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超過百年的大溪木藝文化相當有名,為了保留這項重要文化資產,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正在執行一項『木藝推廣扎根計畫』,希望讓在地學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。木博館正積極跟當地學校合作、設立木藝共學工坊,而且規畫一系列木藝課程。除了木工實作教學,也實際帶學生與木藝師傅接觸,參觀木工廠等等,要將木藝帶入生活中,更貼近孩子的心底。記者吳怡君、江長銘的報導。
- Mar 04 Thu 2021 15:20
736集-玩木藝 學習趣
- Mar 04 Thu 2021 15:06
736集-餅店傳新「藝」
桃園大溪有一間老餅鋪,由於餅舖就在當地信仰中心周圍,除了製作傳統喜餅,也結合當地居民生活信仰及宮廟需求做各式糕餅。但由於傳統糕餅漸漸式微,因此餅店第五代決定另外找尋新的契機,學習以捏麵為材料的看桌文化,並將捏麵結合教學課程,讓下一代認識傳統技藝,也讓餅店永續傳承。一起看吳怡君、江長銘的報導。
- Feb 25 Thu 2021 16:10
735集-進擊的掌中戲(四) 布袋戲的奇幻進化
傳統的掌中戲持續進化,「霹靂國際多媒體」還把布袋戲推上了大銀幕!不過就像籌備拍攝電影,從撰寫劇本開始、打造各個角色,場景安排、整體造型等等,每個環節都必須非常講究,靈魂人物─布袋戲偶,體積更是比一般的戲偶大上好幾倍、又重,戲偶的動作、神情都要擬真,操縱難度瞬間飆升。布袋戲偶沒有表情、嘴型,語言上倒是可以靈活搭配,有布袋戲電影講起客家話呢,你看過嗎?馬上帶您直擊霹靂雲林虎尾的片場。
- Feb 25 Thu 2021 15:50
735集-郎來了咖啡
屏東佳冬一位青年,由於多年前父親離開,決定回家鄉接手農田。雖然他堅決不使用農藥,一定要友善耕作,但其實他很茫然、還不知道耕作的確定方向。為了不讓媽媽擔心,他隨口對媽媽說要種咖啡,沒想到因為這神來一筆的承諾,竟然讓原本完全不懂咖啡的母子倆,開創出屬於他們的咖啡事業。來看記者涂至伶、涂富順的報導。
- Feb 25 Thu 2021 15:39
735集-找回原生山茶
高雄市六龜區是台灣最大的原生種山茶區,許多百年喬木就生長在山林間,完全不用肥料、農藥,高度經常達二至四層樓,茶農要爬樹才能採茶。有一對夫妻返鄉接下家裡的茶園,透過品茗茶席,引領民眾用味覺與嗅覺,感受台灣原生山茶的美好。來看我們記者宋宇娥、蔡裕昌的報導。
- Feb 25 Thu 2021 15:19
735集-茂谷柑翻身
苗栗縣大湖有一位青農,在30歲那年決定放棄生技業工作、返鄉協助家中茂谷柑產業,而且他希望改變傳統販賣柑橘做法,不要透過盤商而是自己來行銷。由於自己家中也經營木材業,因此他也發揮創意,跟父親一同發展茂谷柑禮盒,自行設計研發木盒子並成立自我品牌,因此讓茂谷柑的價值變得不一樣,無形中提升了產業競爭力。來看我們記者吳怡君跟江長銘的報導。
- Feb 25 Thu 2021 15:07
735集-客豬新挑戰
美國萊豬已經正式開放進口,許多著名的傳統客家料理,是怎麼面對衝擊呢?幾樣令人一聽就垂涎三尺的客家老味道,例如新竹新埔的"腌腸"、屏東萬巒的豬腳、還有苗栗獅潭的豬膽肝,這些必須用溫體豬才有好吃的點心,現在是如何捍衛自己的品牌呢?來看我們記者黃文堯、潘成旺、楊以諾的專題報導。
- Feb 18 Thu 2021 15:30
734集-走!一起築夢去(上)
桃園中壢有一間將近50年的姜家老宅,屋主的女兒一直想要將老家改造成為文創基地,也是放在心裡多年的夢想。兩年前,她藉由翻修老宅的機會,將3層樓老房子打造成藝文共生平台,讓沒有多餘資金的年輕人能以老宅作為創業的實驗平台,現在除了讓年輕人實現夢想,也藉此實現了用藝文活化老宅。一起來看邱月華、羅應展的報導。
- Feb 18 Thu 2021 15:15
734集-走!一起築夢去(下)
彩妝工作室,賣飯糰的、刺青的、畫插畫、開書店的,從去年109年至今,已經有6個不同的行業別,也就是6個品牌在姜家老宅奠基,因為懂得創業維艱,幾個年輕人經常彼此打氣相互支持,培養了深厚的革命情感。繼續來看邱月華、羅應展的報導。
- Feb 18 Thu 2021 15:07
734集-買一把幸福
現代化的大賣場、超市,加上外送市場竄起,傳統市場的影響力漸漸式微。但很多人一定知道,傳統市場中那股濃濃人情味,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魅力。最近台北市客委會和幾位音樂人合作,積極拜訪了三元街等等好幾個市場周邊的客家鄉親,為這特殊的「人情味」打造了一系列歌曲,還特別製作「買一把幸福」專輯,要讓更多人認識這些隱身在台北的客家故事。一起來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