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後,再訪服裝設計師王惠鈴,雖然她因為健康因素暫停蠟染衣的製作,但對於服飾的熱情與堅持卻始終不變,持續讓出自她手的每件衣服,都訴說著一段故事。
因為我們要一個花瓣一個花瓣做。
熟練地在裁縫車上車出一瓣又一瓣的花瓣。
剪去多餘的線,接著一瓣一瓣組裝起來,一朵栩栩如生的油桐花,就這樣在王惠鈴的手中綻開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左)
我每一瓣花瓣,我都要一樣,相同大小,所以我要固定,固定的時候,弄好了之後,再來修剪,所以它就會是每一個花瓣都會一樣大小。
這些油桐花是王惠鈴最近新款服裝的配飾,透過立體樣貌的花朵,鮮明表現舞動的感覺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左)
我今年就想到說,我是不是可以增加這立體的部分,除了我們平面畫的部分,再來增加立體的部分,增加一件衣服它的立體感,讓一件衣服更漂亮。
一筆一筆在藍染服飾上畫出油桐花,花朵顏色深淺,全靠運筆力道成就,王惠鈴說,最起碼得畫上十年才能如此揮灑自如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左)
每次去教學生,他們會說,老師你的筆借我,感覺你的筆好像很好畫的樣子,我說那跟筆無關,是跟人有關係。
作工繁複的蠟染衣,也是王惠鈴相當擅長的領域。
這樣畫圖的話,我要畫五遍,我要先勾蠟線,第一遍,第二遍是上色,第三遍就是局部,有的地方有封蠟,有的地方沒封蠟,第四遍沒封蠟的地方再塗上更深的顏色,它才會造成立體的感覺,
不過,這幾年因為健康因素,王惠鈴不得不暫停製作蠟染服飾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右)
因為醫生說不可以做很粗重的工作,因為怕人工血管位移,所以因為我們染布過程裡動作一定很大,我們那個蠟,我們又要搓掉,在搓揉的時候,我會大量的用到我這邊,就停下來兩三年的時間別做。
王惠鈴遺憾地說,台灣現在蠟染衣的設計師,剩不到五位,未來只要身體狀態許可,她一定會繼續做下去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左)
一個設計師的養成,不是那麼容易,你光是衣服的設計來說,設計師要設計衣服到完成一件衣服,那是很難的一件事,最起碼要做十年、二十年以上,你才會有辦法有一個完美的設計。衣服的樣式最少就要那麼多年,況且我又還跨領域了,我有跨到畫圖的部分,染色的部分。
你看從這件的樣式,本來是這樣子,穿起來就感覺不夠浪漫。
其實王惠鈴也不是一開始就做服裝設計,當年因為王媽媽的反對,只好選擇念美容美髮科,還開了十年美髮廳,最後一路曲曲折折,才進入服裝設計這行。
王惠鈴的媽媽
王林桂金(右)
他想讀服裝(設計),我就反對他,那時候沒有人要做衣服了,全部都是現成(衣服)的很多了,他就說那我來讀美容,我就說好,那時候美容很流行,他就讀美容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右)
那時候剛好三毛、齊豫他們出來的時候,他們都穿那種尼泊爾式的、然後流蘇啊、多層次的,那我覺得它很美。買了就每次都穿,穿的時候,出去街上,大家都在看,就感覺很喜歡,後來我就想要自己做。剛開始一件一件,一個樣式一件。
王惠鈴製作手染衣近三十年,二十幾年前,她開始把客家元素融入服裝設計,始終堅持不變的就是,出自她手的每一件衣服,都有一段故事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右)
用蠟染的方式,把我們想要表現的,我們客家的文化、客家的故事,畫在衣服上,就像我現在穿的這件衣服,我畫的是牡丹,因為這件衣服創作的原理,就是以待嫁新娘她的心情來製作這件衣服。
像這件衣服的開襟設計,就是以客家味十足的伙房為發想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左)
像這件它是以伙房文化來做的,它上面的變化,一層一層就是房屋的屋頂,屋頂的瓦,因為伙房就是這樣一間連著一間。
王惠鈴要求自己做出來的服飾,要讓年輕人能接受、老一輩能肯定,不斷求新求變、精益求精。
服裝設計師
王惠鈴(左)
我的年紀越來越大,我想要表現的,和我以前年輕的時候想要表現的,當然會不一樣,心情還有家庭的變化,我當然希望說每年都有每年的改變和進步。
這就衣服的後片。中線要對這個布料的中心線。
一件訴說故事的衣服,一針一線中,埋藏著王惠鈴製衣的巧思,更蘊含著一個族群悠久的文化內涵。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蔡裕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