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橘是台灣分布最廣、產量最高的果樹,時常可聽聞產量過多,市場消化不了的消息,為了不浪費,其實客家老祖宗早有一套保存食物的好方法,將柑橘與冰糖、麥芽糖,一起熬製成琥珀金黃色的「柑餅」,不僅用途多元、食用的方式變多,價格更是扶搖直上,一台斤柑餅可賣380元。最近苗栗三灣鄉農會就開設柑餅製作班,讓在地社區媽媽傳承老祖宗的好手藝。


 

 

一棵棵桶柑樹盤據丘陵,樹梢上掛著黃澄澄、豐美的桶柑,這些三十年以上的桶柑樹,是饒月英的公公種下,目前由他打理照料,這天只見他穿梭樹叢間,一一剪下飽滿碩大的桶柑,準備賣出去。

[三灣鄉桶柑農
饒月英]
這是桶柑,也有很多人說是年柑,年柑就是過年的時候要採收、要摘的,因為過年那時候色澤就會紅,看起來很漂亮很好,你要採收裝禮盒送人,也很好看,水分也很多,很好,大家大人小孩剝開來就可以吃,又不用刀子切,很方便。

桶柑果實大又飽滿,皮薄多汁,素有「柑橘之王」美名的台灣桶柑,遍布北、中、東部,舉凡丘陵地都適合種植。苗栗縣三灣鄉柑橘種植面積達100公頃,年產量約60萬公斤,往年農曆過年期間就大致銷售一空,不過今年年節較早,加上盛產,原本以為年後學校開學後,可以消化部分柑橘產量,無奈武漢肺炎爆發,連帶影響柑橘銷售,於是苗栗縣三灣鄉農會開設柑餅製作班,教社區媽媽們將柑橘加工,延長保存期限。

[三灣鄉農會 祕書
謝杏玲]
今年因為我們的橘子受到天候的影響,過年又太早,所以我們的橘子銷路就比較不好,我們就世說農會是不是就來研發推廣橘子不同的產品,可以來延長它的壽命,譬如說我們就推廣說橘子也可以拿來做柑餅。

[三灣鄉桶柑農
饒月英]
首先柑橘從樹上採下來後,要做柑餅的時候 就要洗乾淨來,要川燙過,不要留有澀味或是柑橘會苦澀的味道。

大鍋裡煮到化掉的冰糖、麥芽糖,熬煮著一顆又一顆黃澄澄的柑橘,這群社區媽媽們圍著大鍋,顧著火候,顧著整鍋柑橘,煮軟後,還得用鍋鏟擠壓柑橘,把糖膏融入柑橘中。

[三灣鄉農會 家政班指導員
林淑燕]
10斤橘子、加4斤冰糖、2斤麥芽糖就這樣煮,要有耐心去煮,就來做柑餅,慢慢要熬煮四到五小時才能煮好,就能儲存,可以放在冰箱放2、3年都不會壞掉

[三灣鄉農會 家政班成員
魏秋梅]
橘子煮到有軟的時候,有軟了,再慢慢壓,不夠軟的時候,它壓下去會裂開。

柑餅製作耗時費工,至少需熬煮四、五個小時。火候控制更是關鍵。

[三灣鄉農會 家政班成員
魏秋梅]
火候的問題,如果火太大,會燒焦掉,盡量就是用中小火的方式來慢慢煮,急不得就對了,那太急的話,它煮出來它沒有熟透,它會辣,會有辣味、有苦味。

柑餅用途多元,除了配茶或當零嘴,也能切成丁塊狀,製成柑橘口味的西點或饅頭等點心。

[三灣鄉農會 家政班指導員
林淑燕]
我們家政班就是大方向教家政班員,很多家政媽媽他回去他就會改自己的方法,依他的口味、他的特色,來推廣這樣的柑餅。那我們做的柑餅,可以做饅頭、雪Q餅。

[三灣鄉桶柑農
饒月英]
可以做油飯這些,做包子、麵包這些,揉一些進去,做點心,也很好用,也是一種創意開發。以前老人家那時候就有做,不過比較少人這樣做,這幾年又開始很多人一直開發一直開發。

利用客家老祖宗保存食物的方式,讓桶柑化身為一朵朵美麗的花型柑餅,軟Q帶著柑香的甜蜜滋味,不僅搖身一變成為風味更迷人的特殊食材,價格更是扶搖直上。
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羅應展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客家新聞雜誌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