的水槽裡,水龍頭一開,就蒐集好一盆盆乾淨的蛆,準備培養成蛹,成為寄生蜂的幼蟲寄生食物來源。研究人員把果蠅在自然界複雜的生長模式,簡化模擬出來,也就加快了果蠅、寄生蜂的培養效率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助理研究員 吳怡慧]
讓這些成熟的寄生蜂,去寄生到這些果實蠅的蛹上面,那所以我們下一批,就是我們就會一代一代,每週都會做這樣繁殖的工作。
而要大量繁殖草蛉,又無法人工繁殖蚜蟲、紅蜘蛛等,就改以米蟲卵作為草蛉飼料,目前苗改場合作的草莓園有十五甲,每個月免費提供三千CC的米蟲卵,米蟲卵每CC市價就要廿七元,這八萬多元實在是不小的負擔,因此農改場希望把繁殖技術移轉,讓民間能夠商業化,把生產成本降低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技工 古政中]
米蟲卵比較貴,要不然以草蛉來說算不會很難養,算滿簡單的,對,就是溫度、濕度控制好,就還算滿好養的東西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分場長 張廣淼]
慢慢地要把這技術轉移出去,讓廠商去生產,農民再去跟它購買,現在還沒有的話,我們就慢慢地說,農民如果有需要,我就讓你試用,有效果的話,你下次就會去用購買的方式。
一般種植環境,需要時時補充天敵蟲源,張廣淼分場長卻認為,只要營造好的有機環境,或許根本不需要補充天敵,達到生態自然平衡。
[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
分場長 張廣淼]
怎麼營造一個環境給我們天敵可以立足,我們就可以不需要說,一直放,一直放,牠有牠就會去吃,沒有牠就會跑到另一種作物上,可能那邊有牠的食物,牠就可以生存。
原本田間、自然界隨處可見的,螳螂、草蛉等肉食性昆蟲,因為農藥的噴灑銷聲匿跡,沒了天敵的作物害蟲變得越來越多,農民就只好噴灑毒性更強也更貴的農藥,以維持收成,研究人員希望,即時找回獵殺這些害蟲的大自然獵人,從源頭避免農藥使用,人們也就能夠吃得更安全。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陳靖維
- Feb 18 Tue 2014 15:58
372集-養蟲吃蟲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