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發展、公共政策與文化保存的拉扯,近年來常受到討論,許多人都提出反省:為了「發展」,我們要犧牲多少傳統?然而什麼該保存、值得保存,也難有定論。最近配合屏東鐵路高架化工程,竹田鄉西勢村的一座百年老夥房曾家「三省堂」,公廳和部分廂房將被拆除,曾家人雖然覺得不捨仍決定配合,但地方文史工作者卻直呼可惜,呼籲政府出面移地重建保存。一起到六堆,從曾家夥房到竹田與萬巒的敬字亭、還有佳冬的客庄生活空間營造,來看傳統文化保存遇到的問題。火車轟隆聲遠遠傳來,平交道旁鈴聲大作,提醒大家,火車來了,為了趕在2011年,完成台鐵屏東到潮州捷運高架化工程,工人們正忙碌的灌漿施工,然而這項工程,卻可能讓一些人的家支離破碎。

竹田鄉西勢平交道旁的曾家夥房,牆上寫著大大一個「切」字,讓曾家人看了就有氣。

[竹田西勢村曾家夥房
曾祥麟]
祖先建給我們,我們後代子孫保存了一百多年,在這裡經過,地震、颱風、水災,都沒有損壞,都這樣保存在這邊,你現在為了你(政府)的工程,政府的工程要來拆,實在是讓我們很不捨。

配合鐵路高架化工程,要徵收鐵道兩旁的土地,工程中需要「更動」到的曾家夥房,只有大約兩坪,台鐵便以40多萬元徵收,不過這兩坪,剛好穿過夥房左廂房和正廳。

[竹田西勢村曾家夥房
曾祥澤]
這樣就不合理啊,變成我好好的(房子)被你切一小角,我卻沒辦法利用了,(就切這一小角而已),對啊就只有這一小角,變成說我們先來後到,我們來蓋這夥房的時候,鐵路還沒有鋪,變成我們要讓它,那有這個道理,我們還要掏錢出來自己重建。

[竹田西勢村曾家夥房
曾祥章]
因為這個鐵路的高架工程,會動到我們的老祖堂,所以我們就,一般都先配合把這祖公牌位先謝土,謝土之後先暫時在這邊放,等看我們的老祖堂要怎樣處理和重建的問題。

曾家已移走了公廳裡的祖先畫像、牌位等,以紅紙包覆放在倉庫裡。夥房沒了,對他們來說,猶如失了根。

[竹田西勢村曾家夥房
曾祥麟]
我是祥字輩的,令字輩的反應說,叔叔伯伯你們可以拜祖先,懷念祖先,如果祖堂被拆掉,我們令字輩以後,德字輩來了,無法拜祖先,公廳沒有了怎麼辦。



曾家人說,這棟「三省堂」老夥房,在1890年左右興建,已有上百年歷史,夥房內的一磚一瓦,都有其重要價值。

[竹田西勢村曾家夥房
曾祥麟]
我這個,這個東西的價值就在這,價值不是在別的地方,價值在這邊,我的價值是這個東西,還有裡面的磚,價值是在這邊,我不是要怎樣,我留給後代子孫的就是這東西,無價之寶,你現在你要買,沒有地方買。

[美和技術學院客研中心
主任 曾喜城]
你看那個磚,現在在我們台灣,到我們鄉下來看,磚一看就知道,是清代的烏青磚,那個磚和磚黏的是飛鳳,糯米加石灰粉的,因為當時,水泥還不曾傳到台灣,水泥傳到台灣是民國八年,所以你看到那建築就知道那是百年老屋。

除了歷史悠久的建築材料及工法,正廳後方的化胎,更隱藏著特有的風水文化。

[竹田西勢村曾家夥房
曾祥政]
一般我們客家人的客廳,後面如果有化胎做景的話,我們就會拜,拜五行,五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
[美和技術學院客研中心
主任 曾喜城]
全世界也只有我們客家的傳統建築,合院建築,有這個化胎,化胎就是運化胎氣,用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來補足,住在夥房的子子孫孫少的五行,這世上也只有我們客家人有而已。

即便曾家三省堂有其特殊性,仍不敵公共工程與公權力,左廂房早已拆除,而正廳原本也要在三月底拆除完畢,但礙於輿論壓力而暫停,不過這也不表示,老夥房就不拆了。



即便三省堂拆除爭議已被媒體披露,但屏東縣客家事務的主管單位,卻仍在狀況外,僅說會盡快派人到現場勘查。

[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
副處長 鍾志上]
當然很好的就是,它(三省堂)沒有繼續再拆了,所以我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,找文化處去了解,看看到底文化的價值,或是這個到底做了多久了有保存的價值嗎,如果說有保存的價值,我們可能就會看有什麼單位,可能把這整個夥房搬過去那邊。

因公共政策而出現文化資產保存爭議的情形,其實在六堆地區屢見不鮮,像是竹田鄉二崙社區,便有座百年敬字亭,由於早期土地重劃,將敬字亭歸在私人土地上,地主不願開放下,只有任其傾倒頹圯。

[屏東縣太陽城客家協會
理事長 張春菊]
(龍頸溪)原本是從這裡來的,這樣彎過去的,現在變成這樣去的時候,所以就變成,這塊地就變成劃到私人的地方,因為變成私人的地,現在他就鎖起來了,變成也沒有人會來這邊拜拜。

二崙村民會如此憂心,也是因為這座敬字亭,關係二崙村的風水與聚落發展。

[屏東縣太陽城客家協會
理事長 張春菊]
當初這敬字亭會在這邊做的原因,是因為這是一個龍脈的地方,我們二崙有三個塔,三個塔,其中兩個塔,(就是)敬字亭和八角亭,就那個水轉彎,在龍頸溪經過水轉彎的地方,要鎮住這龍脈。

因此村民也屢屢提出呼籲,希望能爭取,把這座敬字亭移到一旁的公有地,讓公眾都可使用,但礙於公有土地取得及經費問題,一直沒有具體結果。

[屏東縣太陽城客家協會
理事長 張春菊]
因為我們可以看到,這敬字亭已經很斜了,比比薩斜塔還要斜,所以希望可以能盡快處理,也希望上級,能幫我們,他們介入來主導,可能會比較快處理好。

[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
副處長 鍾志上]
你說用政府的力量,主動來去講(保存),這樣的過程會比較久,當然我們希望說,他們後代子孫,認為說,他們很需要來保存他們有歷史的夥房,或是一個敬字亭,一個古蹟,我是認為,雙方面要有互動以後,這樣會比較好處理。




二崙村民等待公部門的介入,但萬巒社區卻等不及了,去年靠著居民的力量,將建於清朝乾隆年間,1959年改建的敬字亭,從私人土地中搶救出來。

[萬巒社區發展協會
理事長 李貴文]
村民就覺得說,這已經有這麼久的歷史,有紀念性,就把它移過來這邊。經費花費沒有很多,就只有三十幾萬,最主要(的是)大家有共同來參與,很多村民、所有的鄉親大家共同拉繩子的方式,拉過來。

[六堆文化研究學會
理事長 曾彩金]
因為古蹟、或是古屋、古廟,甚至是老伯公,或是今天看到的敬字亭,這些都算實體的歷史,因為有這樣實體歷史的時候,它就可以說,代表著的是,這村庄或是鄉下的一個文化,一個社會的見證。

沒了實體見證,後代便很難了解,聚落的歷史或文化,在佳冬也有類似的狀況,雖然早期佳冬地區,由於水源充足,才有「下六根(佳冬舊名)」的興盛,但後來的都市計畫,忽視了和水有關的設施,因此六根村街上早已看不出與水的關連。

[佳冬蕭家祖屋管委會
主委 蕭義雄]
那很不幸,都市計畫以後,沒有這樣的計畫,沒有遠見,就被填掉了,填掉以後對交通沒有幫助忙,變成髒亂堆積,攤販集中,流動攤販,反而影響都市景觀。

然而近來,地方文化資產漸漸受到討論,公部門又要花3000萬元來恢復,如半月池、水圳,及洗衣場等傳統日常生活空間。

[佳冬蕭家祖屋管委會
主委 蕭義雄]
這次恢復的客庄生活空間的工程,第一個就是蕭家前的半月池,廟前廣場的一個景觀池,可能沒有以前這麼大,大約三分之一,水圳又流到羅家、林家前,所以有一個水圳、一個水池。

[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
副處長 鍾志上]
要搶救這些客家文化資產,我們一直有在做,不過這種文化資產的東西,當然我們客家事務處要和文化處配合,因為文化處他們才可以了解,這個敬字亭或是夥房,它的價值,保存的價值。

何者有保存價值?目前並沒有任何資料,可以知道橫跨12個鄉鎮的六堆,到底有多少值得保存的資產,為了避免錯誤的政策,又造成拆除後,要花費更多的預算來修復,因此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學者都呼籲,公部門應盡快做全面性的普查。

[六堆文化研究學會
理事長 曾彩金]
西勢的例子,我相信在六堆也很多,是因為有些媒體沒有報導,你像要開路、做排水溝,牽涉到的問題一定很多,所以我想,如果是我的看法,你如果要保存,你要先做一個認定的這個動作,對不對,這不是我們自己說(有價值)而已。

[美和技術學院客研中心
主任 曾喜城]
政府部門,要怎樣透過學術單位,或是地方文史工作者,盡全力的做全面調查,對於有文化資產的,(有)價值的東西,古蹟、歷史建築、民俗、或是古代的文書、傳統的藝術,好好的做記錄。

[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
副處長 鍾志上]
不過像我們客家事務處,成立到現在八年、九年,還沒有這樣的人和經費來處理(普查)這部分,所以,大家有這樣的建議很好,我們會請中央,客委會來補助我們,慢慢來做。

等待公部門的調查,甚至依文化資產法申請歷史建築,對曾家夥房來說,畢竟緩不濟急,因此有人便希望,應該將曾家夥房移地重建。

[美和技術學院客研中心
主任 曾喜城]
就像三省堂一樣,它要拆了也沒有辦法挽回了,你現在講那個,去申請(歷史建築)就為時已晚了,我們就只有退一步,它那個樑、瓦片買不到,拆下來,甚至泥磚恢復,拿來再重建。

[竹田西勢村曾家夥房
曾祥章]
因為終究這老祖堂,是我們子孫心目中很好的紀念,但是我們很不捨這個,把它拆掉,是不是把我們這老祖堂捐給一般文化園區,看有沒有需要。

[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
副處長 鍾志上]
我們屏東縣政府,因為文物館,因為我們的經費也不夠,文物館的地點,也沒有辦法說把一個夥房搬去那邊,所以我們來協調文化園區,看看他們那邊有地點嗎。

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,認為這些重要資產,仍應該原地保留,離開原址,就少了它的歷史脈絡及文化背景,而公部門要做的是,協助地方居民進行保存、導覽,甚至教育的工作。

[六堆文化研究學會
理事長 曾彩金]
現在園區,這樣(收藏)就變成像收容所一樣,很奇怪,園區它的功能不是做這些。實際上六堆文化園區它的功能,不是做這保存的工作,六堆文化園區可以幫我們做什麼呢,就是說,我這是古蹟,我們希望它來(幫)我們調查,調查後,印那個古蹟調查的簡介,還有呢,像在外面幫我們做一個解說牌,像二崙的人,幫他們做什麼呢,培訓這些解說員,有人來的時候會解說。

一座老建築,承載了一段歷史記憶。早期的公共政策,也許忽視了文化資產的重要性,讓許多老建築被拆除或索性荒廢。如今人們觀念漸漸改變了,也開始試圖以各種包括立法等方式保護,但若沒有真正落實,後悔與遺憾,恐怕還是很難避免。
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徐偉文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