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姓鄉是南投地區客家人口最密集的鄉鎮,其中北山村更是國姓鄉早期最繁榮的村落,但隨著產業改變,交通動線變遷,近年來卻逐漸沒落,國姓鄉公所在今年初提出了北山村的環境改善計畫,並爭取行政院客委會的專案補助,希望把北山村發展為客家美食特色聚落。依山傍水的北山村,是國姓鄉境內,台14線必經之地,村名源自村內最大聚落,「北山坑」,由於南港溪流經村落南端,平原寬廣,地勢也較為低平,取水容易,早在日治時期,便因為是香蕉主要集散區,而成為國姓鄉最大的村落。
[國姓鄉北山村村長
劉煥鋒]
在北山村香蕉市時,在這個小小的村落,還有兩個戲院,有兩間戲院,可以說當時我們國姓鄉的村落,沒有一個村落像我們北山(村)這麼熱鬧。
有人潮就有錢潮,早在香蕉外銷鼎盛時期,北山村的商業,便因為香蕉交易帶來的人潮而興盛,無論是涼飲冰品、米麵食等,都是早在60年前,便成為在地重要的飲食特色,更是附近村落民生物資買賣交易場所。
[國姓鄉北山村村長
劉煥鋒]
因為在我們村落算是比較集中的地方,很集中的地方,所以附近的村落都要到這邊消費,當時肉販、菜販都很多。
[冰店老闆娘
陳秋梅]
如果香蕉一千斤的話,要有10個人挑,10個人挑,他挑下來,他就一直來吃(冰),但是一家的香蕉不只一千斤,挑(香蕉)的人回去再挑,下來又再吃,就是反反覆覆這樣一直吃。
由於北山村是移民聚落,大部分是苗栗、東勢等地移墾的客家人,因此當地飲食也以客家菜為主,甚至當時,還吸引故總統蔣經國的拜訪。
[客家餐廳老闆
張俊螢]
爸爸媽媽都是客家人,我們都是銅鑼人,,銅鑼人,來這邊都做客家菜。以前我爸爸是在糖廍上班,這邊有糖廍來這當主任,來管工人,就下來這邊開麵店,我媽媽開麵店,我爸爸上班。
隨著農產業的改變,到了民國八十年代,北山村雖然沒了香蕉等農特產,卻因為梅子的興盛,而造就滿山的梅園,街上更隨處可見賣梅子加工品的招牌,村民各個也練就一身製梅功夫。
[梅農
蔡芬芬]
偶爾我們還要一顆一顆的這樣,用刀子弄破,不然你如果沒有弄破,你要一直壓,要用重的東西壓,這樣它才不會膨脹,不然會發酵,就會一直浮上來這樣子。
然而,即便街上滿掛迎客招牌,卻少有遊客駐足購買,畢竟北山村的梅子產業已近黃昏。
[國姓鄉北山村村長
劉煥鋒]
以前我還小的時候,我知道的,這邊每晚有好幾台貨車,就好幾十噸載去員林的工廠,當時這梅子產業非常多,但是因為,可能是我們梅秧有拿到國外種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所以使得現在我們梅園廢耕,因為現在價格很低,農民不敷成本,所以廢耕比較多。
務農為主的北山村民,在產業轉型的壓力下,不得不出外尋找生路,但十一年前的921大地震,卻又讓國姓鄉人口外移情形加劇。
[國姓鄉鄉長
林福峰]
地震前大約24000人口,現在剩下21000人口,主要就是說,地震過後造成我們國姓鄉,有些年輕的到外地工作,因為這邊的房子倒了,老人家就一起跟到外地去了。
好不容易熬過了震災重建,由於地利之便,北山村又慢慢成為,到埔里、惠蓀農場等地觀光必經之地,但國道六號的開通,卻又讓北山村,好不容易復甦的觀光產業一落千丈。
[國姓鄉北山村村長
劉煥鋒]
以前都從舊台14線,遊客都還會進到北山村,現在他從國道上去時,這邊的交流道還沒好,沒有辦法下來,所以他們就直接到埔里去,(變成說不會特地過來),沒有特別過來。
[客家餐廳老闆
張俊螢]
我們這兩年景氣不好,還有國道六號通了以後,生意差很多,差了一半以上,(一半以上喔),差很多喔,差不多一、兩年前就開始變差了,等現在國道六號通了以後,就更沒有人。
因此國姓鄉公所向行政院客委會爭取經費,希望在穿越北山村的147縣道拓寬的同時,能改善北山村的周遭環境,更規畫成為客家美食特色聚落。
[國姓鄉鄉長
林福峰]
在這社區內,在這街道旁有些造景,小型的造景,這些美綠化工程,包括部分的排水,小型的排水溝,我也希望能改善,用自然工法的方式,希望在這裡讓我們客家特色(突顯)。
但硬體只是一時的,觀光產業要重新出發,仍需要靠店家的努力,有60多年歷史老店,有人便希望堅持傳統來吸引老饕。
[米篩目老店老闆
劉綢]
我就炒比較香一點,蝦米煸香一點,多花一點功夫就比較香。
有人則是推出改良式客家菜,像是皮蛋炒莧菜,或是松坂客家小炒等,要用創意來顛覆民眾對客家菜的既定印象。
[客家餐廳老闆
張俊螢]
我炒這個就要用松坂肉,炒的比較好吃,比三層肉好吃,(怎麼說),松坂肉比較脆比較好吃,不會這麼韌,還有我們魷魚(的部分),一般人炒客家小炒是用魷魚,我是用透抽,透抽比較甜比較不韌。
而北山村的客家庄改善計畫只是開始,按照國姓鄉公所的規畫,未來將擴展到南港、福龜等地,讓七成以上是客家族群的國姓鄉,成為中部重要的客家觀光區,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就業。
[國姓鄉鄉長
林福峰]
慢慢的,如果漸漸的,行政院客委會的經費比較多,我甚至每個村慢慢來規畫,點線面的方式,我相信我們這些產業,包括這些人口,(讓)這些年輕人覺得地方有進步,我相信回流的人口會比較多。
一個聚落的發展,往往隨著產業而興衰,北山村曾是國姓鄉最大的聚落,現在卻已默默無名,在居民及公部門的資源投入下,希望再造北山村的風華。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徐偉文
- May 27 Fri 2011 17:14
229集-北山村再起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