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市一間木作社會企業,專門用廢棄木材做成家具等,送給弱勢家庭或團體,不僅物盡其用,更能助人,創始人熊英芝說,他們一開始是在社區做資源回收,後來才把重點放在廢棄木材的再利用,為了永續經營,後來轉型為社會企業,熊英芝的兒子熊文騫,負責開發產品、做客製化家具,接訂單來賺錢,熊英芝則是負責花錢,持續做公益。


 

師傅帶著學生,把釘子一根根拔除。

做箱子什麼,人家訂做的,這些可以再利用,包裝這些可再利用。

這些棧板,都是從工廠回收來的,別人眼裡的廢棄物,來到這裡,就變成有用的東西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景觀志工
葉宏賢]
先來撬這釘子,撬一撬,不能用的,我們就拿去回收,不要用,就可以用的部分來做這樣,(所以像這樣的木棧板拿回來之後,有幾成是能用的),差不多有六成左右。

舊木料處理不易,前置作業繁複外,還得淘汰掉不能用的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景觀志工
葉宏賢]
因為我們還要拔釘子這些,要裁切、要刨這些,很費工沒有錯,沒有錯,但是這就不會去砍樹這些,保護森林。

減少資源浪費、物盡其用,不能做家具的,就拿來做籬笆,不能做籬笆的,攪碎還有其他用途。

一張椅子,簡單的椅子就好了,再一個菜畦,菜畦就兩塊板子疊起來就好了。

快70歲的葉宏賢,是這間木作社會企業的志工師傅,因為理念相近,讓他決定來這裡服務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景觀志工
葉宏賢]
網路上看到的,認為我有一些技術那些可以移轉,教一些需要的人,我有先來看一次,看一次,認為他們做這樣的事業,對我,有一些接近。

[僑光科技大學 實習生
李科翰(客籍)]
學到滿多就是木工的技術,還有一些就是待人處事方面的,因為這邊有時候會有一些客人來參觀什麼,就會學到待人處事的一些道理那些。

[僑光科技大學 實習生
蘇柏易(客籍)]
這裡的話像是回收再利用,就是很環保,就是可以讓我們多一個環保的技能知識這樣子。

這裡是台中唯一一家木作社會企業,專門做回收木料再利用,並且做成家具等送給弱勢家庭或團體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負責人
熊文騫]
譬如說有狗屋,或者是一些團體、個體,他欠缺必備的家具,有些基金會它晚上有免費收留孩子,它沒有桌子、椅子,我們就會招募志工,想來學木工的,一起做他們需要的、而且必備的家具。

一開始他們是在社區做資源回收,因為木頭處理麻煩,沒人要回收、也不知如何利用,後來他們乾脆把重心擺在回收木料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創始人
熊英芝]
因為木頭工很多,所以大家都覺得很耗時,所以大家就聞之卻步,大家知道我們會幫忙收這一塊,所以(回收)量就大了。

一開始不懂,什麼廢木都收,結果根本不能用,耗費許多無謂成本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創始人
熊英芝]
當時就想說,有木頭就去收,什麼木頭都收,包括人家裝潢的夾板,人家拆下來的夾板,那個釘子真的叫滿目瘡痍,那個完全不能用,然後甚至於棧板人家已經擺了三、五年,在外面風吹雨打,都是嚴重腐朽了,也不能用了。

慢慢學習,才摸索出一套模式,為了永續經營,後來轉型為社會企業,不僅開發文創小物,也接客製化家具訂單,自籌財源。

因為這個是它舊的,然後我就說,那你舊的可以留下來,我再幫你改造一下,讓你變新的家具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負責人
熊文騫]
我們後來買了機器,因為你機器要,還是要有維修費等等、電費、場地費,我們常常靠別人,如果有時候,真的沒有貨源的話,沒有經濟來源的話,我們也比較,會比較難以延伸公益這一塊。


[照片提供 熊英芝]
木作社會企業 創始人
熊英芝]
譬如說菜畦、手機座、書架、譬如說剛剛的彈珠台等等,甚至於可以量身訂做你們想要做的東西,幾乎我們可以協助做成文創商品,那另外,在學校的部分,我們也做大型的木作景觀。

稍微緊一點比較好,這樣,這樣,阿姨,阿姨沒關係,妳先這樣裝上去,對準這個孔,輕輕敲就好了。

把刨製好的木頭,一個個拼湊起來,帶著社區長者一起做彈珠台,動手也動腦。

[台中市大忠里 前里長
張妙齡]
動動腦筋才不會痴呆,再來就是說鍛練身體,出來外面這樣,動一動,比較活絡,不要在家看電視。

[台中市大忠里 里民
吳金葉]
我今天來這裡學很多,學這樣可以做這個東西,真的很好、很棒啊,很有趣這樣。

做社區營造起家的他們,觸角持續延伸到社區或弱勢團體,都會園路上以花博為主題的彩繪擋土牆和大木椅,也是他們打造的友善空間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美學志工
李淼森]
國際志工來,那我就帶領他們,我本身就是美術系的,所以就帶領他們來把這一面牆,完成,配合花博的展覽,可以美化我們這個都會園路這一條,本來都是黑色的牆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創始人
熊英芝]
三、五公里(本來)都沒有椅子,那運動的人有休息的空間,還有在這裡打掃的,環保的,做那個水電、修樹的,常常這樣來一整天,他們真的好辛苦,也都沒有休息一下的地方,所以常常有時候中午,他們就躺在這裡(木椅),或坐、或臥,休息一下,我就覺得,啊,很有價值。

年輕時曾叱吒風雲,後來人生一度跌落谷底,經歷過大起大落的熊英芝,現在相當惜福。

[木作社會企業 創始人
熊英芝]
之前是顯形存款賺得很多,真的就是超級敗金啦,現在隱形存款賺得多,老生常談說助人為快樂之本,真的,其實幫助別人很快樂。

讓廢棄木料重生,做環保外、也能助人,更吸引有相同熱忱的人一起投入來當志工,熊英芝說,這是一個善的循環,也會一直滾動下去。
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