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一月一日,包括客家電視台、原住民族電視台以及宏觀電視,正式納入公廣集團,台灣電視產業邁入一個新紀元。

去年十二月底,客家電視台的員工就忙著裝箱打包、準備搬家。
三年半前客家電視台開台後,是由客委會以標案的方式、分別由兩家商業電視台經營,搬家轉換新東家這件事,對他們並不陌生;不過加入公廣集團後,客家電視台的經營將不會一再易手,而公廣集團加入了新的生力軍,意義更是非比尋常
[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
管中祥]
我們把這整個大體的資源整合在一起的話,它可以成為一個公廣集團,它就是一個整體的非商業體系,是一個整體的文化體系,然後再透過頻道分工的方式,反而可以達到一般所謂的媒體集團化,它反而會創造更大文化的效益

今年起,原本由政府經營管理的客家、原住民與宏觀電視,正式交給公共電視基金會辦理,至此、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全民共識,已經初步成形。

[前客家電視台副執行長
張鎮(方方土)]
過去三年客家電視是一個標案,可以說出錢的行政院客委會,政府單位是業主,它出錢給標到的電視台來做,它希望它做得好,所以介入 涉入就很深,這就會牽涉到政府是不是涉入媒體經營的部分

[公視基金會董事
陳貴賢]
要怎樣將黨政軍(的影響),政府的部分慢慢的減低,所有的學者專家 包括立法委員也同意,就是將這種過去有政府色彩的電視或媒體,納入公共電視集團,因為它是一個超然 比較中立的一個媒體,這樣就達成黨政軍來退出媒體這樣的理想

對電視台的基層員工來說,也不必像過去如游牧民族般到處搬家,有利工作團隊的整合。員工沒有了一年一聘的困擾,可以安定的在一間公司工作,對於公司或員工來說專業的培訓便能夠長期落實,不會因為東家的更迭,而造成人才流失或忽略了基本的專業培訓。

[客家電視台台長
徐青雲]
我們同事進來公共電視以後,就是正式的同仁,我們就不需要一年一標這樣,不安定 不確定這樣的問題全部沒有了,它(公視)有這麼多年的經驗,可以說在製播及節目製作全部專業的部分,它可以帶我們的同事,我們同事經過一些專業訓練,再找到客家自己的觀點,自己客家的特殊性 多元性

客家的特殊多元性,來自於生活地域的不同,無論是林田山客家人的林業文化或是池上米產業,不同的文化特性,透過鏡頭的紀錄,呈現在觀眾眼前,然而在時間的長廊中,文化也隨之波動,點點滴滴皆需要長期的紀錄與拍攝。做為紀錄客家、推廣客家的電視台,因為有了固定的經營者,節目的規劃也將有長期的計畫,這些流動的文化也有了被紀錄的機會。

[客家電視台台長
徐青雲]
今年開始我們自己的人要自己來做節目,不能說全部讓外面的人外製 委製,大部分的節目由別人來做,我們同事要自己來做,所以今年設計了兩個帶狀節目,
開始讓同事來操兵

不但要有新的節目,品質把關也要更加嚴格,沒有好的品質,當然難以吸引觀眾;若沒有觀眾,電視台經營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。

[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
管中祥]
台灣的媒體通常比較不尊重閱聽人,我常在講說台灣媒體經營者的觀眾有兩種,一種就是數字觀眾,另外一種就是所謂想像的觀眾,它想像觀眾要看什麼

[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教授
范振乾]
觀眾的量有到一定的程度,它的社會壓力就會形成,如果(客台)做不好 那壓力就來了,那種社會制裁的壓力,那你就要去考慮要怎樣去改善,甚至可能就是淘汰掉

當你按下遙控器轉到17台,印入眼簾的,有搬演傳統忠義故事的「客家傳統戲曲」,或是老嫩大小共聚一堂,互相切磋歌藝的「鬧熱打擂臺」,邀請各級政府首長說明政府政策的「客家看政策」,讓許多人感動到熱淚盈眶的客家文學劇「魯冰花」,多樣的節目,多少肩負保存推廣客家文化的責任,甚至必須協助推動客家政策。
在一百多個頻道中,客家電視這個年輕的電視台,要如何能吸引觀眾、更顯重要。而在公廣集團標榜的公共價值精神下,客家電視的質將有很大的轉變,過去商業台體系忽視的這一塊,將獲得進一步的改善。

[客家電視台台長
徐青雲]
(未來)也可以做所謂的焦點訪談這樣的座談,到北部南部東部來和我們自己客家庄的人來談,你看客家電視 做個比較,有什麼節目你認為比較好的,那些東西你認為不好 大家可以來討論,這是一個機制,我們客家電視會調整到一種,這個媒體 這個電視台和客家,有比較多的接近性和連接性

[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
管中祥]
(國外)有些媒體會成立一種所謂觀眾或所謂公民的諮詢委員會,它可以讓觀眾的意見,直接的和節目的製作者產生互動,一方面有它專業上面的顧及,可以顧及所謂專業的考量,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到所謂真正的觀眾需要,因為觀眾才是看電視的人,所以觀眾想看什麼就必須有更清楚的瞭解

一個按鈕、一個推拉,畫面與聲音隨著電波發送到家家戶戶,即使是一則短短一分鐘多的新聞,卻也是一群工作人員操作著種類繁多的機器合力完成的,電視可以說是用金錢堆積出來的,沒有經費想要有好的節目,那也是空談,以往三年多客家電視最為人詬病的,就是在商業電視台經營下,財務的運用是屬於商業機密,四億四千萬的委辦費,有多少經費真正花在客家電視上,一直是一個問號,客台在公廣化後,經費問題也是大家所關注的。

[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
管中祥]
從一個制度上來看,我覺得未來的族群頻道進入公廣集團之後,它還必須保有一定的這種獨立性,到底這個族群頻道它佔公廣集團預算的比例是多少,這個不管錢多錢少一定有一個比例,是放在這個部分,讓族群頻道是專款專用的

[客家電視台台長
徐青雲]
財務部分我想今年開始絕對是自己來用,不可能說有人想賺錢,我想公視這邊也沒有這樣的想法,專款專用這樣的機制絕對會建立,我們也開始將所有節目 新聞這方面的預算,讓每個主管都知道 自己要管控預算,這個節目可以花多少錢,做幾集以後我們再來檢討,所以我想今年的預算是全部會透明化

[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教授
范振乾]
如果你的財務透明的時候,大家對它就會有信心,它就可以建立公信力

熱鬧的山歌表演、猶如天籟的原住民八部合音,客家與原住民的音樂廻盪在公視大樓廣場,猶如吟誦著公廣集團多元的新樣貌,這樣的新面貌卻還有一個難題急需克服。

[公視總經理
胡元輝]
依據公股處理條例在今年(2006)年初通過的時候,這個只是非常簡單的對於一個未來的,包括原住民族電視台,客家電視台還有宏觀電視,做一個條文的處理,比較缺乏法制的基礎,比如說在組織架構上,在族群頻道的處理上,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處理

當立法院敲下議事槌,通過「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」之時,雖然要求客家、原民、宏觀三個頻道需由公視辦理,但相關的配套措施卻是少一缺二,目前為止三個頻道仍是以標案的方式委託公視辦理,也衍伸出公部門監督權與公視自主權的衝突。

[客委會副主委
邱議瑩]
客家電視台的預算,到明年(2007)為止還是編列在客委會,如果今天節目的製播不符合社會期待,不符合立法委員的期待,請問誰到立法院來備詢,請問誰接受立法委員的監督

[公視基金會董事
陳貴賢]
客委會站在一個政府的部門,我預算花出去 我一定要監督,這是它本來的職務,但是站在公共電視來講,我是一個超然的單位,我不接受政黨 政府的干預

要解決這樣的情形,目前也只能等待公視法的修定,在未完成修法之前,也僅能仰賴雙方以討論協調的方式渡過這個尷尬期。

[客委會副主委
邱議瑩]
我們希望客委會和公共電視裡面,有一個溝通的小組,有一個溝通的會議,大家可以充分討論,將可能推動的政策,要推動的方向 文化傳承的方向,大家可以共同來討論,這樣步調可能會更一致性

2006年電視金鐘獎,客家電視入圍十項,並拿下三座金鐘獎;廣電基金會推薦的68個「2006年優良電視節目」中,客家電視在文教、綜藝、新聞及戲劇類便入圍了七個節目;外界的肯定,讓這個還是牙牙學語的電子媒體,受到很大的鼓舞。
2007年還是媒體新人的客家電視,將在老前輩公視的帶領下,邁入下一個階段,兩個不同的體系將激盪出怎樣的火花,也唯有閱聽大眾繼續的監督,這個火花才能散發出炫麗的光芒。
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吳湘屏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