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粩,這個古早味的點心,一般只在逢年過節、拜拜酬神時,會被大家想起,不過,對來自新竹新豐的姜文雄來說,卻是養家活口的憑藉。七十歲的姜文雄,二十出頭就離鄉背井,找工作卻四處碰壁,於是就和親戚學做麻粩,好不容易學成功,卻不知道客人在哪,於是就跑到市場,或是拜託糕餅店試賣。現在第二代接手,更研發新口味、開發新通路,把這古早味的供品變成點心。
[遊客]
我吃的這個口感,真的有海苔的味道,真的吃了不會黏牙,又好吃
下著雨的淡水老街,人潮少了些,不過遊客對這攤麻粩倒是頗有興趣。
[遊客]
馬來西亞的,他沒有加這種魚鬆的料,沒有,是原味的,沒有說加這個什麼料,沒有的,(這邊有看到很多不同的口味),(馬來西亞)只是一種口味而已,(馬來西亞都是米的那種),(包米的那種),都是包米的,都是包米的。
[遊客]
(你們買了什麼的口味),魚鬆、海苔、跟地瓜,(都是你們沒有的口味)嗯 對。
淡水老街國際觀光客不少,這個魚鬆口味的麻粩,尤其吸引東南亞遊客。
[麻粩業者
姜威忠(左)]
客人的反應都是魚鬆跟岩燒海苔,這兩種是屬於跟一般傳統甜的不一樣,它們是屬於鹹的,魚鬆它的味道吃起來有人說像五香乖乖,對,因為淡水這邊是屬於靠海,所以我們做了比較多的屬於海的食材,對 岩燒海苔。
顛覆一般人對於麻粩口味和形狀的想像,做了快五十年的麻粩,傳到第二代手中,加入創意新想法,果真打入其他客層。
[麻粩業者
姜威忠]
古早味的傳統大部分都(是)花生,白芝麻,還有米香,它是長條形的,這是過年過節會拜拜用的,像現在的觀光客可能說需求比較多,慢慢慢的演變(成)有小顆的,那演變(出)我們有十三種口味
口味多,口感也得好,第一步,粿乾要炸到金黃酥脆又不焦黃,時間和溫度的掌控很重要
[麻粩業者第一代
姜媽媽]
這個是糯米和芋頭一起做成的粿乾,炸起來的麻粩很好吃,拿下去炸,先讓它暖身一下,等熱的時候,把它放下去炸一炸(炸)到金黃就OK了
要做到不黏牙,煮麥芽糖的技術可更是真功夫了。
[麻粩業者
姜威忠]
(麥芽)遇到熱它會比較軟,所以它夏天做法跟冬天做法不一樣,(怎樣不一樣),冬天有時候就要做得比較軟一點,如果你做的,像夏天做得太軟,那可能會就是你全部麻粩會黏在一起。(做不一樣口味的麻粩),(然後麥芽糖的做法也不一樣)也不一樣,因為有些是需要做輕糖的,減糖的,有些是比較需要是吃起來比較Q一點
以前麻粩大多是供桌上的供品,逢年過節才買得到,姜威忠和姜芳真承接自老爸的手藝,將這古早味的供品變成點心,讓顧客平常就吃得到。七十歲的父親姜文雄是新豐客家人,二十出頭上台北打拚,找工作卻四處碰壁,於是跟著親戚學做麻粩,沒想到這麼一做,就做到現在。
[麻粩業者第一代
姜文雄]
很辛苦喔,(是喔),都不認識,要借錢都沒哪好借。(當時)做麻粩也不知道誰要買,市場看到人比較多, (我就)進去(賣),我的麻粩很多人買,很好吃啊。(自己跑去市場賣這樣),對,(說還一間一間的麵包店),(去拜託人家賣是不是),對啊。
不過畢竟是逢年過節大家才會想到要買麻粩,為了養家,姜文雄還跑去開計程車貼補家用,小孩子也是從小就得幫忙。
[麻粩業者
姜威忠]
其實(小時候)環境都滿辛苦的,因為都是全部手工的,最一開始是用木炭,木炭起火,你麥芽要用木炭起火,那是三十幾年前了沒有瓦斯的時候用木炭。
[麻粩業者
姜芳真]
對啊,很驕傲,就有這樣的手藝,而且我們兄弟姐妹都會,有時候,我不在弟弟也會,弟弟不在,我也會,所以每個人都會,(然後一家人一起做),對啊,一家人就同心在做這樣的一個古早味的麻粩
以前主要是批發給麵包店賣,現在兒女接手後,還開拓了網路和實體店面的管道,站在第一線來面對客人。一顆小小的麻粩,不僅有著父親的堅持,更藏著這一家人密不可分的感情。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洪炎山
- Apr 12 Thu 2012 12:22
275集-阿公的麻粩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