枇杷是農曆年後第一順位採收的水果,產季是二到五月,因此被稱為「水果王」或者是「水果頭」,很多人都知道枇杷產量少,也是台灣加入WTO後,受到衝擊最小的一項水果,而且只適合種在中部和東部的丘陵地或山坡地,但是或許您不知道,這些枇杷產地幾乎都在客家村落,某種程度來說,枇杷是很有客家特色的農特產!我們走訪了主要的枇杷產區,來看看農民怎麼種枇杷?又怎麼看枇杷產業?中午時間,台北的上班族外出吃午餐,順便試吃剛從產地運來的新鮮枇杷。



太平很積極在行銷枇杷,這幾年打造台灣「枇杷原鄉」,名聲愈來愈響亮。

[太平區農會
總幹事 李淑貞]
在三月到四月,我們稱它為太平的枇杷季,我們有辦一系列的活動,當然是說,我們除了,在本地、產地有辦那個產銷活動以外,我們還北上到板橋區。

如果從種植面積和產量來看,還是新社的枇杷最多,但是太平枇杷產地集中,都種在頭汴坑,這是一個狹長的山谷地形品質穩定。

[太平區農會
總幹事 李淑貞]
頭汴坑的海拔,我們是山坡地,它的海拔差不多八百公尺,早晚的溫差很大,其實種這種枇杷,它是屬於溫帶的水果,它必須要早晚的溫差大,它會特別好吃。

[新社區農會
總幹事 羅文正]
全國生產枇杷的地方沒有多少地方,尤其我們台中市所生產的枇杷,差不多占全國的70%以上,台中市又以我們的新社區、太平,還有大坑,這三個地方為主。

==cg in==台灣的枇杷產區,主要分布在苗栗、台中、南投和台東、宜蘭等地,這些產區有個特點,不是在丘陵地,就是台地、山坡地==cg out==新社的頭櫃、二櫃,其實和太平的頭汴坑山區就在隔壁,但是山勢更高,溫差更大。

[新社區農會
總幹事 羅文正]
我們的枇杷有分平地和山區的,山區的在我們頭櫃和二櫃的枇杷,平地的差不多在我們的水井、大南里、永源里等等,總共有三百公頃的枇杷,尤其我們山區的枇杷品質非常好,因為它海拔差不多八百公尺到一千公尺,因為這樣日夜溫差很大。

[新社頭櫃枇杷產銷班
班長 李鳳鎮]
高山和海拔較低(的地方來比較),(平地)它們的品質就會比較硬,山上海拔比較高,受到日夜的溫差,當然它會比較軟,再來第二就是,我們現在都放基肥,使用基肥也較足,這樣才會,它吸收後看起來顏色會比較漂亮。

[頭櫃枇杷農
陳佳振]
頭櫃枇杷它的特色是,它的肉質較細較軟,皮比較薄比較好剝,不會硬邦邦的。因為它是氣候的關係,所以說,這是一個優勢啦,不過也有一個缺點,它有一個缺點,因為它比較好吃,但是產量不大,外面平地的枇杷,雖然沒這麼好吃,但是產量很大

這裡的枇杷園大都在海拔一千公尺左右,頭櫃山上居民不多,年輕人更少,39歲的陳佳振,是少數回到故鄉接下家裡的枇杷園。

[頭櫃枇杷農
陳佳振]
我以前在外面上班,在外面的豐原上班,做那個醫療器材,因為在外面休息一陣子回來幫忙之後,發覺到家裡(工作)做不完,我爸爸也漸漸老了所以留下來幫忙到現在,到現在可能也十幾年了

從產地分布來看,枇杷是一種很有客家特色的水果,尤其在苗栗、台中、南投,幾乎有客家聚落的山區或丘陵地,都有種枇杷。

[頭屋鄉農會
總幹事 涂漢仁]
因為丘陵地它有一個坡度,排水會比較好,在這個中海拔的地方,早晚會有霧氣,水分會夠,到天氣好的時候,到中午的時候,水分又會蒸發,所以它在整個生長環境會很好。

[頭屋批杷農
徐萬生]
你像南部、台中、太平,它的土地是黏土地,還有它很熱,北部的枇杷,到新竹,頭份以南,可以種,頭份以北不能種。

苗栗頭屋的枇杷園主要在鳴鳳村,在日治時期就開始種,曾經沒落一段時間,最近幾年又重新種回來,當地耆老認為,苗栗是台灣枇杷最早的發源地。

[頭屋批杷農
徐萬生]
有種(枇杷)就是,我祖父(日治時期)做保正的時候,種了以後,就種到徐傳登,那時候整座山還沒分家,那塊枇杷園分給誰就不知道了。當時我才五、六歲而已,五、六歲那時,我還是小孩還不懂,就只知道有枇杷可以吃

當然太平和新社未必同意這種說法。

[太平區農會
總幹事 李淑貞]
太平的枇杷是從日據時代就已經引進了,所以我們太平的枇杷應該是說,全省枇杷的原鄉地,原鄉產地

頭屋現在有一個枇杷產銷班,種植面積五公頃,對他們來說,現階段先找回枇杷產業的意義大於一切。

[頭屋鄉農會
總幹事 涂漢仁]
從開花、結果,包裝這些,要套袋這些,人工相當的多,所以在成本,日日高升的時候,成本非常高,所以在市場的賣價,(價錢)一定要高一點才夠成本,在這樣的經濟情況下,所以做沒工錢,所以慢慢地就沒落了,但是最近幾年來,我們一直在轉型,我們的農民也很用心。

[頭屋批杷農
徐萬生]
搬離苗栗之後就去做板模,做了板模回來,民國九十年,六十歲了啊,沒人要請了,就回來經營枇杷,這(本來)全部是柚子園,(改)經營枇杷園,我到今日回來這枇杷園十年。

種枇杷,農事繁多,小細節更多,比如說疏果,要捨棄那一些,又要留下那幾顆,農民也有獨到的智慧。



枇杷花期長、分批開花、成花率和著果率都很高,一般來說,枇杷大概會開四次花,農民再從帶子的顏色去判斷成熟度。



在枇杷產業的黃金時期,南投國姓鄉最多曾占全台產量的七成,在檳榔是台灣「綠金」的年代,同時也是國姓枇杷快速消失的年代,現在產區只剩下不到兩百公頃,已輸給新社、太平。

[國姓枇杷農
吳金埊]
它一個月要拔那個葉子,那個新長出來的葉子,新芽,那種都要拔掉,所以說沒有工人那麼多啊。還要拉枝啊,那個都要拉枝拉下來,不然的話會一直長上去,都要拉枝拉下來,所以這個枇杷哦它是很費工、很費時,所以很多人都不要(種)

吳金埊種了兩甲多地的枇杷是國姓種最多的,今年單是套袋就用了十八萬個,他種了四十幾年枇杷,看盡了國姓枇杷產業的興衰,在國道六號剛通車時,一些小型的枇杷農幾乎都活不下去,紛紛轉作。

[國姓枇杷農
吳金埊]
中潭公路這條路車子實在很多,每天從那邊做生意,實在很好做,現在改了,改那個(國道)六號上去,現在下面都沒有人,所以說,一些枇杷農,本來是有種比較少的人都會拿來下面來賣,現在都沒有了,現在都要靠(行銷),自己都要寄去台北啦,或者是人家(行口)來交給人家去賣這樣子

不過這一兩年,枇杷價錢穩定,又有不少人回來種枇杷。

[國姓枇杷農
張文雄]
以前我種絲瓜,種了絲瓜,(價錢)就沒有很好,(價錢)沒有很好所以我就想改變來種枇杷,水果啊,比較不用一直翻(土),絲瓜要一直翻啦,一年整地一次,要一直翻,最後想說,乾脆來種枇杷好了,時間比較長。

[國姓枇杷農
吳金埊]
以前是檳榔,種檳榔價格很好啊。現在價格很跌啦,所以他們有的時候,有的農夫說,那乾脆檳榔不要了,改種枇杷下去,現在檳榔樹底下,很多小顆的枇杷再種上來,所以以後國姓鄉枇杷會很多。

[國姓枇杷農
黃阿興]
我以前,三十年前有種枇杷,種枇杷呢,結果賺不到錢,沒辦法啊,再種檳榔,(現在)檳榔砍掉,再種枇杷

台灣的枇杷多半是茂木種,也有農民改種更大顆的突變種,叫做怪獸枇杷,連葉子都比較大。

[東勢枇杷農
詹德昌]
東勢、新社的白毛台,在十多年前來突變的怪獸枇杷,比我們傳統的差不多加了一倍這麼大粒,那為什麼我會這麼堅持這麼耐心的種,就因為我們傳統的農業,從WTO以後,慢慢式微。所以說我們要找比較特殊的東西,剛剛好有這樣的品種

他的枇杷園,是台灣極少數的枇杷觀光果園,他種怪獸枇杷的目的是為了讓遊客走進來,實際體驗與傳統枇杷不同的口感。

[東勢枇杷農
詹德昌]
它裡面的水分比較多,相對,剛開始吃的時候覺得好像沒很甜,但是它到後面,吃進去的時候,喔,這個枇杷很甜喔,它會回甘,這是它的特色,但是相對,它比傳統的茂木更難照顧

面對枇杷產業的未來,農民也有些擔心。

[頭櫃枇杷農
陳佳振]
所以現在,我們在山上(種水果)的人或耕作的人,工作愈來愈多,年輕人不願意去接,怕辛苦,尤其枇杷這方面,我們(頭櫃)這個產銷班還算很年輕,外面很多產銷班(平均)都六、七十歲了,這個是台灣農村一個很大的問題。

雖然農民語氣保守,不過在台灣加入WTO之後,絕大多數水果受到衝擊,只有枇杷因數量少,抗跌性高,反而增加許多新果園,似乎可以看見枇杷產業,還是有前景可期。

採訪/撰稿 鍾雄秀
攝影/剪輯 陳靖維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