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南台灣的屏東縣養殖漁業發達,位在海邊的佳冬鄉,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而當中聚集許多客家鄉親的賴家村,除了養殖業非常出色,村民還產銷兼營,成立「下埔頭養殖漁業生產區」。小小的客家漁村,利用良好的天然條件,努力幾十年後,成為台灣養殖業重鎮,創造出可觀的經濟利益,真實展現了客家族群,走到哪裡都能發揮的堅強生命力。不過面對國際養殖競爭,以及經常出現的病變危機,他們又是如何因應?如何生存?熱情奔放的寬闊平原,屬於高屏地區六堆之中左堆的佳冬鄉,跟大部分鄉村一樣,主要耕種檳榔 水稻和各種蔬菜,但由於位處沿海,幾十年來,養殖漁業面積達到幾百公頃,分為鹹水養殖 淡水養殖,養殖魚類主要是石斑,蝦類則是白蝦 斑節蝦 草蝦最多。
因為天氣溫暖,整年平均溫度又很高,所以距離海邊很近的佳冬鄉,一直是養殖業很出名,而這幾年因為有很好的技術,還有很多的海水可以換,現在不只一般的魚類養得很好,白蝦也是這裡很好的產業。
==cg==一直在市場上有很大需求的白蝦,最長可達30公分, 整年都可以人工繁殖,原產地來自中南美洲太平洋,特色是抗病力強成長快速==cg==。而且因為雜食性,養殖二至三個月就可以達到30-50尾/斤,加上耐搬運,是佳冬目前最熱門的養殖蝦類,但因為使用淡海水結合混養,每天控制鹹度非常重要。
[白蝦養殖漁民
賴俊賢]
這水鹹度要在兩度,一度九到兩度,那我用度針,度針,來量這鹹水它的鹹度。
就因為注意每一項細節,佳冬的白蝦才能在良好環境下,生長到最好品質,不過養蝦,除了要有適合的水和飼料,還需要很多的智慧。
如果來到魚塭的旁邊,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會問,這水怎麼這麼濁這麼髒呢,不說你不知道,其實這水就是要這麼濁,才能讓這白蝦長得很好養得很好,不過水要這麼濁也有它的技術在裡面。
[白蝦養殖漁民
賴俊賢]
這個白蝦我們用水去判斷,用水去判斷,裡面的蝦成功率(存活)有多少,我們看水就知道,這水質越紅,蝦子它的成功率就越高,紅藻越旺的話,蝦子它吸收氧氣,牠吐出來的氧氣會被紅藻去吸收,可以說相輔相成,牠自己牠要的蝦子知道,所以紅藻長起來,蝦子能夠吃水藻,牠的抵抗力很好。
利用天然的水藻,配合白蝦生活習性,賴先生用有機養殖模式,給了水裡增加自我調節功能,不過縱使有再多的智慧,有時候一旦遇到天候因素,尤其這幾年暖化之後的連續大雨,漁民也就完全沒輒。
[白蝦養殖漁民
賴俊賢]
像下雨天像梅雨季,一直下雨,有時候大家會怕雨酸,會帶來一些水裡面的藻類被殺死,殺死以後水質會一直變,蝦子會像感冒一樣,天氣不好人都容易感冒,外來的病菌很容易侵入,這就是蝦子最怕的,這是因為沒有技術,這技術沒辦法去克服,蝦子就會死掉。
既然技術上還無法克服酸雨,那麼為了避免風險,同時養殖其他更堅韌,更高經濟價值的蝦類,也成為部分佳冬漁民思考方向,像這隻樣貌兇猛,活動力十足的小龍蝦,這兩年就開始被人大量繁殖。
[淡水龍蝦養殖者
吳姿漩]
牠對水質的適應力很強,那牠的得病率也很低,那養殖的方法也很容易,然後牠的飼料 餌料也非常容易,牠是說,牠什麼都吃屬於雜食性,你給牠活餌牠也吃給牠飼料牠也吃,那長成的速度又算快,所以牠比起一般的蝦種,譬如說草蝦或白蝦,我們都會覺得牠是一個很適合養殖的一種經濟蝦種。
純淡水的小龍蝦,因為抵抗力強,可以說非常好養,不過專門培育蝦苗的吳小姐也說,如果熟悉小龍蝦的習性,有技巧去養殖,成果會更事半功倍。
[淡水龍蝦養殖者
吳姿漩]
一隻龍蝦會抱著一顆(飼料)逃走,所以我們一般在餵餌的時候,我們就是直接把餌料丟在這個牠固定餵食的地方,讓牠習慣說,我以後吃飯,就一定要來這個地方才有飯吃,那第一點就是,你可以控制你的水池的蝦,你可以檢查牠健不健康,第二個 以後你要出貨要抓,牠也會固定來這裡你要好抓 好運作。
因為有純熟的養殖技術,佳冬的白蝦和外來龍蝦,目前都有很好品質,也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,但漁民並沒有自滿,除了原有的魚蝦,難得靠海的客家鄉親,這幾年也利用地理條件,研發更多的養殖技術。
可以說是跟海邊黏在一起的賴家村,幾十年來,這裡的村民就是利用這長長的水管,每天從海裡把很乾淨的海水抽到魚塭裡去,才能夠養出這麼多很棒的水產。
就因為天然環境連接海邊,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,成為佳冬養殖業最大幫手,許多原本只在海裡能存活的魚,現在透過培育和海水優勢,也成為佳冬新水產,例如這條 午仔。
==cg==普通被叫做午仔的鯃魚, 通常長到20cm,大多分布在台灣西南部、南中國海等海域,特色是肉質非常細嫩,過去一直是釣客的最愛==cg==,佳冬因為有地理環境幫忙,現在已經有成熟養殖技術 除了大量外銷讓漁民賺錢,同時也讓台灣喜歡吃的消費者,多了購買機會。但這種外型有點像虱目魚,市場價格非常高的午仔,卻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困難,那就是佳冬鄉親,即使有辦法把牠從海裡變成養殖,但無法活體來運送。
[午仔魚養殖漁民
賴喜江]
普通一般的魚,可以說是可以抓起來,一尾一尾可以挑選,一尾一尾可以挑選,大尾的挑起來小尾的放回去,這個午仔不是,這午仔網起來一堆要全抓,不抓放回去就死了不能放,撈多少就要抓多少起來,要拿去賣,很難養,所以要用剛好在差不多八公分大長度,小小尾就可以用,用人工讓小隻的游到大池來養。
幾乎不能離開水面的午仔,撈多少就要賣多少,沒辦法控制出口量,但也因為如此脆弱,更顯得牠的昂貴不是沒有道理,而同樣屬於高價魚種的,還有這個。
很多人愛吃的石斑,是宴會上最常見到的魚,雖然牠的韌性比午仔高出許多,但養殖起來卻不簡單,因為容易受污染的牠,不但飼料水質要注意,因為密度關係,養殖石斑的池子,必須要比其他水產大很多。
目前最受歡迎的石斑品種==cg===是龍膽石斑,分布在印度洋到太平洋附近,包括台灣東海岸都可以見到,野生紀錄曾經發現有270cm ==cg===是一種高經濟高價值魚類,據統計,全世界石斑養殖產量,台灣就占了一半。
豐富的水產,讓人不得不對佳冬另眼相看,但講到佳冬鄉養殖興盛,就不能不提到,產量龐大的賴家村,因為舊名叫做下埔頭,村民幾乎都全姓賴的客家村,可以說就是佳冬養殖業縮影,過去也盛產黑珍珠蓮霧和其他農作物的小庄頭,會轉型成漁村,其實都是環境使然。
[佳冬鄉賴家村民
賴賢樑]
我們賴家村以前是務農的,種水稻,種花生,種香蕉這樣,現在颱風多,香蕉損失很大,後來養殖變成一個新興事業,所以我們這裡就利用鹹海水,從海邊鑿井抽水,引導水管到我們這差不多兩公里的地方,田野間去改造,做一個池塘,加上水車用海水灌養殖,大家養的成績都很好,經濟效益又很大,大家就變成對養殖很注重。
利用適合的條件發展養殖,賴家村打造自己的經濟價值,但面對養殖成本逐年提高,不管飼料 電費 ,甚至偶爾出現的孔雀綠禁藥事件,合格養殖的漁民,始終在找尋一個避免受害的方法,於是結合所有養殖鄉親的下埔頭養殖漁業生產區,幾年前正式成立,這個位在賴家村的養殖生產區,==cg==面積有192公頃,養殖魚池數高達758口,主要水源使用為淡水地下水加堤岸外海水,主要魚產有白蝦、石斑、草蝦等等,====out===不但產值大,種類也非常多樣。而申請這個組織以後,不但魚貨擁有生產履歷,漁民無形中更多了一層保障。
[下埔頭養殖漁業區
主委 陳登木]
漁民他本身養的面積都不夠大,所以魚價都是任由魚販來魚塭這邊收購,就變成魚販他們講了就算了,所以我們希望成立一個區域比較大,因為我們這裡有192公頃,我們的生產量如果比較高,我們就比較有力量去跟魚販去講價格,產銷履歷的好處就是,我們可以追蹤從我們放魚苗到整個魚上市,養殖是良心事業,因為既然人要吃的,我們就是投餵飼料還有用了哪些藥,我們就詳細記載,那我們現在雖然開始做的時候會比較辛苦,但以後如果有類似媒體(負面)報導,我們就不會受到波及。
走進佳冬鄉,走入賴家村,放眼望去,幾乎都是一座一座連綿不絕的魚塭,在水車激起美美浪花,以及來自海洋灌溉同時,鄉親透過團結力量,希望讓這個濱海小村,發展的更有價值,雖然目前成績還不是非常耀眼,但是他們的理想,已經在慢慢實踐中。
採訪/撰述 謝佳凌
攝影/剪輯 陳靖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