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東部的產茶區主要集中在花蓮瑞穗、台東鹿野一帶,不過,因為海拔都不高,要和高山茶競爭,就必須打出自己的特色。瑞穗是台灣文旦柚第一大產地,三、四月柚花盛開時,到處都聞得到濃郁香氣,不過,一百朵柚花,平均只有2。7朵會結成柚子,於是茶農就採集柚花來做柚花茶,讓原本任其掉落的柚花,有了新價值,也開發出一種同時具有花香、蜜香、柚香及茶香的在地茶品。而鹿野則是有茶農把五十年前,台東茶業發展之初,種下的第一批茶樹保留下來,取名阿公茶,這些茶樹都有兩層樓那麼高,樹幹也比碗口還大,更見證了台東茶業的發展歷史。品茗的同時,似乎也在品味著,花東茶區的在地故事,和蘊藏的人文風景。花蓮瑞穗是台灣文旦柚第一大產地,面積有1500多公頃,每年三、四月柚花盛開的季節,不管走到哪,都聞得到迷人的香氣。
[遊客
莊冬菊]
我還以為是來玉蘭花園就是路邊,人家在兜售,一車一車賣,後來發現不是,花也都很香、很好,我覺得,我來這邊,我會給他一個讚這樣。
[遊客
阿吉]
只知道柚子可以吃,但是不知道柚子花也可以利用,非常新鮮,因為不知道柚子也會開花
耀眼的陽光灑落大地,白色花朵隨風搖曳,嬌嫩的柚花絢麗了兩、三天後,就會自然謝落滿地。
[瑞穗茶農
彭成國]
我們有這麼多的柚子花,(丟掉)很可惜,丟掉也很可惜,就採起來加減做(茶)這樣,因為這個柚花來講,一百朵,只有2.7朵會結果而已,剩下的你如果沒採也是會掉落。
舞鶴台地海拔約三百公尺,是花蓮主要的茶葉產區,為了與高山茶競爭,地方發展特色茶葉,柚花茶就是其中之一,茶農採集柚花,與茶葉以一比一的比例,低溫燻製八小時以上而成。
[瑞穗茶農
彭成國]
一般來講像茉莉花茶,它的花不會苦,可以加在一起,柚花因為它裡面有柚子,它會苦,所以它加在茶葉裡面會苦就不好喝,所以就分開來這樣
茶葉採用金萱或烏龍這種發酵程度較輕的茶,而花一定得用當天現採的新鮮柚花,不過柚花花期一年卻只有二十天左右,因此產量有限,常常不到半年就銷售一空,想喝,得等隔年
這片柚子園是和鄰居承租的,因為管理柚園、採收柚子需要大量人力,老柚農體力不堪負荷,柚子價格也大不如前,許多柚子園就任其荒廢,而剛好茶農需要柚花,兩方契作各取所需,也解決了老農問題。不過以前為了採柚子方便,柚子樹都經過矮化,茶農接手後,讓它自然生長,現在採花得像這樣爬到高處相當辛苦。
[瑞穗茶農
彭瑋翔]
我們算是,創造一個新的地方性的特色產物。然後它(柚花)也是一個,比較沒有用的東西轉變成有一個附加價值
[遊客
小V]
一開始聞到那個聞香杯的時候覺得,第一個味道很香,有剛採的那種柚花的味道,然後喝完以後還滿順的,對啊,就是會想再繼續喝第二次。
[遊客
沈家銘]
這個茶葉可以配合我們地方產業,就是非常酷的一件事情,對,然後有清香的口感,然後就是,到後面的時候又有茶葉的餘味出來這樣子,覺得是非常妙的一個東西。
74年次的彭瑋翔是茶農第四代,年輕臉孔,在鄉村並不多見,退伍後決定回家幫忙,用年輕人的創新想法發展更多可能,也帶著茶友,認識製茶過程和在地茶業文化。舞鶴台地位於花東縱谷中段,而說到這裡的種茶歷史,得追溯到九十年前。
[瑞穗茶農
彭成國]
聽老一輩的人講說就是,當時從關西帶過來的青心大冇,當時要帶過來很麻煩,交通很不方便,帶到這裡來的時候就乾乾的了,當時也很煩惱說種不活,還好這個品種比較好種,後來成功率也很高。
舞鶴位於北回歸線23.5度,地理環境和氣候造就了特有的產茶條件。
[瑞穗茶農
彭成國]
這裡算是說,秀姑巒溪這邊到紅葉溪,這裡的霧氣比較重,水氣比較足,就是說在這裡就是,尤其是秋天霧氣很濃,整個都是霧氣,所以種農作物都很好啦,尤其是茶葉、咖啡。
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舞鶴種咖啡,民國68年之後,政府推廣種茶,舞鶴的茶園才漸漸多了起來。東部地區的茶區,海拔都不高,除了花蓮瑞穗,另一個主要產地就是台東鹿野,為了與高山茶競爭,東部茶農得找出自己的利基。
[鹿野茶農
廖縣山]
這是台農八號阿薩姆紅茶,這個是老茶種了,(怎麼說),現在都變新品種了,這種茶種算是很少了,(原來的是嗎),原來的,(以前)日本時代就有這種茶種了
廖縣山的岳父,89歲的李紅甲,民國42年從苗栗遷過來,52年開始種植阿薩姆,因為好種、又受歡迎,當時鹿野幾乎都是種阿薩姆。不過隨著飲茶文化改變,綠茶興起,紅茶退燒,茶農紛紛把阿薩姆茶樹砍掉改種其他品種。
[鹿野茶農
廖縣山]
後來日本沒有買之後紅茶就沒落了,所以就沒人買,大家都把紅茶廢掉,種烏龍、種金萱。
[鹿野茶農
李紅甲]
沒有外銷之後,台灣也比較不愛喝,外國人比較愛喝,(那別人把茶樹都砍掉了),(你的茶樹為什麼沒有砍掉),我不要砍掉啊,我就隨便它啊,(也捨不得是不是),嗯。
於是阿公的茶園,就這麼任其荒廢了二十幾年,茶樹都長得半天高,樹幹也比碗口還粗。
[鹿野茶農
廖縣山]
整園都是草,整個田園就都很亂這樣,因為二十多年沒有整理了,(茶樹全部都長這麼高喔),對 都這麼高,我之前就是做烏龍、包種,做了快三十年了,後來是紅茶又興起了,價格、品質,又很多人需要紅茶的話,我就改做這個紅茶。
廖縣山決定重整茶園,當然他也明白,老丈人當年放棄茶園的無奈與不捨。看著五十年前自己手植的老茶樹,仍舊生機蓬勃,李紅甲相當欣慰,不過老茶樹長到兩層樓高,得出動梯子來採。
[鹿野茶農
廖縣山]
一開始想說不要矮化,不過沒矮化採不到,危險,因為我也有做沒有矮化的茶,不過沒有矮化的茶比較好喝,不過產量就更低,採茶危險,後來我就矮化了。(當初要鋸掉矮化的時候),(有很捨不得嗎),真的很捨不得,鋸不太下去啦,可惜啦。
廖縣山還是保留部分做綠籬,反正已經荒廢二十幾年,乾脆維持茶樹習慣的生長方式,不施肥、不灑藥、連水都不澆。
[鹿野茶農
廖縣山]
差不多一個多月採一次,看天氣啦,天氣、氣候如果好,就會長比較快,如果沒下雨,像我這個沒有噴水,沒有水源就靠,看天吃飯啦,我也沒有放肥料,什麼都沒有,只有除草和採茶而已。(那不會有蟲來吃嗎),蟲吃剩下的就是我們的啊,對啊。
這些茶樹是台東茶業發展之初,種下的第一批茶,更見證了台東茶業的發展史,因為是鹿野鄉最老的茶,因此取名為阿公茶,不過用自然農法的管理方式產量非常少,一年大概只有一千多斤。
[鹿野茶農
廖縣山]
第一步就是要日光萎凋嘛,萎凋(就是)要讓它水分散發,就像是綿羊的毛一樣,這樣就很軟,就是水分散發很順,順後就要收起來,要翻,翻一翻後收起來。
接手老丈人的茶園,接續來自半世紀前的味道,琥珀色的茶湯,喝起來溫潤甘醇,下一代也承接這份使命,要將好味道繼續傳下去。
[廖縣山女兒
廖菫彤]
還是可以,就是慢慢再把爸爸的茶葉知名度整個打開這樣子,讓大家更多人可以喝到爸爸用心做的茶。
[廖縣山兒子
廖延峻]
其實以前大概是知道做茶很辛苦,可是真的去接觸之後,發現真的非常辛苦
因為捨不得砍掉,卻又任其荒廢,老茶樹二十多年無人聞問,默默守在山頭,終於又等到了春天。原本任其掉落的柚花,結合在地茶葉,重新被賦予了新的價值。縱谷茶農找到新方向,試圖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,尤其近幾年,進口茶對台灣茶造成頗大衝擊,花東低海拔茶區又得跟高山茶競爭,經營得相當辛苦,縱谷茶農得想辦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。
[鹿野茶農
廖縣山]
把這塊茶園原本荒廢在這邊,把它做起來,很多消費者可以享受到這麼好的茶葉,所以說鋸掉矮化也是有價值啦。
[瑞穗茶農
彭成國]
現在就是說做特色茶比較多元,比如說我們現在做的柚花茶,我們做蜜香紅茶,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
打出特色,強化在地品牌,用自己的方式,和大家一起分享茶香,品茗的同時,也品嘗得到茶葉產地蘊藏的豐富人文,繼續寫下一頁,花東茶的故事。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洪炎山
- Apr 04 Wed 2012 12:35
274集-花東故事茶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