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著工地帽,苗栗縣福興國小的小朋友,在老師的帶領下,來到苑裡的金良興磚窯場,參觀紅磚的製作過程。


像這種遊客跟著工廠的導覽員,參觀生產過程的活動,就是將產品製造與觀光結合的「觀光工廠」,是目前傳統製造業轉型的一個趨勢。



早期只做陶瓷外銷的五穀文化村,三年前感受到產業的危機,也開始轉型,將客家米食和陶瓷做結合,正式走向服務業的路線。

[五穀文化村
總經理 徐永奐]
複合式的經營,比別人專一的來講,結合起來就是新的東西,新的東西新的特色,和別人不一樣,這樣的話機會可能就會比別人大。

轉型成觀光工廠,本來雜亂無章的廠房,為了迎接遊客,整理得井然有序。員工們原本單調、枯燥的工作,也變得有生氣。五穀文化村裡工作士氣提高,就連營業額也比三年前增加了兩千萬。

[五穀文化村
總經理 徐永奐]
像這個盤子本來民國七 八十年的時候,這一個盤子賣一百五十塊,漸漸地競爭到民國八十幾年,只剩下五六十塊,像這樣做,台灣的工資根本敵不過,所以我就想這工錢很貴,就讓遊客自己來畫,像這個讓人家自己來畫,這一個就價值三百塊。

像這樣一個原本賣五、六十塊的盤子,經過遊客自己動手彩繪之後,一個可以賣三百塊。遊客買了不但不覺得貴,還認為非常值得。五穀文化村讓遊客DIY,親身體驗陶瓷製作的樂趣,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,這就是觀光工廠裡所強調的「體驗行銷」。

[遊客]
自己做的東西,覺得怎麼樣,全部都是自己彩繪,自己想畫什麼樣子都可以,等於賦予它新的生命,很有成就感,對。

五穀文化村成功地運用DIY,這種體驗行銷的手法,每個月吸引八百多輛的遊覽車,到工廠來參觀、購買。現在,工廠內觀光的營收,佔總營業額的一半,不過,這可是五穀文化村累積三年的經驗,用心經營的成果。

[工研院產業服務組
組長 張正錩]
目前台灣現在尤其是傳統產業,因為WTO開放以後,成本競爭力已經消失的前提下,怎麼樣來協助它從製造業,能夠轉型升級到觀光休閒產業,這一階段,是工研院目前推動的工作

以剛起步的金良興來說,工研院正積極地協助他們,規劃參觀的動線。

[金良興磚廠
總經理 易榮昌]
工研院針對我們比較困難的部分給予我們協助,比如說現在的路線導覽,從外面進來的路線導覽引導和指示,還有綠化,因為綠化對我們粉塵會有很大的改善

而五穀文化村,因為他們長期以來,沒有自己的品牌。工研院就為他們設計一套「五穀娃娃」,來建立品牌的形象。

[五穀文化村
總經理 徐永奐]
以前我們沒有自己的品牌,工研院就教我們設計五榖文化村的品牌,把五榖和陶瓷做一個結合,把糖果餅乾裝進裡面,做一個完整的包裝設計,以後我們就有自己品牌的東西

打出自己的品牌,致力產品的行銷。傳統製造業結合觀光,化被動為主動。他們不願意再削價競爭,還要開發產品的附加價值,讓製造業走向服務業,再創產業的第二春。

另一個傳統產業敗部復活的成功案例,就是苗栗縣三義鄉的ㄧㄚ箱寶。這兩隻身上有黑色斑點的水鳥、就是加拿大國鳥、黑喉潛水鳥;而這五隻頭部為墨綠色的水鳥、則是北半球的的冬候鳥、綠頭鴨,這些看起來栩栩如生的木雕水鳥,都是由這間「三義一ㄚ箱寶」所做出來的。

[三義一ㄚ箱寶
董事長 湯日光]
民國67年時,有一天有一個外國廠商拿著木鴨來到我們的工廠,問我們有沒有辦法做出這樣的鴨子,他說是要放水裡引誘鴨子用的,結果第一張訂單就跟我們訂了三千個。三千個開始做了之後,就陸陸續續,可能在美國形成一種流行吧,於是訂單就愈來愈多。

「三義一ㄚ箱寶」最早只是一間製作傳統木雕佛像的工廠,因為民國67年的一張外銷訂單,才開始轉型做狩獵用的木鴨。十幾年前業績最好的時候,可以年產四萬多隻木鴨,營業額高達六千萬元。

[三義一ㄚ箱寶
廠長 湯日東]
產量最多的時候,像我兩個完台,光一天就要做出一千個出貨,包括大小件的鴨子,有大件也有小件的。當時的師傅,在工廠工作的,十年後師傅就有五、六十位了。 1

不過,隨著外銷熱潮退去,訂單越來越少,廠長湯日東說,曾經半年都沒有接不到一張訂單,就在他們禁不起連年虧損,打算結束營業的時候,接受觀樹教育基金會的輔導,決定從製造業轉型成為休閒及學習性產業。



[觀樹教育基金會
執行秘書 郭美亨]
它是可以讓人家進來,可以去聽故事,可以去體會一個地方產業,它從興盛到沒落,它整個的過往。

[三義一ㄚ箱寶
李屘]
現在目前就是解說我們工廠的歷史,包括我們做多久時間了,再來就是樹種挑選方面,再來就介紹雁鴨的習性,都屬於比較簡單的解說。




[遊客
林先生]
以前想像做鴨子,以為全部都是用機械化的啦,現在才知道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人工去彩繪,所以不大一樣,蠻有教育意義的。

[遊客
莊太太]
我感覺親子共同彩繪蠻有意義的,而且可以讓小孩子認識色彩學。

現在,每個月、大約有上千人次的遊客,會到「三義一ㄚ箱寶」彩繪木鴨。透過觀樹教育基金會的協助,「三義一ㄚ箱寶」跨出了重新出發的第一步,讓傳統木雕工廠,變成一個可以說故事、畫鴨子、挖寶藏的地方。



不只是製造業,靠著轉型,傳統農牧業也能創造出另外一片天。今年六十九歲的羅仕勳是苗栗縣三灣鄉伯恩牧場的主人,他養了十八年的牛,三年前才把牧場轉型,朝休閒發展,現在伯恩牧場每個月都有近五千人來參觀。

[羅仕勳]
利用這些牛 用教育的方式,讓一般的觀眾知道牛是一個什麼動物,牠對人的貢獻有什麼,大家都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牛,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黑白牛是什麼牛

過去羅仕勳為了省錢,買了比較便宜、從紐西蘭進口的荷蘭乳牛,這種牛的泌乳量少,為了加速改良品種,羅仕勳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學人工授精,讓牛群在短短五年內「脫胎換骨」。

[羅仕勳]
奶量不足,不夠我支付貸款,處處要借錢,東借西借,所以我的退休金用光光,甚至於我家裡的錢都被我用光,非常辛苦,爲什麼要用,改良品種,到民國八十四年我從一條牛擠十二公斤(的奶),變成一條牛擠二十四公斤

羅仕勳成功地改良了牛的品種,牧場的乳量充足、事業正要起飛時,和羅仕勳簽約的苗栗縣農會,卻因為經營不善,對酪農採取限量收購的政策。羅仕勳的牧場有一百多頭牛,一天生產一千六百公斤的鮮奶,苗栗縣農會卻只收六百公斤。
[羅仕勳]
我繼續這樣養,我最後會歸零,但是一個人就是這樣,很多事情到窮途末路的時候,沒辦法改變的時候,你就會腦力激盪

酪農一旦和特定的乳廠簽約,就不能把鮮乳賣給其他廠商,即使終止合約也很難加入別的乳廠。因此大部分的酪農戶碰到這種情況,就只能賣牛。
羅仕勳卻以行動堅持下去,他再向銀行借六百萬,請建築師重新設計,轉型成休閒牧場。

[羅仕勳]
轉休閒要不斷的進步,你的環境不能一成不變,你的花也好 草也好 樹木也好,隨時隨地都要增加,隨時隨地都要修剪,使得每次都要維持不一樣的感受

羅仕勳除了改變牧場環境,對於產品也經常推陳出新,像這鍋用鮮奶熬煮的牛奶鍋,就是羅仕勳自己研發的招牌菜。

[遊客
鄭智如]
好不好吃,好吃,什麼味道,整鍋都是牛奶的味道,之前有沒有在別的地方吃過,沒有

羅仕勳說這個牛奶鍋只此一家,別無分號,是他吸引顧客再次上門的秘密武器,很多人為了它,都會專程過來。
同時,羅仕勳還利用小牛愛撒嬌的特點,讓遊客和小牛接觸,親身體驗和動物互動的樂趣。

[遊客
胡永甄]
別的牧場不可能像這個地方能夠讓你這麼親近牛,怎麼說,怎麼說,像目前來講的話就接觸得這麼接近,別的地方大概都是隔著欄杆看

不斷地動腦,隨時保持新鮮感,再加上羅仕勳這一身親切又可愛的乳牛裝,贏得許多小朋友的歡心和大人的青睞。現在牧場每個月都有上百萬的營業額。十八年的努力,羅仕勳用不屈不撓的毅力,成功地讓伯恩牧場「牛」轉乾坤。

[羅仕勳]
我跟你說我不敢後悔,不敢後悔,既然已經跳下去要游到對岸

對製造業來說,要從一個生產重地,變成一處「歡迎光臨」的休閒場所,並不是件簡單的事。同樣的,對傳統農牧業來說,要從生產走向服務業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但是,金良興磚窯場、五穀文化村、三義ㄧㄚ箱寶,還有羅世勳的伯恩牧場,都是靠著轉型、走出新形象,讓傳統產業搖身一變成了熱門的休閒觀光景點。看來休閒觀光或許是一條可行的路。

撰稿 詹淑雲
剪接 洪炎山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