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份、金瓜石,過去因為豐富的金礦,造就了當地的繁華。隨著金礦停採,這兩個山城漸漸走入平靜,後來在電影的推波助瀾下,九份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。不過金瓜石則維持著寧靜,彷彿遺世獨立。也因為幽靜、沒有商業氣息,吸引一群藝術家和追求恬適生活的人前來圓夢。他們在這裡創作,在這裡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。近年來,幾位藝術家開始反思,要用藝術串聯金瓜石的自然景觀、人文特色,他們對金瓜石的發展,有不同的想像。
與大海相鄰的聚落,佇立在微聳的山丘,街道裡參差錯落著懷舊建築,還有濃濃的商業氣息,這裡是北台灣的觀光勝地,九份。而隔一座山,卻是與世無爭的氛圍。金瓜石呈現的寧靜之美,提供人們不同的旅遊養分。金瓜石和九份,因地緣相近,加上早年都是重要的金礦產區,因此常被合稱為「金九地區」。說到這裡的金礦歷史,便要追溯到西元1890年的一次偶然。
[文史工作者
羅濟昆]
當時有個台灣巡府叫劉銘傳,他在台灣開了一條鐵路,從基隆往台北的方向開,那在當時的七堵鐵橋底下,有一批鐵路工人,在基隆河那邊洗便當盒的時候,無意間發現,那個便當盒裡面怎麼閃閃發光的。
就這樣,那批鐵路工人開啟了金九地區,半個多世紀的淘金夢。他們沿著基隆河上游尋找,幾年後終於有了發現。
[文史工作者
羅濟昆]
七堵到侯硐這一段都有金砂的存在,那侯硐以上就沒有金砂了,就可以證明說,基隆河這兩岸的金砂,是從侯硐山上,就是九份的三貂嶺小金瓜露頭,沖刷下去的,從此就展開了九份的淘金熱,那已經是,西元1893年的事了。隔了一年1894年,才發現金瓜石的大金瓜露頭。
而且據說,當年第一個發現金九地區金礦的,可能是客家人。
[文史工作者
羅濟昆]
歷史裡面並沒有特別去強調說,這是客家人發現的,但是因為它裡面有提到說,李姓的督師,他是廣東籍的,因為當時劉銘傳開鐵路的時候,他是從廣東跟福建,帶著這兩個省籍的人來這邊當鐵路工人,所以依此推測,當然可以證明說,那個李姓的督師就是客家人。
雖然這段歷史難以證實,但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。而金九地區因為金礦,原本荒涼的山區,來了數以萬計的淘金者和眷屬,當年的盛況,這位76歲的老礦工還記得很清楚。
[金九地區老礦工
陳石成]
老街上西藥房,中藥房、銀樓、布莊啦,食堂啦、妓女戶,什麼都有,應有盡有很熱鬧。當時我記得有好幾萬人,連同家族和工人差不多好幾萬人,可以說整個路上熱鬧不已,穿木屐的,整個路上都是這個聲音。
金九地區的繁華,後來因為金礦停採而落盡。九份礦區是在1971年,金瓜石礦區則是在1987年停採。
[文史工作者
羅濟昆]
九份、金瓜石在金礦停採以後,兩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寧靜,那風景也很美。只是九份在79年的時候,因為(電影)「悲情城市」一炮而紅,所以它就從,像灰姑娘一樣,一下子大變身,就變成熱門的觀光景點。
至於金瓜石,不僅沒有九份熱門,近年來更是人口紛紛外移,只剩少數礦工後代在這裡生活。
[金九地區老礦工
陳石成]
現在(金瓜石)老街都沒有人在做生意了,這樣也好啦,因為我們愛故鄉的住在這裡,老人家住這邊空氣有比較好,比較不會吵。
但也就因為金瓜石寧靜,缺乏商業氣息,讓人有彷彿身處桃花源的自在。這幾年,一些外地人紛紛來這裡落腳,他們不僅沒有淘金夢,更求遠離塵囂。
喜歡海,喜歡寧靜,45歲的曾智銘,半年多前找到他夢想中的園地。因為愛上了金瓜石,曾智銘不假思索,從此住了下來。
[金瓜石民宿業者
曾智銘]
我從苗栗搬來淡水差不多住了五年,五年當中也一直要找開店的地方,但是一直都找不到,找不到就有機會就到這裡玩,剛好這間房子有意要出租,當天看當天就決定了。
原本曾智銘並不想經營民宿,加上一個人處理大大小小雜事,實在很累,但那麼美的景色,他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。
[金瓜石民宿業者
曾智銘]
一方面是房間太多了,這裡本來就有五個房間,其實後來我又覺得這裡的風景很漂亮,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這裡,感受這邊的風景之美,也很好啊。
隻身在金瓜石經營民宿,妻子小孩則在淡水生活,曾智銘說,他人生劇本的排列組合,總是和別人不同,因為要實現夢想,就得有所取捨。
[金瓜石民宿業者
曾智銘]
我覺得我是一個不一樣的人,所以我要做不一樣的事情,一般人是老了要回家鄉,我覺得,很多事情我自己沒做到,要去達到的事情,我覺得,不管年紀多大都要做到。
來到金瓜石已經半年多,民宿經營也漸漸上軌道。即使已經中年,曾智銘決定,過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自信地介紹設計成果,她是楊淑妮。六年前也是為了追求寧靜的生活,她遠離嘈雜的台北市,獨自來到金瓜石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楊淑妮]
我那時候是做電視台的節目,我不用每天上班這樣,所以我可以想說,我可以住比較山裡的地方,比較鄉下的地方。
想到學生時期曾來過金瓜石,楊淑妮再度造訪,找到自己要的居住環境,也開啟不同的人生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楊淑妮]
當時當然也有去找室內設計師來,畫(設計)圖,不過說好畫一畫開始要施工,他就不見了,不知道跑去哪裡了,可能有別的地方要做,沒時間做我這小件的,我就說,好啦我也沒有辦法等他了,就自己拿著那個(設計)圖,開始去找工人,去找人估價,還有要怎麼做,就開始自己一邊做一邊摸索。
趕鴨子上架地,楊淑妮當起了室內設計師,也做起了監工,當初買下的房子,就這樣似懂非懂地一點一滴逐漸完工。
原本是位媒體工作者,搬到金瓜石之後,楊淑妮漸漸脫離本行,除了忙於整修房子,也試著接觸新的領域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楊淑妮]
整修房子那段時間,附近有朋友在做民宿,他們就說,妳這個空間,也可以做民宿,我就說可以嗎,我也沒想那麼多,他說可以啦試看看,我就說好啊,反正我們也要有一個經濟的來源。
用半年的時間,楊淑妮打造了理想的住家空間,也開始經營民宿。她用消費者的立場,把房間佈置得優雅脫俗,還加入一些自己的手工藝術品,試圖讓藝術走入生活。兩年前,楊淑妮還在自家民宿附近開起咖啡廳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楊淑妮]
我的個性就是停不下來,太安穩,我就想要做變化這樣。我感覺老街,我們咖啡廳的前面就是金瓜石的老街,這老街很漂亮。不過就是沒人居住,房子都這樣破破爛爛沒人住,很可惜,我就覺得很可惜,就想說,要怎麼樣才可以讓這條老街變得更美麗。
有了之前整修民宿的經驗,楊淑妮用了兩個月的時間,便完成咖啡廳的施工。室內擺設,不走華麗風格,而是樸實典雅。搭配一些當地人和自己的作品,楊淑妮要用藝術,突顯另一種在地特色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楊淑妮]
我們來改善我們這邊的環境,把它變更漂亮,更漂亮的山城,然後又可以吸引,就吸引更多的,相同想法的人,懂得品味生活的人,來到山城這裡住。
楊淑妮兩年前開設咖啡廳,也成功串聯起當地的藝術家。彼此激盪出想法,六個人決定租下一棟三層樓的空間,做為藝術基地,有常態展覽,也不時推出表演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林正文]
本身也都有在這邊的學校兼課,也因為這樣子曉得說,這裡的一個貧乏跟缺乏的部分,所以希望藉由這個平台的互動,能夠帶來一些新的視覺性的東西,那社區的部分是因為說,這裡的社區其實大家閒來沒事,那有一個這樣子的空間可以往來,也是一種,我們覺得滿有意思的開始。
這群藝術家積極與社區對話,再用藝術元素連結在地文化與歷史,要發展出不同的金瓜石觀光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林正文]
透過不同的創作的互動形式,能夠讓來的人,留下一些視覺的印象,那以這樣子的視覺印象來呼應這裡的一個環境。
[金瓜石黃金博物館
前館長 施岑宜]
過去你可以看到一些電影啊,或是一些廣告啊,或是一些小說,其實都是以這邊為場景在講這邊的故事,所以本身這個地方的故事性就非常非常地豐富,所以我覺得說,後來也因為這個原因,集結一群藝術家跟生活家在這個地方,然後他們用不同創作的方式,去展現這個地方的特色跟這個地方的故事,那我覺得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視角,跟一個切入點,讓外面的人來透過他們的作品,來了解這個地方。
早期來到金瓜石的藝術家,為的是在幽靜的環境,尋求創作靈感。如今許多藝術家開始走入社區,夢想著它的未來,他們要帶動金瓜石,引領新一波的思潮。
[金瓜石藝術家
楊淑妮]
這邊(金瓜石)要發展觀光,要發展服務業,除了自然的,美麗的景觀之外,可能還要有人文的東西要進來,所以我們要開始有藝術家,有做一些人文的,藝文的東西,慢慢地要出來,才會吸引人進來看。
[金瓜石藝術家
許居福]
很希望這個社區,將來能夠是,喜好藝術的人能進來,不是一直都是在做生意,很強烈那種感覺,那種利害關係很強的人進來做這個生意,所以我們一直,我在參與,然後希望有更多的力量更多的人能夠進來這個地方,從事藝文工作的,將來這個社區會變成藝文社區,不是一個商業區,像九份這樣子。
金礦堆起金瓜石的過往繁華,如今淘金夢醒、繁華不再。一群原本同樣不屬於此地的人,來到這個幾乎破敗的山城,不過這批新的追夢人,卻不想從金瓜石挖取什麼,而是把它填滿。
採訪/撰稿 羅弘昇
攝影/剪輯 洪炎山
部分畫面提供:黃金博物館
- Oct 29 Fri 2010 11:39
199集-戀戀金瓜石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