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學美術的年輕人,退伍後決定回苗栗老家開畫室。但他這間畫室很不一樣,課程創作題材刻意結合了家鄉環境,還配合節氣以及國內外節慶與文化發想,希望讓當地孩子們在生活中,發現平時常被忽略的美好事物,甚至能發揮無限創意。來看記者吳怡君跟蔡裕昌的報導。
一位學美術的年輕人,退伍後決定回苗栗老家開畫室。但他這間畫室很不一樣,課程創作題材刻意結合了家鄉環境,還配合節氣以及國內外節慶與文化發想,希望讓當地孩子們在生活中,發現平時常被忽略的美好事物,甚至能發揮無限創意。來看記者吳怡君跟蔡裕昌的報導。
苗栗一位返鄉青年藍凱瀚,這幾年將家中的陶瓷產業,結合台灣設計師,組成青年團隊,開發出結合環保理念的咖啡濾杯,而使用濾杯來沖泡咖啡時,就不需再使用濾紙,也能降低砍樹的機率,而團隊也期望濾杯的使用,不只是侷限在咖啡上,未來還能夠延伸到茶飲及酒類上,串連帶動起台灣農業及產業發展。吳怡君跟羅應展的報導。
這幾年來天然健康的好物,越來越受到現代人重視,苗栗有一位青年因緣際會下接觸了手工肥皂,不但幫助家人解決皮膚問題,還進一步毅然決然投入了手工肥皂工作。原本不懂的他從零開始,堅持以純手工、頂級原料,帶給手工皂一個新面貌。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帶我們去看看。
這星期,我們要跟大家分享有關老屋新建的話題。傳統伙房因為無人居住,容易面臨荒廢的命運,而且願意花大錢翻修老屋的人並不多,加上修繕老屋師傅難找,使得老屋保存越來越難。高雄美濃有段奇妙的修繕老屋故事,有位鄉親不忍家中老屋傾倒,找來修繕師傅翻修,過程中邊修邊學,學著學著竟然也加入修繕老屋的行列,還跟著師傅四處接案,修起別人家的老屋。記者宋宇娥跟羅應展的報導。
大林,曾是嘉義的重鎮,最繁華熱鬧的時候,光是戲院就有五家!幾位很有心的在地人,這幾年很努力以戲院文化當主題,想要打造老鎮新亮點,還找上藝術大學的師生趕在其中新興戲院易主前,把裡頭的文物搶救出來,甚至舉辦了一場「新興知我心」展覽,讓更多人認識早期的戲院文化。記者林秋伶跟陳靖維的報導。
新竹縣的新埔鎮,除了是台灣宗祠密度最高地區,傳統的伙房也相當多。不但如此,鎮上經營半世紀以上有特色的老店更有40多家。十年前新埔鎮進行都市計畫時,擔心老街區受衝擊,縣政府跟公所於是推動了宗祠博物館、聯營策動營造計畫來發展文化觀光,接著又針對在地老店進行改造,輔導店家時俱進但又能保留特色。來看我們記者吳怡君跟江長銘的報導。
這幾年時興老屋咖啡,屏東竹田也有個特別的議員故居咖啡館。對老屋情有獨鍾的老闆,租下荒廢的大宅院,花了兩年整理修復讓老屋風華再現。不過這位咖啡店老闆卻不像生意人,不追求翻桌率只用慢活態度跟顧客交朋友,書寫客人的人生故事。而老屋與人的故事,就這麼隨著顧客增加,越來越來豐富精彩。記者宋宇娥跟江長銘的報導。
2019年北埔的金廣福公館、北埔洋樓、忠恕堂等具有歷史的老建築,聯合舉辦「北埔老聚落博物館日活動」,要讓更多的人親近北埔的歷史文化,活動中加入手作DIY體驗和室內音樂會,不同以往的是,這次遊客不再只能靜觀遠眺老建築,而是透過親身參與常民生活和走入歷史建物的方式,要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在地的人文。來看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。
老天爺不下雨,不僅水庫持續見底、影響民生用水,農業更是首當其衝。半年來除了水稻停灌之外,其他台灣種植面積很大、像是竹筍、梨子、茶葉等等,也都因為缺水產量大減,讓農民收入大受影響叫苦連天。現在鄉親們除了想辦法用省水方式灌溉,也得到處尋找新的水源,無論在時間、金錢、體力上都得加倍辛苦付出。一起來看記者林秋伶、陳靖維的報導。
或許在別人眼中不起眼的木頭,到了木雕藝術家手上,很可能就會變成非常有意思的偉大藝術品,甚至展現出各種類型的藝術能量。無師自通、在新竹縣非常知名而且作品頗受好評的木雕藝術家曾定榆,就因為作品充滿對人文、環境和族群的關懷而獲得第二屆台灣工藝之家殊榮!這位很有想法的藝術家,用雕刻木頭說故事,也用作品傳達出人生道理。來看記者林秋伶、陳靖維的報導。
接下來要跟大家介紹一位客籍藝術家,葉發原。葉老師投入皮塑藝術創作已經三十多年,曾經得到因為得過民族工藝獎一等獎而紅到國外。在法國羅浮宮展出,甚至被政府單位選為贈予外賓的禮物,曾經收到過這個藝術品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都大力誇讚過,讓葉發原被許多人稱作是、台灣當代皮革藝術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。跟著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一起去欣賞。
這幾年來,在老屋、廢墟拍照圈很受歡迎,位在新竹縣峨眉鄉的十二寮天主堂知名度日漸擴大。這座曾經被稱為「台灣最美麗滄桑廢墟教堂」,很難想像其實已經荒廢了3、40年之久。前幾年,一對來自科技業的夫妻很有心、把教堂和緊鄰在旁邊的柚子園一併買下來,他們不是要賣咖啡、也不是想開餐廳,他們為的是想要回復教堂當年原本的樣貌跟功能。現在修復工程正一磚一瓦、一步一步進行當中,希望在2021年底之前,就能以用嶄新的樣貌跟大家見面。跟著記者涂至伶、林敬祐的腳步去看看這個很多人關注的老教堂。
因應國軍戰略計畫,陸軍這幾年開始收回新竹縣700多公頃的軍用土地。而位在新埔鎮的北平里,預計被收回竹13線以西的173公頃軍方土地,但以東居民卻又可以繼續承租保有土地,引起地方不滿。鄉親認為僅僅隔著一條馬路,為什麼命運卻截然不同?不但要被迫遷,恐怕就連祖先的墓園都保不住。來看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。
水道是輸送自來水的管道,因此日文以"水道水"稱呼乾淨的自來水,台灣最早的水道水(自來水),是1899年在當時的"滬尾",也就是現在的新北市淡水區啟用,這是台灣現代化自來水的開端,120多年來,到現在還在使用!飲水思源,接下來看看台灣的第一滴水怎麼來的。記者鍾雄秀、范修語的報導。
全台水情艱困 除了等待老天降下甘霖 相關單位也只能加快區域管線連通 有效調度水資源 但是根據了解 農業圳路每年漏水量就達30億公噸 相當驚人 因此去年農委會就開始強化管路灌溉設施 趁著乾旱將年久失修的陂塘等等水資源設施進行修繕 另外你知道嗎 幾百年來熟悉丘陵的客家人 對水這個字發展了不少俗諺 裡頭還蘊藏大量智慧 來看客家新聞雜誌的綜合報導。
一般人對茶的印象總是停留在飲品上,為了顛覆大家對茶產業的想像,宜蘭有位茶農找上創意廚師,利用新鮮茶菁以及冷凍茶菁,發展出不同的飲食特色,甚至跟時下流行的蛋糕藝術結合,讓茶菁的多元運用更豐富更有新意,一起跟著記者吳怡君跟李明燈的腳步去了解。
高麗菜是台灣產量最大的蔬菜,每年種植面積達八千多公頃,有著「菜王」封號。高麗菜不僅消費市場暢旺,種植上更是簡單又好管理的作物,也因此產銷失衡的劇碼幾乎連年上演。而「菜土菜金」衍生的壓力,又逼得農政單位不得不出手護盤,不管如何提出超種的預警,多數農民還是繼續種,讓菜王擺脫不了賭局命運的輪迴。來看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分析報導。
苗栗造橋的「坤輿掩埋場爭議」持續延燒,坤輿公司21年前在當地龍昇村設置廢棄物掩埋場,但屢次闖關都沒辦法運轉。時隔多年業者捲土重來,去年底得到苗栗縣政府同意准試營運,不過又因為縣府認為坤輿未與居民溝通,在今年3月初喊卡。如今當地居民每天就守在掩埋場入口、時間更已經長達三個月,還宣示要「埋鍋造飯」抗爭到底!到底問題在哪裡?記者涂至伶跟林敬祐的綜合報導。
知名的藥學博士許鴻源,民國80年在美國洛杉磯辭世,他的遺願就是要將他收藏的作品,送回台灣好好保存、與國人分享。108年,許鴻源的長子,順天美術館董事長許照信,為完成父親遺願,把671件館藏無償捐贈給文化部,這也是國內有史以來,規模最大的官方藝術受贈。藉此,不僅讓台灣民眾能欣賞到這些作品,也更完整了台灣藝術史。記者林秋伶、陳靖維的報導。
屏東縣內埔警分局所管轄的內埔鄉及萬巒鄉,客家族群近四萬人,超過兩鄉人口數的一半,波麗士大人在執勤的過程中,很多時候都必須用客語和鄉親溝通,除了增加效率,也能拉近和鄉親的距離。此外,另外內埔分局也努力推動客語友善環境,還用全客語進行防搶演練跟製作交通安全宣導,提升治安防禦的觀念。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。
影片提供 屏東內埔分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