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來要跟大家介紹一位客籍藝術家,葉發原。葉老師投入皮塑藝術創作已經三十多年,曾經得到因為得過民族工藝獎一等獎而紅到國外。在法國羅浮宮展出,甚至被政府單位選為贈予外賓的禮物,曾經收到過這個藝術品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都大力誇讚過,讓葉發原被許多人稱作是、台灣當代皮革藝術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。跟著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一起去欣賞。


 

 

拿著工具細細雕磨,在皮塑藝術家葉發原手中的人臉模型栩栩如生,不過仔細一看這比例好像有點奇怪。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右)

因為要透過皮,有厚度,所以在它製作上需要比較小的比例,我們塑造出來才會是正常(比例)的五官形體,所以在做模型的時候是很重要的。

 

這皮革要加水,皮革要軟化,它才能夠塑形。

 

讓它將來會定型的話,我們要加一點硬化劑。

 

 

 

把皮革包覆在模型上,修剪掉多餘的皮革,用巧勁讓皮緊貼模型,接著再用布纏繞,就是要讓皮革塑出型來。因為皮革有彈性,所以得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重複相同動作,才能立體定型。這組正在製作的「豐收人物」系列,可說是葉發原三十多年來皮塑生涯的集大成之作。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右)

 

創作題材大部分是大自然的取材跟生活的經驗,因為小時候是在鄉下長大嘛,所以我會有做一些螃蟹系列、螳螂系列、螞蟻系列,還有豐收人物系列就算是最後期的,把台灣民國五十年代、農村的常民生活,完全透過皮革把它表現出來。

 

葉發原將皮革的可塑性發揮得淋漓盡致,作品不僅富含巧思細節,接地氣的創作風格,更將台灣的特色推廣到世界。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左)

因為我在創作上已經三十幾年,有各種系列,很多系列都是台灣本土、鄉土特色的創作,所以政府公部門常常會選擇我的作品餽贈國外來的貴賓。

 

出自葉發原手中的每件作品,取名都很巧妙,往往讓人一聽就忍不住會心一笑。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右)

 

作品讓人感動就是要會說故事,所以我每件作品都有它的名稱,譬如螃蟹有「大蟹小蟹真多謝」、「左右逢源、八方得利」,讓每個人欣賞到有那個感動,所以我們在創作上就是「手的勞動、心的感動」,讓人家也感動。

 

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訪台時收到他的作品,就誇讚「這是科技難以複製的創作」,不僅如此,葉發原的作品還曾到法國羅浮宮展出,說是「台灣之光」一點也不為過。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左)

 

我一個同學在開同學會就跟我說,他去法國羅浮宮要看蒙娜麗莎,忽然間,看到我的作品也在那邊展出,所以在同學會他回來就跟同學說,如果要看葉發原的展覽,要在台灣就趕快去看,不要買機票到法國去,那就很辛苦了。

 

一片上面爬著螞蟻的紅肉西瓜,不仔細看,根本看不出這是皮革雕塑作品,葉發原揉合皮雕、皮塑技法,為靜態的皮材質注入傳神的動態及生命力,他是獲得「民族工藝獎」一等獎的工藝家,更是台灣當代皮革藝術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,從入不敷出,做到揚名國際,葉發原刻苦堅毅投入的精神與毅力絕對是關鍵,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左)

 

我們在創作是辛苦跟孤獨的,也常常會想要放棄掉,也就是要有耐久毅力、長久的奮鬥,一種無怨無悔的傻勁,有那種刻苦耐勞、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硬頸客家人精神,才能夠這樣持久的創作下去。

葉發原的妻子 許快(右)

 

他做事情的時候就是非常有計畫性,而且會為了那個計畫、那個目標努力不懈,然後你會看到他就是很全力投入,所以常常會需要提醒他要喝水啦,對,投入之後就會忘記平常這些自己要注意的事情。

 

永不放棄的精神之外,皮塑作品要完美呈現,事前的材料選擇也不能馬虎。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左)

 

皮革的延展性各方面,韌性要非常好,塑型的時候才可以把它那個立體的質感完全塑造出來,2951腹部的質感一定要特別好,否則我們做皮塑人物的臉部的話,那個質感的表現,完全需要沒有瑕疵的部位來做,才會做得非常精細、精緻。

皮塑藝術家

葉發原(客籍)(左)

讓皮革的生命力重現,然後把興趣跟天分,然後加上自己的努力把它成為專長,而且也把皮革的技術跟材料發揮到最大的可能性,當然我最大的願望還是證明,興趣還是可以當飯吃。

 

葉發原堅持「投入才會深入」的創作態度,從生活中觀察,累積美學、設計、造型的紮實功力,就算創作之路總是孤獨,但他依舊堅持走下去,因為他相信只要與眾不同,就能一鳴驚人。

 

採訪/撰述 宋宇娥
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客家新聞雜誌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