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一位有機農林瑞鵬,專門種植根莖類蔬菜,大約有40幾種,種植面積更高達16公頃。10年前,他還是個門外漢,卻憑著不怕苦,以及跟日本人接觸三十多年,學到的做事精神,一步步從4公頃,經營到現在的16公頃。以獨資來說,林瑞鵬在東部的耕作面積,算是數一數二的。一起認識林瑞鵬,如何從做雕刻工藝品生意,甚至到日本修復神社,後來轉而成為農業大戶的故事。蓮花田裡已經沒有美麗的花朵,只剩枯莖和浮萍相伴。這天林瑞鵬和員工,忙著採收水底下的蓮藕。他們不是用一般的方式,把池水放光,再以工具挖掘,而是拿著一根水管,用強力水柱將泥巴沖開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就用柴油的抽水機抽水,抽了,用比較強的(水)噴,噴在水中間,中間泥巴就散開,散開之後就把蓮藕這樣噴一噴,噴走,泥巴就一直流走了,流走了它就會浮上來,浮起來就可以拿起來。

這是林瑞鵬從日本學到的「水洗法」。一邊抽水,另一邊把水沖開來採收,和傳統的圓鍬採收法比起來,所節省的人工、時間成本達六成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用圓鍬挖,一天也差不多,一個人差不多,最多也挖一百斤左右而已,那水洗差不多一百五十斤,兩百斤,差不多有啦。水洗(蓮藕)比較乾淨沒有泥巴,還有這沒有泥巴,消費者看到也比較喜歡,而且不會被圓鍬碰撞到。

雖然水洗法提升了效率,但必須徒手在水裡面操作,冬天採收時可就不好受。另外林瑞鵬以有機的方式種植,除蟲的成本也跟著增加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有蚜蟲跟夜盜蟲會來,夜盜蟲吃葉子,蚜蟲也吃葉子,剩下的都沒有,水中有福壽螺。

由於林瑞鵬耕作面積不小,共有16公頃,所以相當忙碌。田裡的工作要顧,包裝也得自己來。林瑞鵬獨資耕作這麼大的面積,在東部算是數一數二的,很難想像,10年前他還是個門外漢。

60歲的林瑞鵬,從小家境不好,初中畢業,母親帶著他到花蓮市幫傭,後來他就讀高工夜間部補校,白天到雕刻店當學徒學習一技之長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聽人家說,當時雕刻很有錢,所以說,(19歲)就去學日本的雕刻啦,那時候講國語是欄間雕刻啦,就去當學徒,23歲就出師。

出師後的林瑞鵬,專門做欄間工藝品外銷日本,但欄間雕刻這項產業逐漸移往大陸,林瑞鵬生意越來越差,還背了不少債,後來只好把公司收掉。38歲那年,他決定用自己的雕刻基礎,到日本闖蕩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(剛去)日本話不會說,去那邊總是一個人,台灣人而已,所以說在那邊認真在學啦,學日本的建築,還有雕刻也在學,學差不多半年就會了,就開始,那時候有開始做日本的寺廟的建築。

在日本12年期間,林瑞鵬參與了,大約250座神社或是廟宇的修復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一年差不多,當時都差不多做六、七間,十來間的曾經有,工作很多的時候就做十幾間,有時一年做四、五間的也有啦。

49歲前,林瑞鵬的工作,總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,在台灣當老闆時,產業外移,不得已關了店。在日本當師傅又受到泡沫經濟波及,一年裡僅兩個月有工作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45歲過後就對了,日本經濟就比較沒那麼好,工作也比較少,一年就做兩、三間的工作,都沒什麼工作,所以說才會回來台灣。

黯然回國後,自己過去所學的雕刻工藝,在台灣沒有發展空間,一時間也不知道要做什麼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(當時)身體也生了一場大病,肚子腫得很大,飯,一天差不多吃一碗白飯而已,所以說身體不好啦,所以(想)說不然來做農就對了。

雖然朋友告訴他,做農夫入門比較簡單,但對當時50歲的林瑞鵬來說,真體會到了什麼是「隔行如隔山」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前兩年差不多(虧)兩百多萬,到第三年就轉來做有機的農業,種根莖類,現在種到十六甲,是慢慢慢慢,十年來,一直跟台糖租地。

既然種慣行也虧錢,當時地方政府又正推行無毒農業,林瑞鵬想想,乾脆直接栽種有機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去桃園的改良場學兩次,一次都去一個星期這樣,(回來再一直試驗),回來後再慢慢慢慢,來這裡土地的改良啦,自己看的啦,朋友教的啦,都融合一起之後下去做。

就這樣,林瑞鵬從4公頃,經營到現在16公頃,年營業額達上千萬。他說人生之前三十年的雕刻經驗,和後來的從農完全沒有關聯,也不至於。因為早年跟日本人做生意,以及在日本工作所學到的精神,讓他對很多小細節都會要求嚴謹,就像剛挖起來的紫色山藥,去除細根的動作也不可以馬虎。

[花蓮壽豐有機農
林瑞鵬]
跟日本人(接觸)三十多年,因為日本人他的精神,就是誠、信,很重要,所以說,我就把日本人的精神來從事農耕,要求我的工人也要做很好啦,不可以隨隨便便做,因為東西種出來就要給消費者,消費者要吃到健康漂亮的菜。

林瑞鵬一年到頭忙碌不堪,已經60歲的他,計畫5年後退休,但他不是要離開有機農業,而是退居幕後,把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。

<會走農政單位就對了,跟他們幫忙就對了,教人種菜。>

採訪/撰稿 羅弘昇
攝影/剪輯 羅應展
照片提供 林瑞鵬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