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到了國軍漢光實彈演習的時候,大家一定會很常聽一個地名,就是屏東縣車城鄉的保力村,由於三軍聯訓基地便在此地,因此一年四季幾乎都有實彈射擊訓練,但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,保力村其實是兩百多年前六堆的客家人,南下開墾建庄的,雖然現在整個保力村早已沒有人會講客語了,但是80%以上的村民,還是認同自己是客家人,這禮拜的「似客,是客」系列報導,到恆春半島認識這個屬於客家卻又陌生的庄頭。[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
總幹事 陳政雄]
可以說一年裏面,一年四季都有軍隊在這邊進駐,進來做演訓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楊江龍]
一百二、三十年沒有講客語了,不要說都是客家人,全部都不會講了。

東北季風順著山勢大力吹拂過地表,地面上的萬物不得不跟著哈腰鞠躬,藍藍的天、白白的雲與綠油油的蔥田遙遙相望,山丘間偶而可見牛隻悠遊吃草。

三月的恆春半島,雖然不是熱門的旅遊季節,但常常探出頭來的太陽,及略帶涼意的落山風,卻交織出不同於夏季時的半島風情,道路兩旁的田間鋪著青色的地毯,顆顆黃白結實飽滿的洋蔥,紛紛從其中冒出頭來,近一百年來洋蔥已成為恆春半島的特色,其中車城鄉的保力村更是生產重地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蔥農 楊江龍]
從日據時代開始開墾,就傳下來有種洋蔥了,日本人過來就鼓勵我們種洋蔥,日本人就喜歡種洋蔥,我想是這樣,我是我爸傳給我的,我已經種了三、四十年了。



順著陣陣的落山風,彎著腰用鐮刀割著田間的雜草,全身包的密不透風的凃清安,從十幾歲便從父親手中接過種洋蔥的工作,半島洋蔥受歡迎的原因他最知道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蔥農 凃清安]
我們這邊好在有這個落山風,洋蔥的結實度比較好,有吹這個落山風,這個洋蔥發育起來會比較結實,比較硬,它的辣度比較夠,我們煮的時候甜份比較夠,所以會比較香。

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的落山風,會將長到一定高度的莖吹彎,養分便能留在根球中,這就是車城洋蔥美味的秘密,但有一好卻沒有兩好,落山風也為凃清安帶來繁雜的農事工作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蔥農 凃清安]
像我們這邊落山風多,(吹來的)草仔也多,你如果一年不耕作,後年樹就很大棵了,變成不能用的田地了。

落山風有時更是狂風怒號,有如颱風侵襲,保力村的居民更需要特別因應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張清福]
這個門就是預防颱風的,如果颱風很大,落山風的颱風很大,這個門要來關這邊,颱風若過去,沒風了,這個門就可以打開了。

像是保力村張家公廳的外牆上,每個門旁便掛著這當門座有如耳朵的吐耳,雖然現在早已用不上了,但也看得出先民的智慧。先民所留下的不僅是這些,許多老房子上,幾乎都留著堂號,而這些也都記載著先民的遷移史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張清福]
我們的祖先就是先去佳冬六根,六根過後再搬到射寮,後來客家人一直搬來,都是我們的兄弟叔伯親戚都搬來,來到這下林建庄,都是用土角厝,然後遇到水災,下林都淹沒沖毀,就一半搬到統埔,一半搬到保力。

根據調查,保力村即使有八成以上認同自己是客家人,但不幸的是,沒有任何一個村民會講客語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張壬妹]
我爸不會(講客語),我爺爺會(講客語),我叫阿公,我們這邊人算是客家人,都叫阿公,阿婆,他們都會但是到我爸那代,算是會一、兩句而已,就沒有再傳給我們,都不會了。

語言上雖然都已經福佬化,不過客家的信仰風俗卻保留得很完整。

梵音陣陣、香煙裊裊,嚴肅而簡單的儀式表達對先人的思念,每年的這個時候,張壬妹的家族成員便會齊聚一堂,參加一年一次的掃墓祭祖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張壬妹]
就(農曆)2月開始,有的人住在北部,要快一點馬上就要離開,就(農曆)元月開始掃墓,但是正經的來說,元月不是掃墓的日子,都是2月開始到清明。

即使已經嫁出去的女兒,也會趕回來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張壬妹]
我也不清楚,我以為是這邊比較沒有禁忌,如果是北部那邊,台南開始女兒就不能參加,說福氣會被掃走,不過這邊的人都這樣,說到掃墓,女兒都要回來。



60幾歲的汪春葉,擺好架勢開始打拳,30幾年的經驗,讓拳法的套路還算流暢,但走樣的身軀及軟弱的力道,老兵可謂已漸凋零,但對他們來說,練拳舞獅可是保力村的傳統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汪春葉]
以前我們這邊的舞獅團就很團結,出團都很多人,以前的老人家都還會跳桌子,跳在桌上舞,我們現在開始學的都是女的,都沒學到了,就沒有辦法了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馮勝隆]
過去有一個傳統,也是一代接一代,一代接一代,敎下一代到我們這邊,應該是有第十代的舞獅了。



社區活動中心裡,居民跟著師父學習著舞獅的步伐,但凌亂的腳步加上生疏的動作,看得出來村民已經很久沒有練習了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馮勝隆]
團隊裡就是有些老人家年紀大了,腳力也比較不好了,所以說這個團隊,我們也是一直找這些年輕的新團員。

缺少年輕的團員加入,正是保力村人口結構的寫照,根據社區發展協會的統計,目前全村有一半以上是65歲以上了老年人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
理事長 楊信德]
最近因為農業比較落後,人口的外流,一些年輕人都到外地去討生活,剩下就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子。

[屏東縣社會局
社區關懷員 林市珠]
保力這個社區,就是平均65歲以上老人最多的一個社區,然後獨居老人也是蠻多的,所以這個社區這個部份就是比其他社區還多,所以投資在這個的時間上,我可能要多一點。



老人居多的聚落,更需要外人的關心與注意,這兩年來社區也設立了關懷據點,社工員固定會到老人家裡,做簡單的調查與詢問。

[屏東縣社會局
社區關懷員 林市珠]
跟他們看一下,量量血壓,聊聊天,聽他們講講話,陪他們聊聊天,最主要是看他們有沒有需要一些協助,去了解,再做一些轉介到社會局。

桃紅色的花蕊在紅磚老屋旁搖曳著,不寬的街上偶爾可見老人與小孩走過,美麗的屋脊燕尾及略帶斑駁的彩繪,古樸的三山國王廟便矗立在街底,好一幅寧靜又帶點蕭瑟的聚落風貌。

但這樣的寧靜卻被突如其來的隆隆聲打破,國軍的戰鬥直升機呼嘯而過,這卻非偶然出現的景象,就在村子旁的保力山上,隨處可見飄揚的大旗,一輛輛戰車停靠在旁,整座山就是國軍的實彈演練用地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李庚生]
三軍演習的砲是非常大,對地方的擾亂,人民的安寧,房子的損失事實上是非常大。


尤其每年到了漢光演習的時候,整個保力聚落更是籠罩在砲火的震撼下。一聲砲在接掰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楊江龍]
你現在大砲在打,振動力讓房子牆壁都裂了,我們抹平黏好磁磚都會裂開,就沒有人好求償,以前我們就是去抗議,抗議過後說有撥經費,說有撥一千萬的經費,但是我們善良的老百姓,一千萬用在那我們也不清楚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張壬妹]
就聽一次,後來一直聽一直聽就習慣了,不是說不曾聽過,聽到會怕,現在聽算是麻痺了。

四十多年來對於國軍的實彈演練,村民的反應可以說從抗爭到麻痹,並漸漸妥協於現實,甚至發展出彈殼的故鄉這樣的看法。



像是60幾歲的房阿春阿伯,年輕時便開始將撿來的五零機槍彈殼,做成老人家吃檳榔的容器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房阿春]
自己想的,以前人要用檳榔容器,不過是用鐵的,以前沒有這種銅管,現在有這個銅管,拿來做檳榔容器剛好,就開始做。

而社區更將彈殼組合成健康步道,並放在社區的文物館中展示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
總幹事 陳政雄]
既然國軍來到這邊造成影響,沒有給我們一個好的回饋,要不然我們撿這個,以前的人是撿來賣錢,一顆賣幾角元,兩角三角可以貼補家用,(前)理事長講撿起來組合起來,也可以造景,也可以表示我們的特色。

但也因為村民撿拾彈殼來貼補家用,村裡面更時常傳出傷亡的情形。

[車城鄉保力社區
村民 李庚生]
因為生活問題,撿起砲彈當廢物來賣,可以有不錯的收入,對生活也有好的幫助,但是不幸的也有,老百姓對彈藥不了解,就這樣爆炸,死了很多人。

黃草茫茫,風勢依舊,為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,六堆的客家人,南遷至保力山腳下,雖然語言隨著環境而改變,族群的認同卻仍深植心中,頹廢老屋,凋零老人,產業的退敗,讓保力的年輕人外移尋生機,曾經以團結聞名的保力,能否繼續維持將是一大考驗。
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洪炎山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