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竹縣湖口老街的天主堂,是義大利神父滿思謙在50年前花了畢生積蓄所打造的,為了傳教,滿思謙神父還學說客家話、編撰英客字典,半世紀後,一對年輕夫妻梁善員、石侑平來到這裡,在天主堂旁開起披薩店,用客家食材來做義大利披薩,客、義融合,也象徵滿思謙神父傳教的精神,要讓來這裡的遊客,吃到披薩之餘,更能認識老湖口的歷史文化。


 

柴火正旺,梁善員不時得監控溫度、添加薪柴。空氣中瀰漫一股木頭香,原來梁善員用的是龍眼木,窯得燒到300度左右才能開始烤披薩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用電烤箱的話,它是加熱它的,加熱的那個底比較扁,比較薄,所以呢,烤起來它的續熱力沒有那麼好,像我們這種窯的話,因為它的這個石板很厚,很厚,所以那個它會有一個遠紅外線,所以烤起來的話,它比較有穿透力。

這間位於老湖口天主堂旁的窯烤披薩店,融合在地食材,主打客家口味披薩,將麵皮擀平後,放上蒜絲、鹹豬肉、起司,就變成客家鹹豬肉披薩,還有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,是皮蛋和剝皮辣椒的組合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人生就像一個挑戰,有時候要試試看才知道,所以我們就把剝皮辣椒還有皮蛋,一起加到我們披薩裡面,因為皮蛋烤過它的蛋黃還是很香,蛋白烤過它會比較Q,所吃起來QQ辣辣的。

[顧 客
馮芷歆]
平常覺得它不會像,感覺不太會融合在一起的那種感覺,可是吃起來就覺得,欸,其實它已經變成是我最喜歡的口味,我覺得很香,而且我覺得一般說怕辣的人,應該也可以接受。

[顧 客
徐桂鳳]
你連鎖店的它怎麼,你不可能有這種口味,而且它那個連鎖披薩店吃起來的,那個餅皮又比較厚,像它這個柴燒的餅皮,它像這個餅皮比較薄,然後又有那個,柴燒的那個窯烤那個味道。

而另一款則是用常拿來煮湯的鹹菜、豬肉做食材,梁善員給這款披薩取了個特別的名字,叫「神父披薩」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我們這個旁邊,旁邊的這個天主堂,天主堂,天主教的一個義大利的神父,叫滿思謙神父,他來到我們這個客家庄,湖口老街,那時要傳教,要學客家話,我們客家人比較聽得懂,不然聽不懂,所以這個神父把很多西方的東西本土化、在地化,那我就想說,這個神父這麼厲害,那我們就把我們客家的精神,結合到我們義大利的披薩,所以就,我們加客家酸菜。

[顧 客
彭梅蘭]
鹹豬肉我就炒蒜吃,豬肉我就煮三層肉,有時候加些豬血進去這樣煮也很好吃,(煮鹹菜湯),對對,煮鹹菜湯,對,也好吃,對,而這個,這個做成這個披薩這樣吃,我覺得很好吃,有鹹、又有甘的味道,外國的披薩我沒吃過,我覺得這個,客家的披薩比較好吃。

[湖口鄉耆老
范國銓]
以前火車有沒有,火車從這裡過,從這裡過的時候,那後來再移到新湖口去,那在這之間,就變成,這個是一個空地,就滿思謙就在這邊蓋一個教堂。

天主堂在民國54年落成,一旁則是幼兒園、辦公室和宿舍空間。

[湖口鄉耆老
范國銓]
也有這個幼稚園啦,什麼東西啦,然後也有送大家奶粉,那時候台灣窮,那你有奶粉的話,對大家,就會很高興啊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蓋的是義大利神父,滿思謙神父,神父過世了,財產奉獻給教會,所以現在管理的台灣神父,可是台灣教友在新湖口,現在做彌撒(的),(是)菲律賓教友。

因為人口外移,天主堂曾經荒廢八年,後來在地人把它整理起來,現在重新開放,變成文化館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因為八年沒有人,就是雜草叢生,外面也都是垃圾,那個村長跟這邊的居民,聽說清了20幾台車,都是垃圾。

梁善員是新豐人,高中念湖口高中,雖然地緣關係很近,但卻很少踏進這個區塊,自然並不了解這邊的故事。當兵時曾在廚房幫忙,沒想到引起他對餐飲的興趣,後來到披薩店學了三年後,想要創業,於是就找到這邊來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那想要蓋一個窯,想說問這裡的村長,有沒有認識湖口會做(窯)的,因為這個窯,找到這邊,那這邊剛好有這個空間,那我就因為這樣來到這邊,那後來,來了這個地方才認識這邊的歷史。

[披薩店 老闆娘
石侑平]
因為剛開始來的時候,其實是,我們覺得有點荒涼,就是那時候,其實我們在想說,這麼荒涼的地方,真的會有人,想要來這裡吃披薩嗎,或許可能在市區,或許可能比較熱鬧,可以吸引到比較多人,但是後來我們覺得,真的是冥冥之中把我們帶到這裡來的。

因為要在客家庄傳教,當年滿思謙神父還編了一本給外國人看的《英客字典》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說客家話,要講客家話,又怕以後外國人來這邊要學客家話,他就跟這裡的人一起編《英客字典》,結果後來我才發現,編字典其中的一個人是我的曾叔公。

原來緣分早就牽好,來這裡吃的不僅是披薩,更能細細咀嚼這邊的歷史文化。

[披薩店 老闆
梁善員]
我就會介紹說,這裡以前是怎麼樣,他們就會說,啊,我住湖口這麼多年,我不知道,今天他們來這邊,不一定要吃東西,但是認識這邊,我覺得這比吃到東西還要重要。

[披薩店 老闆娘
石侑平]
阿婆他們,我曾經有遇過是,他跟我說他以前在念幼稚園,然後他回來這裡吃飯,然後他就覺得很開心這樣,然後又充滿回憶的地方這樣子,對,所以我就覺得來這裡開店是,聽到他們這些講這些話,就讓我覺得,來這裡做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 

把台灣食材加進義大利披薩,做出差異化、迸出新口感,靠著口碑和網路力量,有越來越多人會專程來吃看看這特別的披薩,就連平常不吃披薩的老人家,也能一片接一片,這是一片承載年輕人創業夢想的披薩,也是充滿故事的披薩。
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徐偉文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客家新聞雜誌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