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次我們看了桃竹苗客家庄裡,一些造型特殊的土地公廟。這個星期,我們把鏡頭轉到中部地區,認識不一樣的土地公廟。像是南投國姓鄉,在九二一之後,每年都會舉辦的鹿神祭,他們所祭拜的鹿神,就是從當地的土地公轉化而來的。還有彰化埤頭鄉,有土地公廟被榕樹根整個包覆的奇景等等。
這是南投縣國姓鄉,一年一度的盛事,鹿神祭。遊行隊伍所到之處,鑼鼓喧天,鞭炮聲響不停。
而熱鬧的鹿神祭,已經在國姓鄉舉辦九年,鄉民除了感恩鹿神保佑地方平安,也藉這樣的活動,推銷當地的特產,鹿茸。
鹿神祭活動的起源,要從當地的信仰中心五穀宮說起。廟內主神是保佑農業收成、身體健康的神農大帝,虎邊神龕是伯公。而這尊伯公,則是最早被供奉在這裡的神祇。
[南投縣國姓鄉
鄉長 林福峯]
(一百多年前)有一天,有一隻鹿 其鹿茸又大又漂亮,鄰居們看到之後,這對鹿茸將它採收下來,來蓋一座伯公廟供大家敬拜,因為伯公是保佑我們大家賺錢的神,所以當時這裡的人就擲筊。請示上天是不是鹿茸採收下來,來蓋一座伯公廟大家來敬拜,一個心裡上的寄託。
大約走過一甲子,伯公廟改建成現在的五榖宮,而伯公後來也多了一個新名稱。
[南投縣國姓鄉
鄉長 林福峯]
三四十年前,我們庄裡養鹿的人很多,所以大家的經濟狀況很好,當時小間的伯公廟拆掉蓋這間五穀爺(神農大帝)廟,伯公就請到這裡來,因為這伯公有那麼久的歷史,讓大家養鹿的人大都的生活過得很好,我們敬祂為「鹿神」。
居民將伯公轉化成鹿神的信仰,確實有其意義性和在地性。因為國姓鄉一直以來,都是台灣養鹿大宗,飼養數量占全國一半以上,因此說國姓鄉是水鹿的故鄉一點也不為過。
國姓鄉養鹿的歷史,要從一百多年前說起。當時一群客家先民從北部入墾,便在這裡開始捕鹿和養鹿。
[南投縣國姓鄉
養鹿戶 林成璋]
我曾祖父跟我爺爺下來,我爺爺當時,做一些山產的生意,做了覺得很遠,從北埔下來,算說時間跟路程都很(長)遠。因為南港村這裡很多(野生)鹿,所以以前獵鹿,獵到大隻的拿來吃牠的肉鹿皮拿來賣,小隻的鹿,就從我爺爺跟我曾祖父就開始養。
42歲的林成璋,傳承家族百年的養鹿產業,他說國姓鄉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,因此這幾年來,當地養鹿的產值,年年都可以破億。
[南投縣國姓鄉
養鹿戶 林成璋]
很多年輕人在外頭沒有工作,自己有一些土地,養鹿算還可以溫飽,不會餓到肚子,大家就漸漸地養鹿。我們這裡在山上養鹿,空氣啦 水質這些都沒有污染到,不會像別的地方,工廠多嘛會污染到水和空氣。
每當賣掉一次鹿茸,居民都會誠心感謝伯公,也就是他們尊敬的鹿神。而伯公變成鹿神,不僅無傷原來的信仰,還具有伯公和地方產業相連結的特殊性。
在鄉下,田中央佇立著大樹,通常那裡都會有伯公,走近一看 果然有一座伯公廟。不過令人納悶的是,為何廟宇整個被樹根給包覆著?
[彰化縣埤頭鄉
鄉長 陳滄炅]
(當年)廟蓋好的時候,屋頂有長一棵榕樹,可能那時候的人認為說,這榕樹本來就會來跟伯公,就沒有把它砍掉,漸漸地,榕樹越來越大棵,根部整個把伯公廟包覆地很完整,(廟)裡面牆壁這些都好好的。
雖然一百多年的榕樹根,長滿在伯公廟四周圍,但唯獨廟門就是不長,這也增添伯公廟的傳奇性。
古榕伯公地處客家庄也就是大湖村,和河洛庄 合興村的交界,因此來這裡祭拜的居民兩個族群都有。而回溯大湖村的開發史,大約是在80多年前的日治時期。
[埤頭鄉大湖社區發展協會
總幹事 黃國安]
這邊開墾的土地比較肥沃,我們客家人比較勤勞 比較打拼,就有一群人來這裡開墾,種稻會比較漂亮,來這裡清一色種水稻。
很多島內二次移民的客家先民,早年除了要嚐盡開墾的艱辛,更常要面對和其他族群間的糾紛與衝突,但大湖村居民說,這裡從來沒有這個問題。
[埤頭鄉大湖社區發展協會
總幹事 黃國安]
跟這裡的河洛人有互動的情形,就是割稻要「換工」,他們河洛人人手不足,我們客家人比較勤勞,有時候他們就會跟我們拜託,就這樣互動起來,有史以來,我們這裡的客家人跟河洛人,融合的程度值得驕傲。
驕傲的還不止族群融合,兩個村所生產的濁水米,品質和產量都有亮眼的成績,因此國內有兩大碾米場就設在埤頭,可見這裡產業的重要性。
農閒時期,村民們就在古榕伯公旁話家常,或是整理環境,這一刻彼此沒有隔閡,只有共同的信仰伯公。請保佑大家平安順利,大家身體健康 賺大錢。
台中縣石岡鄉,位在大甲溪中游的通谷地帶,境內一萬六千多人口,客家人占了一半以上。雖然飽受九二一地震的摧殘,但這幾年致力發展觀光,讓平靜的地方,充滿著活力與希望。而這個台中縣幅員最小的鄉鎮,大約有50多座伯公廟錯落其間,因此走沒多遠,就能看到伯公廟,護佑著村庄。
一般伯公廟都是祭拜伯公不然就是還有伯婆,不過在石岡有座伯公廟很特別,裡面還有供奉「伯子」。
廟內神龕,中間是伯公,右手邊是土地婆,而左手邊就是手捧官帽,笑容可掬的伯子。
[土牛客家文化館
導覽志工 余金秋]
本來沒有伯公的神像,一塊石牌而已。後來慢慢加伯公的神像下去,伯公都跟我們幫忙 保佑我們,為什麼一個而已,伯婆又加下去了,伯公 伯婆祂們倆夫妻為什麼沒有兒子,伯子就加下去這樣子。
什麼時候開始供奉伯子已經不可考,但可以確定的是,這反映著當地先民,冀望代代相傳的精神寄託。
[土牛客家文化館
導覽志工 余金秋]
加伯子進去就是希望我們村民大家多子多孫,以前耕田 種水果都要人力,要人力,伯子增加下去,(村民)像很會生的樣子。
在石岡,還有一座伯公廟跟小孩有關係,看看神龕內慈祥的土地婆懷中抱著小孩。
[石岡鄉九房村耆老
羅周]
清朝時代紅毛番攻打台灣之時,地方人士要逃走。集體逃走的時候,地方人生的小孩比較多,小孩子要逃走但太多無法全部帶走,就留一個給伯公 伯婆照顧。
據說後來小孩子的父母回來,發現小孩依然存活,因此就開始有伯婆抱子的神像,供信眾膜拜。不過傳統信仰中,大部分的土地婆都不喜歡小孩子,而經過這個典故後,居民從此改觀,往後常常有小孩子來這裡,給伯公 土地婆當契子,保佑平安長大成人。
伯公信仰,除了是保佑健康 庇護村里、農業土地之神的層面外,也具有自然崇拜的意含。像石岡鄉境內,重要的灌溉水源八寶圳,入水口附近就有一座伯公廟。不過在這裡看不到廟宇,只有簡單的香爐,蠟燭座和神茶杯,天公爐旁也只有一顆石頭,供居民膜拜。
[石岡鄉何盛村耆老
黃和潭]
本來是八寶圳圳頭伯公的,八寶圳圳頭伯公,這是農田水利會,這個伯公是農田水利會供奉的,農田水利會沒有在這邊營運了,所以後來這附近耕田的人來這裡,就給祂拜拜。
面對圳水膜拜,是感念水頭伯公的特殊方式,「飲水思源」這句話,此刻以具體的行動呈現。
和石岡鄉僅一水之隔的東勢鎮,是大埔客的重要據點。文化街上短短幾百公尺就有七間廟宇。其中的鯉魚伯公廟,更是以造型特殊著名。從高處往下看,十丈長的堤防狀似一條鯉魚因此得名。
[東勢鯉魚伯公廟
主委 張瑞賢]
清朝道光初年,我們的先民從大陸來台,定居在東勢角。鯉魚伯公廟的舊址在大甲溪的溪畔,下面有一個泉水井,泉水井裡面有兩條鯉魚很漂亮,外國的傳道士來這裡取寶,被他看到鯉魚很漂亮就抓走,抓走以後,河川氾濫 河水就沖進來,沖進來我們居民就覺得,可能是沒有好好保護那兩條鯉魚,才會做水災回來討債,大家就商量出人力,用大甲溪的石頭砌成河堤,把這河堤砌成彎彎曲曲,砌成像紀念鯉魚一樣的型。
先民就把這座堤防,轉化成伯公信仰。而後來因為大甲溪改道,如今堤防已經不再具有原本的功能。看看被石頭圍繞的神龕,裡頭有慈祥的伯公神像,廟的右邊則是,一般伯公廟比較少看到的太歲殿。
[東勢鯉魚伯公廟
主委 張瑞賢]
鯉魚伯公是東安里一個信仰中心,(之前)我們自己沒有光明燈室 太歲間,這些居民,我們的里民要點光明燈都去別的地方,現在點燈不止我們東安里民,很多外地的來點。
無論是紀念、感念上蒼,或是反映心靈寄託,認識一座伯公廟,便可以從中了解,地方歷史發展,和居民生活習慣,這就是台灣伯公信仰,饒富在地性的特質。
採訪/撰稿 羅弘昇
攝影/剪輯 范群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