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因為父親的一句話「要給我們地方人方便」,苗栗公館醫師謝春梅,76年都留在偏鄉看診,他視病猶親,在4月29日以99歲的高齡辭世,令人不捨,客家新聞雜誌有幸曾在101採訪過當時90高齡的謝醫生,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小鎮老醫師看診的身影。
只因為父親的一句話「要給我們地方人方便」,苗栗公館醫師謝春梅,76年都留在偏鄉看診,他視病猶親,在4月29日以99歲的高齡辭世,令人不捨,客家新聞雜誌有幸曾在101採訪過當時90高齡的謝醫生,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小鎮老醫師看診的身影。
製茶、陶藝、製樟、做紙傘等,這些客家傳統產業,近年來敵不過傳統產業面臨的窘境,技藝、工法都遭遇斷層危機,因此政府提出了「客家技藝傳習及創生示範計畫」,要傳承經典技藝,更要帶動客家經濟產業。
結實纍纍的桑椹,垂掛在枝條上,苗栗縣公館鄉不僅芋頭、紅棗有名,現在更要推廣桑椹。不同於早期的桑椹,苗栗農改場歷經24年時間,培育出「苗栗一號」紫蜜桑椹,果大又甜,讓台灣桑椹,走向新紀元。
他曾參與電影『賽德克.巴萊』拍攝工作,2003年為了兼顧剛出生孩子的生長環境,及就近照顧父母親,攝影師江申豐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苗栗苑裡,他用無毒方式耕種,和小農契作,協助他們行銷,落實減少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距離。
民國98年嘉義縣公告太保市魚寮遺址為縣定遺址,地方上也配合史前遺址的劃定,回復水文環境地景!不料以自然工法,花了兩年心血,整治一公里長的水環境,和歷經14年營造的魚寮港大排,卻經常因為業者隨意棄置水肥,政府的態度又不告不罰,水環境經常在清了又髒,髒了又清的惡性循環中,居民更擔心汙染成為防疫破口,期望政府能提出有效的政策和作為,來解決水肥棄置的沉痾舊疾,我們來看邱月華、戴志明的系列報導。
水肥真的是一無是處,只是讓人掩鼻而過眾人嫌棄的髒東西嗎?嘉義縣溪口鄉是一個福佬化的客家庄,居民有半數以上是客家人。溪口鄉內養豬密度極高,豬隻的頭數約莫是鄉內人口的6倍之多,豬隻的排泄物是永續環境生態的壓力,108年5月,溪口鄉配合環保署的畜牧糞尿資源化再利用計畫,收集畜牧糞尿處理之後,轉化為沼渣沼液,同時,媒合蘆筍農以沼渣沼液作為肥料,不但為農民省下肥料錢,同時也改善了地方環境和水質,而今溪口鄉已是畜牧糞尿資源化再利用示範鄉,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。
根據調查,魚寮有96%的居民祖先都是來自廣東饒平的客家人,魚寮的保安宮、管事厝的安福宮,供奉的都是三山國王,但在魚寮的保安宮的三山國王卻很不一樣,祂的命運也很客家,在太保市四處遷徙之後,最終才選定港尾里魚寮落腳,據地方人士表示,三山國王之所以選定魚寮,是因為魚寮和祂的原鄉主廟的地理環境很相近,可能因為愛屋及烏,因此三山國王除了相當庇佑當地居民之外,對於地方的生態和環境,同時也相當關心時事,現在我們就一起趁著三山國王生日,一起來認識這位講究環保的三山國王。
這個月的「勿忘影中人」,要介紹的是,72年次的年輕農民吳聲昌,十年前他才27歲,退伍後便義無反顧回到台東,從父親手中,接下家中一甲多的稻田,細心呵護,願意在烈日下辛苦耕種,就已經相當難得,更特別的是,吳聲昌收割稻穀後,不用烘乾機,堅持用傳統日晒的方式,去除稻穀的水分,保持米的好口感,要讓消費者從每口飯中,感受陽光的溫暖。
這十年,當年的年輕農夫,成了一雙兒女的超級奶爸,吳聲昌常帶著兒女一同巡視田間生態,享受田園樂。他的耕作面積也從一甲多,擴大到三十五甲,並拿下百大青農、模範農民、台東地區米王等大大小小的獎盃與榮耀。吳聲昌不光是單純的生產者,近年還開始辦些食農教育、田間體驗的課程,希望讓更多人對水稻、務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繼續來看宋宇娥、羅應展的報導。
新型冠狀病毒COVID-19全球擴散,目前也還沒有緩和的跡象,這星期推出"疫線生機"系列報導,我們先從冠狀病毒說起,冠狀病毒屬於單股核醣核酸RNA病毒,由於複製時不具備校正的性質,有著很大的變異性,而新型冠狀病毒,目前已知有兩個亞型,這隻人稱很"狡猾"的病毒從哪裡來,未來又會怎麼變化呢?來看這週的系列報導。
隨著境外移入的案例增加,新冠肺炎的採檢量也跟著增加,採檢病毒的效率和準確度,就變得格外重要,而在台灣有一群醫檢師,扮演醫師的眼睛,每天待在實驗室內處理大量的檢體,國內目前檢測量能從最初的320件,到四月十幾號為止已可達到3800件。但醫檢師面臨的人力問題,也因為這場疫情浮上檯面。而目前台灣的研究單位,也陸續完成領先世界的技術突破。中研院開發的新冠病毒核蛋白免疫快篩,在3月27日啟動技轉程序,國衛院則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為基礎,挑選出可辨識的新冠肺炎病毒抗體。快篩檢測時間最快只需15分鐘,就可以知道結果,但抗體快篩還要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在臨床上使用。
新冠肺炎持續在各國延燒,台灣的病例數也不斷攀升,對抗疫情,各國都在尋找能夠有效治療的解藥,而台灣也有一群防疫國家隊,在這場戰役中,每天連夜趕工熬夜加班,力拚藥物的研發與合成,抱著熱忱與使命,這群科學家,如今成為國人健康的守護者。
新冠肺炎COVID-19在全球大爆發,目前全球確診病例數,到我們播出時,已經突破160萬人,各國加緊腳步尋找解藥的同時,各界也關心疫苗進度,台灣有生技公司,在疫情爆發初期,就投入疫苗研發,近期也傳出好消息,預計4到6月可以進行動物實驗,最快年底可以進入人體實驗階段,但離真正可以上市,恐怕至少還得要再等上1年半的時間。
防新冠病毒,除了新型西藥、疫苗的研發,中國日前也將中醫,納入這次新冠疫情的診療方案之中,而在中醫的觀點中,強調的是補充體內"正氣",以對抗外部"邪氣",也就培養免疫力對抗病疫,此外國內也有學者開始研究中藥,希望從古人累積千年的經驗中,找出對抗新冠疫情的解方。
歐美國家在3月爆發武漢肺炎,引起第二波全球大流行,許多歐美學校已經宣布停課,改採線上教學,回頭看台灣,雖然對疫情嚴格把關,但是隨著境外移入個案增加,校園也難免失守,就在3月19日,台灣發生首起,北部高中同班3人確診,隨即全校停課的案例,讓中等學校也紛紛開始,緊急部署遠距教學方案。
日治時代,日本人把香茅引進台灣大量種植,台灣的香茅油產量還曾占全球七成之多,世界第一,後來化工業興盛之後,古法萃取的香茅油,價格也一落千丈,產業漸漸就沒落了。九二一大地震後,住在南投縣國姓鄉的劉昌坤,看到家鄉經濟蕭條,決定把香茅種回來、把傳統產業恢復起來,並且成立香茅工坊,生產香茅油、香皂、香茅膏等產品,也讓這個客家產業,能繼續傳承下去。
今年84歲的新竹動物園,曾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,2017年休園進行整修,展開一系列的動物再生計畫,歷經2年半的時間,終於在2020重新開幕與市民見面,這一次工程團隊以動物的角度出發,要打造一座給動物的動物園,移除原本的鐵欄杆和籠子,還擴大了牠們的生活空間,要給動物們更寬敞、舒適的環境。接下來動物園要帶領大小朋友在觀察動物之餘,還能學習和大自然共生共榮。
清明節前後,梅子進入採摘期,南投縣青梅栽種面積1400多公頃,產量居全台之冠,約佔70%,信義、仁愛、國姓、水里都是主要產區。水里鄉有一位點子多多的年輕人─董于安,餐廳第二代,他設計出有甜蜜故事的梅子料理「戀愛苦瓜」,成功帶動家中老餐廳轉型,增進廚藝之餘,他也號召夥伴團結規畫與在地產業、景點互相對應的遊程,一群人一起擦亮家鄉的招牌。
南投縣國姓鄉,枇杷種植面積達120多公頃,是全國第二大產區,僅次於台中市太平區,枇杷產季大約在三、四月,和國姓鄉的鹿茸產期差不多,往年,國姓的這兩大產業,都會一起舉辦展售活動,但今年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,大型活動停辦,也影響枇杷銷售,因為枇杷果肉細緻、怕碰撞,不易宅配運送,所以往年也會藉由活動,吸引遊客到國姓鄉,讓遊客直接到產地,把枇杷帶回家,今年雖然活動停辦,但農民仍希望大家能吃到,他們用心種植的枇杷。
柑橘是台灣分布最廣、產量最高的果樹,時常可聽聞產量過多,市場消化不了的消息,為了不浪費,其實客家老祖宗早有一套保存食物的好方法,將柑橘與冰糖、麥芽糖,一起熬製成琥珀金黃色的「柑餅」,不僅用途多元、食用的方式變多,價格更是扶搖直上,一台斤柑餅可賣380元。最近苗栗三灣鄉農會就開設柑餅製作班,讓在地社區媽媽傳承老祖宗的好手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