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幾乎餐餐外食,難以掌握食物的來源,吃得也比較不健康,而公司如果有員工餐廳,大概就好得多,不過菜從哪來,一般人可能也不會注意。台北市內湖的一間高科技公司,將「社群支持型農業」CSA 的理念帶入企業,與友善耕種的小農合作,在員工餐廳供應有機餐點,員工吃得到當季蔬果,也減少食物里程,讓小農有穩定的收入,實際支持農業。午餐時間一到,員工餐廳出現人潮,但這間位於台北市內湖的科技公司,卻不像一般員工餐廳提供多樣式的自助餐,而是供應少油少鹽的輕食料理。



翠綠的青菜,一小盆一小盆的蒸熟調味後,再放到大盆子中,等待裝盤,隔著透明玻璃,廚房內的烹飪情形一覽無遺,少了濃厚的油煙味。



[電子公司員工餐廳
廚師 陳小玲]
以前我們自己做,我們學的時候都是照老師的講法這樣子,然後就是重口味,不管是醃的、炸的、烤的那個都是比較重口味,都一定的,那現在老闆的理念就是少鹽、少油



這家電子公司,是已成立20多年,以電子零件通路產業為主,年營收上百億元的上市公司。

多年來,這間公司的員工餐廳,原本委託廚師獨立經營,直到2010年12月,公司決定不再委外,把員工餐廳定義為蔬活餐廳,廚師轉為公司聘僱,而食材也改委託,以環境教育為主的日和教育基金會協助採購,讓整個餐廳的供食出現大轉變。

[電子公司員工餐廳
廚師 陳小玲]
以前因為利潤是我自己的,那我們,我還要請員工,將本求利,自己雖然只是賺一點零用錢,還是要有利潤在,所以那時候,像我魚,有的時候就是在傳統市場買,有的時候是在大賣場買。現在都是,老闆他們去找,找了以後,他們再去看,看完覺得,這個食材,他們種的食材是OK的。

自此,蔬活餐廳的食材,不再從大賣場或傳統市場購買,主食米飯來自宜蘭友善小農,而蔬菜也由,宜蘭內城日和生態園區的契約農戶供應,不足的肉品、海鮮等,也盡量尋找友善養殖的供應商,而餐廳裡,也隨處可見,各地合作農戶或供應商的耕種養殖理念簡介,讓食用的員工都能認識了解。

[日和教育基金會
工作人員 詹佩璊]
所以我們就是也是有跟這個供應商的老闆,跟他去聊過,他的理念,因為養殖其實也有所謂友善的方式,他怎麼養,養多久,所以我們去跟他聊過之後,發現他的方式是,理念是好的,所以我們希望把這個傳遞給員工。

為了鼓勵員工享用健康有機餐點,電子公司更提供每個月400元的伙食津貼,但剛開始員工的接受度卻不是很高。

[電子公司員工餐廳
廚師 陳小玲]
因為年輕人畢竟還是喜歡吃肉,肉食的,也喜歡吃重口味的,你要說他們一下子改變,不太可能,所以在這一年轉變當中,流失的有,但是增加的一樣也有,有些人就喜歡輕食的,喜歡吃少鹽少油的。

飲食習慣不是一時就能改變的,但一年來,隨著食材的多樣化、健康飲食的宣導,蔬活餐廳的訂購量逐步增加,甚至現有的廚房人力也不足負擔,需要志工來協助。

[電子公司員工
徐秀蓉]
我們餐廳變成這樣是對吃起來會比較放心,對,因為你會知道它的來源,吃起來放心,不管之前是自己去外面買的,或者是超市買,吃起來放心,畢竟有老闆他們層層把關,那煮的東西自己也看得到,環境這邊也看得到。

[電子公司人事經理
黃玉琨]
我們也因為這樣子,人力不符在服務同仁用餐,所以員工也主動發起成立義工團,就是每天輪流,就會安排兩到三位的義工,幫忙服務同仁



每週三下午,也會有兩位同事義務把產地直送的蔬果,分裝在別著名牌的保冷袋中,除了中午可以吃到有機餐點外,這家公司也成立了蔬活俱樂部,給予部分補貼,鼓勵員工長期訂購有機農產品。

[電子公司人事經理
黃玉琨]
員工剛開始的認同度還滿高的,因為一方面菜錢可以省下來,又可以吃到健康安全的蔬菜,所以初期我們成立的時候,蔬活俱樂部成立的時候,會員大概最多有到60位,那慢慢的,因為我們覺得說這個觀念已經成熟了,也滿普及了,所以董事長就開始取消這個補貼的一個模式,那當然訂購量就相對的會受到一些衝擊,所以我們現在目前,固定的會員來講大概是15到20位。

用餐、長期訂購蔬果的人多了穩定了,食材供應更需要充足的來源,但有機作物的生產量,目前多不穩定,因此合作小農也要更多元。

[電子公司員工餐廳
廚師 陳小玲]
你說我們需求量這麼大,你說真正的,就是說有機的,有的時候供不應求,所以變成,我們老闆去找小農。所以我們的很多人,很多的小農在配合,所以我們的菜會變成,量不多但是種類很多。

要尋覓更多友善耕種小農,合作夥伴,日和教育基金會便扮演重要的角色,由於日和教育基金會便是電子公司董事長所成立,並以推廣環境教育為宗旨,而農業也是基金會最重要的切入點。

[日和教育基金會
工作人員 詹佩璊]
因為不當的使用化學肥料還有大量的農藥,對土地就是一個直接的傷害,那消費者這邊來講的話,其實大家在追求一些東西,不是很當令,也不是很當季,甚至還遠從國外進口,這麼長的食物里程,對環境的破壞更大,所以其實我們就直接從最基本的吃,也就是說農業生產開始來,切入這個環境教育的一個推動。

要減少土地破壞,便需要更友善的耕種方式,因此以宜蘭作為發展基地的日和基金會,除了在內城成立生態教育園區,在園區內規畫實驗農場作為示範場所,也透過實際技術輔導有心友善耕種的小農。

[日和教育基金會
農業專家 吳錫富]
我很喜歡去找比較年輕的人,年紀比較小,他可能對農業有興趣的話,他比較可以接受,因為他沒有很多的以前的那種傳統的經驗,所以他(沒有),從老一輩傳下來就是農藥的觀念的話,他就可以比較(容易)接受

像是原本在園區附近種植三分多番茄園的黃進財,便是在日和基金會的協助下開始有機耕種,即便現在僅耕種一分多地,收入卻高於以往。

[友善耕種小農
黃進財]
早期耕種要噴農藥的要種比較大量,現在這個價格比較好種的數量比較少,辛苦的話,當然是種少一點比較快活,但這也是因為有基金會幫我們賣,所以我們只要種菜不需要煩惱賣菜的問題

許多友善耕種的小農,往往遇到農產品無處可銷的窘境,日和基金會要推動友善耕種,便需要協助銷售通路的問題,因此串聯起電子公司和小農們,由這些友善小農長期供應員工餐廳的食材,甚至是公司行號送禮的禮品。

[日和教育基金會
工作人員 詹佩璊]
企業呢,它本身也是一個社群,就是說,有一群人他們在同一個場所工作,所以我們在訊息做傳遞的時候,我們就直接透過公司裡面,像有社團啊,或者是福委會,這些人可能本來就是(在)公司就比較熱心的人士,他們透過一些訊息傳遞,然後其實一開始就提升消費一個興趣和信心,然後先建立這樣的一個連結之後,我們就有我們的消費者的來源。

[友善耕種小農
李婉甄]
像電子公司本身在做的是,把生產者和消費者做一個連結,那它提供其他企業認識我們的機會,那做一個購買的動作,本身對我們是非常有幫助,因為銷售端被解決了,那我們只要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。



店面前擺放著鮮綠的蔬菜,店內不僅有瓶瓶罐罐的農產加工品、農業生活資訊外,牆面上更寫滿了友善小農的名單,除了和電子公司長期合作,近來日和基金會,也在宜蘭市區設了一間專賣友善農產品的店鋪。

[原味雜貨店
店長 楊怡真]
有點像是以前雜貨店的那個味道,就是他是可以坐進來的,我們會希望說,消費者進來的時候,他是像,跟我們像是交朋友一樣,然後我們和他講一下小農的一些理念。

要支持友善小農,不能僅依靠某間企業,為了推廣地產地銷,減少食物里程,即便宜蘭市現住人口不到10萬,這間店仍要為小農們打頭陣。

[原味雜貨店
店長 楊怡真]
我們會陳列的東西,就是消費者進來會選購,那另外一個方式,我們未來我們會希望建立一個,小農的一個產品的訂購單,那我們會希望說,它是最新鮮的,所以另外一個方式,我們會希望就是,消費者訂購之後,我們再和小農進貨。

而銷售價格,也不是單以消費者的利益為出發點,當小農產量減少時,長期訂購的消費者也願意以較高的價格採買,才能支持友善小農的生計,這也是日和基金會所推行的,社群支持型農業CSA。

[友善耕種小農
李婉甄]
小農本身是做一個調節的動作,那他的價格不可能差太多,只要產量變少,他們就會影響生計,但是如果是隨著我們自己自訂價格,是做一個合理性的訂價的話,這樣子的方式,是比較能可以讓農民長遠的生存下去。

[日和教育基金會
工作人員 詹佩璊]
在農業這個部分的推動的話,其實我們有參考美國CSA的一個作法,他們用社區支持的方式,然後來支持一些所謂的有生態有善概念的農夫,那這個農夫來講,其實他們專心的去從事生產,是堅持他的這個理念,他就是不要用藥,那對他產出來講的話他就不用擔心說,他賣不出去,或賣相不好。

但要建立這樣的信任,也不是單純的書面簡介就好,蔬活餐廳的成員,不定時會探訪合作的友善小農,了解生產環境。



而日和教育基金會,也會安排假日農場體驗活動,讓電子公司的員工能攜家帶眷來參與。



[電子公司員工
徐秀蓉]
我自己也有兩個小朋友,那看到他們吃得快樂,雖然他們也會問,趁這個時候他也會問菜,為什麼有這麼多洞,可以有些機會教育,告訴他為什麼會這樣,那跟外面的比起來菜會有什麼不一樣,影響有什麼,我覺得對我讓我的小孩也知道這些過程。

[日和教育基金會
工作人員 詹佩璊]
其實這一層關係建立之後,它就不再只是買賣關係,那因為我認識你,我們就也算是一個朋友,那朋友之間的信任,其實那個信任感,好像不再需要第三者來驗證了吧



[電子公司人事經理
黃玉琨]
食育包括就是,你對食物的認識,那你對食物的尊重,還有對於種植生產者的一個了解,再來就是我們烹調的方式跟我們吃的一個方法,那我覺得這個食育其實應該從小就建立,那滿開心是,在這個企業裡面工作,不用等到退休,等到自己生病了,才去注意我自己吃,吃得對不對,吃得好不好。

「便宜又大碗」,往往是公司員工對餐廳的基本訴求,沒想到企業內部也能以友善作物為主題,擴大影響力;吃得健康,也讓友善小農們得到穩定的支持,畢竟健康安心的飲食,不可能只是自己的事。
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徐偉文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