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自於日本的「里山倡議」,願景是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。農委會水保局近年將里山倡議理念和作法納入農村再生推動方式,並在全台各地選定社區來輔導,苗栗縣三義鄉鯉魚社區也被列為潛力點。鯉魚社區是三義鄉最大稻米產地,同時舊山線鐵道不少景點就在當地,可說是產業、文化、觀光資源兼具,然而農民疑慮的是,成為里山倡議社區就得立刻轉型為友善或有機耕種嗎?在地友善稻米銷售通路都還沒打穩,肚子顧不飽,還能顧及環境嗎?邁向里山倡議社區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推動呢?來看我們的報導。


 

搭乘全國唯一的鐵道自行車,從勝興車站出發,沿途經過三義三個村落,勝興、龍騰以及穿過三號隧道就到達的鯉魚潭村 。

對面那個山叫做枕頭山,日本時代那個時候是戰備機場,那這條河叫做景山溪,如果我們翻過這個山就看到大安溪。

從終點鯉魚國小站走入隧道,遊客們在內社川橋前,聽著導覽員解說鯉魚潭的故事。

[舊山線 解說員
楊德遠]
巴宰族他來苗栗三義開發,有很多很多血淚交織的歷史,那個地方也非常漂亮,可看到內社川橋、枕頭山,看到鯉魚潭水庫,看到火炎山,最漂亮的景點,就是在鯉魚潭村的那個角落。

傍晚時分安靜的鯉魚潭村,火車急速駛過劃破寧靜,景致優美的鯉魚潭水庫供應大台中地區的用水,鯉魚潭水庫下的景山溪是在地農田的灌溉水源,水質純淨 、土壤肥沃造就了先天孕育好米的優質條件,讓鯉魚社區成為三義鄉最大的稻米產區。

九月,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,美不勝收,在田間穿梭拔草的是范日紅,他是去年三義鄉稻米達人競賽第一名的得主。

[鯉魚潭村 農民
范日紅]
鯉魚潭村這裡的良田,好山好水,是鯉魚潭水庫出水口最先灌溉區域,無汙染的良田,所生產出來的稻米是最好的,保證吃了最安全。

目前鯉魚社區是水保局推薦要發展里山倡議的潛力社區,希望藉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。

[農委會水保局台中分局 分局長
簡俊發]
里山倡議主要講的是人與環境的關係,那我們的鯉魚社區,它是在我們鯉魚潭水庫的附近,其實它有最乾淨的水,它也生產我們這個大家每天要吃的米,也因為它在水的運用上面有很多青蛙生態的部分,其實在這個地方是很有牠的生存空間,所以最近里山倡議的部分,他們發現了這樣它的一個優勢說,如何把我們的產業的部分,跟我們的大田鱉、或者是這些的生物來共存共榮,所以他們往有機生產的部分來做,目前他們的第一塊0.5公頃的部分,也獲得了慈心有機認證的部分,就表示說它這個地方跟生物的兩個相存的關係是獲得肯定的。

所謂「里山倡議」指的是高山與平原之間,森林、社區與農業生態系構成的地景,以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,達到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的願景。

被稱為三義穀倉的鯉魚潭村,農民仍多以慣行農法為主,近年來開始有少數農民,有感於對自然生態環境、健康維護的重要性,轉型友善甚至是有機的耕種。

[三義鄉農會 理事長
涂歲明]
希望留一塊乾淨又很純潔的土地,給我的子孫,所以我也一直秉持不要噴農藥、用有機肥,所以我的稻子看起來很醜,收成也沒有這麼好,但是我們人吃了很安全。

[鯉魚潭村 農民
謝杏芬]
其實要做友善(耕作),真的有時候那個心情是很複雜啦,因為你從有農藥、有化學肥,然後就是請工人就是直接施肥這樣,然後到自己要拔草、不用農藥、用有機肥,其實這個轉換的過程都會需要一個時間來協調就對了啦。

細心包裝鯉魚潭村在地香米,民國83年林建甫返鄉開設碾米廠後,不僅協助在地小農碾米,更鼓勵他們自產自銷

[鯉魚潭村 農民
林建甫]
這個好的東西(稻米),為什麼你不要去跟你的一些好的朋友親戚去分享,當然是要這樣子做(自產自銷),以後這些客人就是你的客人,你只要顧好你的品質,下次他(顧客)永遠都會一直跟你購買。

[鯉魚潭村 農民
謝杏芬]
你要賣米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,可是我們的想法是說如果可以帶動一個地方上的改變,是最好的,因為這麼好的環境,你一直,就是一直存在的那種傳統的耕作方式,其實是還滿可惜的啦。
8、
鯉魚潭村 農民
黃文建]
我就開始慢慢地一直轉型(耕作方式),轉到現在也第六年了,我自己賣米來說的話,不多,量不多,每次收割都三四千斤而已,穀礱出來就差不多一千多斤,換算起來後,和他們交公糧也是差不多這樣的價錢。

[鯉魚潭村 村民
陳淑娟]
因為我們這邊真的是一個很適合做有機的環境,那從里山再變成大家都來做有機,這是可能的,但是我們個人的力量太小了,只有三個到四個,希望慢慢大家透過我們這樣子帶動,然後我們要把我們的買氣呢,弄好來,他們一看說這樣子可以喔,大家就跟進。

有村民擔心是否加入里山倡議行列,便意味著得立刻轉變耕作方式,眼看那些友善生產出來的稻米銷售通路都還沒打穩,就怕肚子都顧不了,農民哪有膽跟著做。長期在隔壁鄉鎮、苑裡蕉埔社區推行里山倡議理念的裡山塾主任李文華,提出實質建議。

[觀樹教育基金會 裡山塾主任
李文華]
我們在蕉埔社區這個里山的區塊來講,他們大部分種的是柑橘果園,目前裡山塾在這邊推的,我們是在談草生栽培,不使用除草劑的方式,先透過這樣子的一個耕種方式,然後把土壤的地力回復回來,當土壤健康了,果樹相對也會比較健康,比較不會有蟲害、病蟲害的部分,所以一個善循環就出來了,所以我自己個人會覺得就是說,在剛開始或許不要操之過急,把一些有共識的夥伴們,先集結起來,我們先朝第一步我們可以做到的,是哪一個樣子的Step(步驟),我們先把它規範出來,再慢慢地去往前走,我覺得這或許是會對他們比較好,也比較能夠拉、能夠把社區、把社區的更多的人一起拉進來共同做這件事。

里山倡議社區該由上而下或是由下而上逐步前進呢?鯉魚社區和食農教育推動夥伴石川奈奈惠,上個月辦了一場鯉魚無毒米收穫祭,希望讓大家認識鯉魚潭村的美好。

稻穀收割前,先簡單祭拜,感謝天地保佑豐收。

只見田區裡,大小朋友揮汗彎腰體驗收割,民間主導的食農教育課程,吸引不少都市人報名參加。

[體驗民眾
楊品樺]
都是住在都市,那想要讓小朋友體驗一下就是農村的生活,然後讓他知道說我們都是吃稻米長大的這樣子。

[鯉魚潭村 農民
黃文建]
像他們要來插秧,我也是讓他們來,他們插好後,我還要再補秧苗,他們插完了,像人家說的那邊一叢、那邊一叢,就不可能這樣子的啊,我一定再把插秧機(業者)叫來,再幫我插秧一次,不然要怎麼辦,耕鋤掉重新再插一次秧啊,讓這些學生、讓這些都市人去了解說,農民是怎樣辛苦種出稻子,他們會去回想真的很辛苦。

溫柔一點,不要太用力,慢慢的給它張開,填滿填滿填滿喔,不然尾巴會不見,嘴巴也會不見喔。

來到鯉魚社區不只體驗農事,還可以親自動手製作鯉魚粄,每個人都玩得不亦樂乎。

[體驗民眾
劉怡雯]
我覺得不只是小朋友吔,因為我們自己都市長大,其實自己知道的也少,對,所以等於是一起來過童年吧。其實這很多對他們來說好像都稀鬆平常,對我們來說都很珍貴,對,就想說來體驗一下。

[鯉魚社區食農教育推動夥伴
石川奈奈惠]
客人來的話,他們看一般農民的生活或者是種有機無毒米的方法怎麼樣,然後種出來的東西也是全部農民自己做、自己準備,所以好多人來沒辦法,只限制一百人來的話,他們客人跟農民交流的時候比較多,所以大家可能了解更深的部分,這是我們做活動很有意義的部分。

里山倡議不是原封不動、盲目複製,而是在里山精神架構下,找到適合在地的方式,讓人類的經濟生產與自然生態達到平衡,並且共存共榮。

[農委會水保局台中分局 分局長
簡俊發]
里山倡議,倡導的主要是一個精神,而不是一個模式,你必須要找到你的特色,那這個特色,你再結合當地的人文的活動或者是我們的經濟一應的主體,加以去做運作。

[鯉魚社區食農教育推動夥伴
石川奈奈惠]
里山的概念從日本來的,然後台灣人現在要改變成台灣的方法,大家想要日本跟台灣一樣的感覺,但是我覺得內容真的不一樣,所以一定要改變方法的部分。對,大的概念一樣就好了,但是方法一定要看社區居民的想法,看方法怎麼樣的,

當然,最重要的是凝聚地方共識。

[鯉魚潭村 農民
謝杏芬]
要不要推,要不要去維護,這個不是我講了算,你在這裡土生土長的人,這麼好的環境,你不是只有留給你,你還有往後的子孫,對不對,我們是希望留一塊乾淨的土地給往後的子孫來使用、來生存,那如果說他們的生活無虞了,我相信會有人,就是說這個觀念是會改變的啦。

[鯉魚潭村 村民
黃奕滄(客籍)]
從里山這個名義開始,就是對環境、就是算是互助、對環境好,然後我們也有所收穫,然後能夠讓這個地方有能夠永續經營的方式,對土地也好,再加上環境,畢竟我們在鯉魚潭水庫的下游,第一個源頭。

[觀樹教育基金會 裡山塾主任
李文華]
社區的一個居民怎麼樣就是透過更多方的了解跟對話的方式,對里山倡議的精神下面,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一個願景,這或許是在地的這些社區居民他們要去著墨努力的一個地方。

鯉魚社區未來要走向何方,農村如何永續經營發展,全掌握在鯉魚潭村民的手中。
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陳靖維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