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越來越多「福佬客」追本溯源,找回客家認同,例如台南楠西鹿陶洋江家和油車江家!現在也有一個幾乎消失的客庄,在仁德後壁厝,這裡有個三山宮,附近的大家族劉家,強烈懷疑自己是客家人,只是中間有好幾代的族譜斷掉了,因此尋根困難,值得一提的是,愈來愈多文史資料與研究認為,仁德後壁厝這裡,應該是當年六堆客家南遷的起點,他們還保留多少客家元素?一起去了解。
嗯,老師讓小朋友自己念,一邊聽,一邊肯定小朋友的腔調,說得很正確。
這是在台南仁德與歸仁交界的幼稚園,其實這些小朋友多數是福佬人,即便家長是客家籍的,家裡也早就不說客語了,但是,在幼稚園裡學客語的興趣高昂。
[幼稚園園長
陳淑釵]
小朋友就開始會有那種互動跟互相模仿,然後還會跟老師一起對話,然後還要教我,跟園長媽咪講說,園長媽咪,我唱客家歌給妳聽這樣子,然後感覺上,我覺得小朋友是學習是快樂的,然後他的學習是沒有壓力的,而且他是喜歡的。
[客語薪傳師
古雪梅]
我現在剛接觸幼兒,我這樣(教)這個幼兒跟我自己帶一年級在做比較,因為我們會感覺說,一年級可能比較大,他的學習力比較強,但是不見得,我這樣教他們以後,我覺得它的效果,不比我在(國小)班上帶小朋友差
古老師是台南市極少數在國小任教的客語薪傳師,這次到幼稚園教小朋友說客語、唱童謠,主要是配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的幼保系,目前在進行的客家童謠教學試辦計畫,明年想要在大台南地區全面推廣。
[嘉南藥理科大幼保系
教授 蕭景祥]
只教大學生說客語其實太慢了,因為大部分(學生),不管他是從北部來的北部客,還是本身是南部的,六堆地區的學生來讀書的時候,其實大部分我問他說,聽得懂嗎?一點點,會說嗎?全都不會,我聽到這樣實在心裡覺得是不對的,所以我想說,是否可以讓現在語言的教育,要教人說話從小開始。
[台南市政府客家事務科
科長 林裕豐]
實在對這學習從小孩的部分,他們的吸收力很強,我們要是做得很生趣,很有趣,很好玩的一種生活的方式和語言、唱歌、歌謠(這樣教導),這樣下去的話,他們會很想去學
讓小朋友學客語,希望從小扎根,但是仁德區這裡,認為自己是客家人的不多,會講客語的更少。
[嘉南藥理科大幼保系
教授 蕭景祥]
這個語言的復甦,不是一天就做得到,要慢慢地救,要是不這樣,可能現在五十歲、六十歲,有一天還是會離開這裡,我們以前說的(客家)語言沒人會說了,全都變成我們講的「化石語言」,化石語言就跟拉丁文一樣,那就變成很可惜,那個時候,再來講什麼客家文化那就沒什麼根了。
[台南市南瀛客家文化協會
理事長 張永清]
上次經過我們(普查),有96年的人口調查的時候,也沒有說很深入進去了解,有問,用推算的方式,所以在仁德這邊,上次的人口調查,總共有730人,說起來可能應該還有很多才對
==cg in==仁德區緊貼著舊台南市,後壁厝就在仁德的西南方,有一個行政單位是後壁里==cg out==從文史資料來看,數百年前,由於台南府城內人口飽和,客家人從府城往外遷移的起點,就在後壁厝。
[文史工作者
楊昇展]
在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誌裡面,他有提到,他有引用清代,他所查閱的清代的採訪冊裡面,就有這麼樣的一個記載。從後壁厝開始,一直往下淡水的地方的濫濫庄,那下淡水指的就是現在的屏東地區,濫濫庄就是現在的萬丹,不過起始點呢,就是從仁德後壁厝這個地方,往下呢,客家鄉親就往下呢,往下淡水地方呢去開墾。
[台南市南瀛客家文化協會
理事長 張永清]
我們去訪問的時候,他們說,我們不是客家人喔,實在是客家人很多,有留在那邊,一部分就南移、東移北移到其他地方。
耆老們圍著的這口古井超過三百年歷史,它就在後壁厝的三山宮旁,到現在還能使用,幾百年來,這口井曾經養活附近的村民和劉家子弟。
[三山宮管委會
主委 劉茂南]
我們前輩的老祖宗是,在鄭成功過來台灣的時候是掌大旗,然後跟著,我們這掌大旗的前輩過來台灣,才由我們大房、二房、三房,共同下去分享(祭祀),下去崇拜,然後在現在這個古井的地方就是,發起源地就是在這邊。
[文史工作者
楊昇展]
他們自己也很想知道,自己的祖先是不是客家鄉親,他們自己也都有這樣的一個懷疑,但是因為他們很多資料都已經不見了,那我在訪談過程當中發現,他們的三山王,本來只有帶一個三王過來,他們的先祖只有帶三王過來。那都是只有在自己的房內(輪流祭祀)
三山宮目前還供奉著,三百多年前,國寶級的三王本尊,最特別的是,早年原來是劉家自己輪流供奉三王,就像是一個家廟,文史工作者從這一點來判斷,閩客之間的信仰差異。
[文史工作者
楊昇展]
通常就會把祂供奉出來就對了,變成可以很多的(信徒),因為信徒是愈多愈旺,對他們來講的話呢,是他們很樂意見到的一件事情,可是(劉家)他們自己,在自己的房內裡面去祭祀的話,我在想,是不是某種程度,是不是因為閩粵械鬥,使他們不想再彰顯自己族群的身分,所以特意地,只有在自己房內這樣子輪流地祭祀。
[三山宮管委會
主委 劉茂南]
我們應該是跟客家有所牽連,只是因為到我們這一(代),這一個城市裡面,有個斷層,我們也想盡辦法看能不能夠,能夠追尋到我們的祖籍,是否是(客家),我們是客家的一脈。
仁德除了後壁厝和三山宮,旁邊還有一個鍾厝,這也是從明鄭時期來台的地方大姓,人口最多的時候,鍾厝住了上百戶,現在還留有客家菜餐廳,不過他們只確定,祖先是從河南潁川來台,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客家人。
[前仁德鄉長
鍾和邦]
上一代的,由河南潁川帶到台灣來,帶到台灣來以後,這些鍾家的子弟,聚集在一個地方定居,定居,把這個地方,這個部落,名一個鍾厝,鍾厝這個地名。
從潁川堂老伙房建築格局來看,確實留有客家的痕跡,但是從河南潁川到台灣,除了頭尾很清楚,中間的族譜有斷層了。
[台南市南瀛客家文化協會
理事長 張永清]
因為環境的影響,可能受到地方福佬人大家都(講福佬話),變成一代一代接一代,風俗方面,也不會說客家話,也沒風俗,在禮俗方面可能都已經改變了
修剪樹枝,他笑得很開心,在仁德,有一個認同客家的特殊案例,可以拿來當對照,他就是張甘寶,說得一口流利客語,其實他沒有客家血統。
[文史工作者
楊昇展]
他就一直告訴我,他們客家人怎麼樣,他們客家人怎麼樣,那他從小在屏東縣佳冬鄉的六根村,是怎麼怎麼樣的情形,然後呢,講了很久之後,我們就很滿意地,就想把(訪談)做一個結束之後,突然間(他)才想到,(我們)才聊到說,他的阿公是(嘉義)布袋人。
[仁德客家人
張甘寶]
我的曾祖父,原來在布袋那邊,嘉義布袋這裡,他就從那邊一直(往南)搬,搬下來,他搬過多少地方,我也不太了解,因為是經過我媽媽跟我說過,後來他就搬到屏東佳冬,他在那邊住,我是在那裡出生的,我爸爸也是在那裡出生的,所以說,這種情形,我爸爸說起來是客家人,我自然也認為我是客家人了。
原來血緣過去被認為是判定族群的標準,在這裡卻發現,只要會說客語,喜歡說客語,他會比客家人,更像是客家人。
[文史工作者
楊昇展]
原來在這樣的認知的情境上就是他認為說,只要我講的客家話,然後過著客家的節慶其實我就是客家人,而且他一直以,他是客家人為榮。
[仁德客家人
張甘寶]
一樣都是客家人,我在這裡,有些人來買花,買一買,這個老板是客家人哦,這樣的情形下,他會比較常來,這個一樣是客家人,雖然沒來買花,也會來說一下客語,因為你在台南,等於說,要說客家話機會愈來愈少了。
是的,在福佬化的客家庄,要找回客家認同的機會也愈來愈少了,這也是後壁厝的劉家和三山宮,想要趕快去認祖尋根的主要原因。
[三山宮管委會
主委 劉茂南]
我們全部的委員一直有一個共識就是說,能到我們的三山國王的大陸的祖籍去,看能不能找到我們的族譜,然後再去了解說,看是我們三山國王過來的時候,是在那一個城市裡面斷掉了,就是我們最大的,想要追源的心願。
[台南市政府客家事務科
科長 林裕豐]
今年我們有做一個,台南市客家人口資源環境生活的調查,要是說調查出來的時候,我們慢慢地,會對(福佬客)他們家裡找他們的族譜,還是他們的村庄,看如何去,我們慢慢地幫他們協助他們認同這個部分村庄
小朋友牙牙學語,很可愛,他們有一天會發現,學會客語又比別人多了一項專長!尤其是在失去客語的福佬庄,然而對遺失族譜有歷史斷層的成人來說,先找回認同,意義更是重大。
採訪/撰稿 鍾雄秀
攝影/剪輯 陳靖維
- Apr 12 Thu 2012 12:26
275集-客隱後壁厝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