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客家人當中,詔安客可以說是少數中的少數,不只人數不多,似乎也很少受到注意。但事實上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布袋戲,詔安重鎮雲林縣崙背鄉,一向就是以蔬果聞名,而且這幾年在全力發展特色農產下,目前已經擁有十幾種瓜類、產量又大,被稱做「頂瓜瓜」之鄉。其中苦瓜和哈密瓜更是質量都好,到底他們怎麼辦到的?崙背鄉親又是如何努力耕耘?台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,從中央山脈開始由東向西,經過幾萬年淤積,土壤又屬於黏性,非常適合耕作。====cg====在濁水溪進入台灣海峽之前,南邊的雲林縣境內,包括林內 莿桐 西螺 ,二崙 崙背 麥寮等等鄉鎮,都因為長期受到它的滋潤,成為台灣農業發展的主要地區,其中屬於詔安客家大本營的崙背鄉,又因為被濁水溪支流西螺溪等三條溪交錯,自然可耕地相對又更豐富。 

[雲林縣副縣長
李應元]
這個西螺溪它是泥沙沖下來,它在山上帶沙土下來的時候,那沖積沙質的土壤種瓜類特別好,早期是西瓜,現在慢慢是洋香瓜,還是以前說的香瓜都是,包括現在苦瓜崙背都種得很好,其實是土地 天氣都好。

因為有濁水溪和多條支流灌溉,豐富沙質土壤,給了這裡詔安鄉親一個創新機會,經過多年研發栽培出了,苦瓜,西瓜 瓠瓜,南瓜,十幾種瓜類蔬果,像這個又大又美的哈密瓜,正是崙背目前最耀眼的農產品。 



受到蔬菜價格不穩定,以及想和附近的鄉鎮區別出本地特色,崙背栽種的各種瓜纇裡頭,高經濟價值的哈密瓜現在成為重點作物,但因為不是台灣品種,所以正式名稱叫做洋香瓜 ,而且贏得不錯口碑。

[崙背蔬菜產銷班
班長 李應期]
為何崙背瓜好吃,因為我們這裡,比較靠沿海部分,然後海風吹過來,海風吹過來之後,白天的溫度跟晚上溫度不一樣差一些,差了六、七度 七、八度,洋香瓜適合溫差大越大越會長,所以我們崙背適合它的天氣才會特別好吃,這香瓜(洋香瓜)一看就知道,這個網越薄越密集,發育就越好而且越好吃,那另外這個就沒有,沒有很薄很密集的網,吃起來就比較不好吃。

很受市場青睞的洋香瓜,因為有很好的氣候和土壤,從表面看,網狀紋路越密集越粗就是品質越好 甜度越高===cg====目前洋香瓜品種超過十種,像狀元 玉姑 天華 秋華,新春香 新世紀等等都很常見,光是崙背鄉2008年產量就高達一百一十七萬五千公斤。====out===而崙背地區因為天時地利人和,經過改良進步,生產出來的洋香瓜,甜度甚至高到有人受不了。 

[崙背農會農事指導員  
李丁科]
我們最高的紀錄曾經達到19度(甜度), 現在我們大部分在這個季節裡面,大概有15、16度左右,過去我們有一些消費者來吃我們這崙背的洋香瓜,他說你們這個洋香瓜太甜,他說邊吃洋香瓜還要喝一口礦泉水。

洋香瓜種植面積年年增加,根據農會估計,當地已超過一百公頃,堪稱崙背鄉最主要的農作之一,也為瓜農開發不少利潤,不過好東西並非平白得來,為了維持瓜果的品質,這裡瓜農都採用隧道式種植,直接把水灌到土壤裡,所以種植成本,比起其他瓜果高出許多,尤其為了穩定果實產量,搭建棚架辛苦耕作更是不在話下。

[崙背蔬菜產銷班
班長 李應期]
種這種溫室吊掛水果最麻煩就是搭建這個溫室,很費工 本錢又很重,這搭一分地差不多要九十萬的本錢,再來種這種溫室的吊掛水果,裝這些棚架搭這些支架很費工,搭這種溫室鐵架要很多工,雖然說不怕大風不怕大雨,不過工要加很多,一般種在泥上面的這種跟這種棚架上種的最大差別,這甜香瓜不碰到泥土,它就比較漂亮,碰到泥土的地方,就沒那麼漂亮,這種整顆都很密集(紋路),不像碰到泥土的就比較醜。



為了要種出最好品質,細心照顧天天觀察,是崙背洋香瓜農基本的工作,不管是施肥 溫度 鋤草通通都要注意。 

用心栽種努力生產,另外在通路方面當然也不能馬虎,為了品牌建立也掌握貨源,避免供過於求影響價格,崙背洋香瓜的產銷制度,也透過集中裝箱,共同運銷方式,讓農民獲得最大利益,不但如此,果實採收下來,人工分級包裝,立即裝箱出貨,也是企業化必要的流程之一。

[崙背洋香瓜農  
李秀貞]
摘下來裝瓜大小要分開,價格才賣得好,這大小顆要分,六顆 七顆 八顆 九粒 十粒價格不一樣,都裝十一公斤 十一斤。

從栽種施肥到採收包裝,每個細節都有農友全心的付出,但是在甜美果實收成之前,事實上,還有許多辛苦的過程要經歷。

住了很多詔安客家人的崙背鄉,這裡的小西瓜 哈密瓜 甜瓜甚至苦瓜這些瓜類,都是最招牌的農產品,不過除了氣候很好 土壤很好,這裡客家人吃苦耐勞打拚出很多好技術也有影響。

有了好氣候和好土質幫忙,當地農會和農政單位,長期協助研發也是功不可沒,因此除了洋香瓜,崙背出產的許多瓜果,都是消費者最中意的優質品牌。 

為了達到經濟效益並重複利用資源,洋香瓜之外,透過共同運銷通路,原有行銷路線,又將崙背的小黃瓜 甜瓜西瓜等等送到全國,尤其是更早之前就已經成名的,苦瓜。

[崙背苦瓜農
李興明]
每顆要像這個一樣大這樣才是成熟才會好吃,如果像那樣就不好吃 ,我們的苦瓜都改良過都很好吃又,夏天吃退火,吃起來口感也很好。

講到自己種的苦瓜,從小住崙背,種苦瓜超過三十年的李興明除了驕傲,強調這裡出產的苦瓜跟其他地區很不一樣,因為他們跟種水果一樣,完全採用套袋方式栽種,除了防止農藥噴到果實,更重要可以防止,像這種討人厭的瓜實蠅,在生長期間跑來叮咬產卵腐蝕苦瓜破壞收成,因為一旦產卵,幾個月辛苦,再好的都要拔掉沒有用了。

[崙背苦瓜農
李興明]
種這苦瓜第一點,工很多,像小顆的時候,像這樣小顆的時候就要包起來(套袋),如果不包果蠅就會叮,叮了就沒用了 就沒得採收, 所以工很多,那現在是老年化剩下老的(農夫),如果不包沒有很密集的包,那就沒辦法採收。



因為使用雙面套袋防紫外線又防蟲隔絕農藥,雖然費工成本高,但也讓崙背的苦瓜品質維持在高水準,除了一般烹煮,每到夏天,有更多人喜歡拿它來當清涼退火的冷盤。 



[崙背家政班成員
李秀束]
把它切開看裡面,籽很大顆,白白的已經熟了,已經有囊狀了,這種苦瓜就是好的,表示這條苦瓜很漂亮,吃起來比較不會苦。

看到多樣又漂亮的好瓜,被稱做頂呱呱之鄉的崙背,不說你不知道,農民的收入事實上卻沒辦法更好。     

[崙背蔬菜產銷班
班長 李應期]
肥料一直漲價,變得成本拉高起來,所以感覺負擔變很重,反映到這洋香瓜成本變很高。

[崙背苦瓜農
李興明]
肥料漲價,農藥也漲價,成本都提高,但是價錢又沒變好,市場價錢都不好。

肥料價錢不低,蔬果價格卻不高,農民不論再努力,似乎生活也只是還過得去而已,因此同樣來自崙背客家的雲林縣副縣長,就希望工業發達的時代,大家應該要回過頭,再協助農業發展。

[雲林縣副縣長
李應元]
現在這個客家 詔安客,是我們客家講少數中的少數,很少人 沒多少人,所以用一部分從工業的得到的稅金,稍微做財富的移轉,照顧農民還是勞工這也是應該的,所以有關這種相關的肥料,譬如說台肥,因為國家股份非常高,所以應該要做適度的管控類似這樣,這樣的話對弱勢者才有照顧。

因為產量龐大 產品又好,不論洋香瓜加工之後做成的醃瓜,還是採收最新鮮,經過層層浸泡,風味獨特的苦瓜酒, 崙背的各種瓜類,在詔安鄉親的努力打拚下,已經有了一定名聲,未來如何降低成本克服農業困境,甚至打造詔安農產特色,不只主管機關,每個人都應該給予關心。

採訪/撰稿 謝佳凌
攝影/剪輯 陳靖維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