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粒米可以改變什麼?池上米在歷經仿冒和台灣加入WTO的衝擊之後,從耕作方式到產銷結構做了全面性的改變,從此翻轉了地方經濟和風情,不但提升了農民的社經地位,也讓白米揚名國際,而一粒米的改變能量究竟有多大呢?


 

 


一粒米可以改變什麼?池上米在歷經仿冒和台灣加入WTO的衝擊之後,從耕作方式到產銷結構做了全面性的改變,從此翻轉了地方經濟和風情,不但提升了農民的社經地位,也讓白米揚名國際,而一粒米的改變能量究竟有多大呢?


整個六月,花東縱谷稻田一片金黃,稻穗上穀粒精實飽滿,就等著割稻機來收割,種田是池上鄉最大宗的產業,也是池上農民一生的懸念。

[記者
邱月華]
池上米因為池上飯包而打響了知名度,為了維護池上米的好名聲,池上的糧商和農民、社區、公所以及農會,一起合作推出池上米的認證,之後,池上米的價格就水漲船高,也因為池上米的改變,帶動了地方的改變,在池上農民以務農為榮,池上年輕人也願意回來耕種或是開店,帶動了地方的發展。

     
書店、餐廳、咖啡店在池上的街道上,展開著一間間時尚文青的店面。

[返鄉青年
韋如]    
這邊的山跟稻田,然後我覺得這邊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我很喜歡的。

韋如是富里人,但幾年前她從台北回鄉下,但卻選擇在池上落腳,發展自己的事業。

[返鄉青年
韋如]
當初也是因為常常來池上玩,然後你來久了,你就會發現人是最重要的,你常常回來之後,他們就會問你說你又回來了,那種感覺會讓你有一種,回家的感覺。

[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
賴永松]
我們有一些年輕人回來池上,當然他家裡有田的那沒有問題,家裡沒有田的他要租地有點困難,他可能就轉型去做米的一些飲食。

年輕人之所以敢,以池上來作為實踐理想的舞台,其實都得要好好感謝當年的池上米,將危機轉化成了轉機。

[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
賴永松]
全台灣都是池上米,連外國人都懷疑說,怎麼大賣場只有賣池上米,你們台灣沒有其他米嗎?可見那時候仿冒的非常的嚴重,第二點是我們當時GATT ,要進入到WTO,進入到WTO,我們知道,我們政府為了要保護工業,可能農業會被犧牲,所以我們的農業的稻米的價錢,可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。

民國74年政府推行「良質米產銷計畫」,頻頻得獎的「池上米」經常被仿冒,米袋上只要印製「池上米」就可以提高售價,之後又面臨了加入WTO對農業的衝擊,在前有埋伏後有追兵的情況下,梁正賢說,狼來了,必得超前部署。

[池上糧商
梁正賢]
我們不可去跟人家拚量,因為你現實環境就是1680公頃,一年就是1萬噸的白米,有點量,但是確實以大宗穀物來講,真的不多,所以說我們一開始做市場區隔的時候,我們就做兩件事,第一個做有機栽培自然農法,有機栽培,我們是MOA認證的,83年6月開始種,另外一個89年我們就推產地證明。

民國94年,池上米推出地理認證標章,由鄉公所來管控認證數量與產量是否相符合。再加上以品質鑑價,從此池上米就成了米界的「東方不敗」。

[池上鄉長
張堯誠]
你的容重量多少就是密度,你的這個食味值多少就是口感,你的完整粒多少,驗毒一定是要過的,那是最基本的工作,這3項的分數加總,最差最差的也是用1600塊收購,比較中等的就1700塊,就是100台斤1700塊,比較好的就1800塊。

[池上糧商
梁正賢]
以標章來論輸贏啦,它(米價)漲了100%,就是說我們賣貴了比後,品質要求,安全要求全面驗證以後,全面檢測安全殘留以後,消費者是買單的。

只要品質好就不怕賣不出去,池上結束了糧商球員兼裁判,掌控穀價的時代,梁正賢說,現在糧商不跟農民契作,根本沒有池上米可以賣。

[池上糧商
梁正賢]
農民不能自己送樣品,廠商不能碰樣品,這是驗證的基本守則,必須由鄉公所到田裡採樣,符合安全規範以後,我們才可以申請,池上米證明標章。所以當你沒有跟農友契作的時候,鄉公所不知道你的田在哪裡啊。

[池上鄉長
張堯誠]
現在因為有地理標章,米廠一定要跟池上的農民,取得他的產品,才可以申請這個認證標章,所以池上農民的價值提高了,池上農會的存款,在我們94年開始認證到現在,已經經過14、15年,他(農民)的存款翻一倍。

賣稻穀是農民唯一的收入,要依品質鑑價,就得讓農民信服,在池上稻穀一進米廠,就得先經過八道儀器檢驗,價格數據說了算。

[池上糧商
梁正賢]
我們分四個等級,一個等級差60塊,農民等我們驗出來以後,他就知道多少價錢了,絕對不會說像去拍賣市場,像是擲筊一樣,你知道嗎, 聖筊今天你就還笑嘻嘻地,如果你無筊,今天說寫兩個字啦,說崩盤,你就昏了。

這口開多大,就要看你的水量,通常如果你的面積越大,你一定要開更小,不能馬上就(流掉),它很快就流完了,會擴散,對會跟著水擴散,我們通常一分地2公升這樣子。
 
品質決定穀價,一個等級價差就有60塊這麼多,農民一改過度施肥用藥,壓榨土地追求大量生產,改以友善的方式對待土地,生產好米,也覺得種田是很光榮的事情。

[農委會東區農改場長
陳信言]
全國現在的糧價,最高的地方就是池上,池上米它也有地理標章的這個驗證,所以在池上每位農民,他都非常珍惜他的水稻生產,也非常精進他的這一個耕作技術。

[農民
蕭仁義]
不是利益為導向,最優先,其實我們是共榮,我們要跟土地要跟消費者要跟所有人共榮,所以在這裡待這麼久,我希望這個地方如果被人稱讚,這就是我們的一種榮耀。 

有了居高不下的穀價做後盾,池上保有了寬廣且完整的農地,根據鄉公所推估,40年至88年,池上稻田面積由639公頃增至1,459公頃,目前更是超過1,700公頃。

[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
賴永松]
可能別的的地方的農地認為就沒有收益啊,我甚至還要虧錢,我留著幹嘛,所以就把它賣掉,我們這邊是很珍惜的就是說,它收益這麼好金雞母,我為什麼要把它賣掉。

池上產銷方式做了大翻轉,不但創造了農民、糧商、消費者和土地的多贏,也讓農田從糧食生產的一級產業,躍身為具有商品開發和觀光產值的六級產業,根據台東縣政府最新統計,池上伯朗大道的田野景觀,去年就吸引了85萬人次造訪。

梁正賢用自家做的味噌煮湯,用冠軍米煮飯,還能無限續碗,要遊客看得到,也吃得到池上米的美好。

[遊客
黃先生]
它一粒一粒分明,但又不會太分,然後它不會黏,然後因為我看它寫是2018年的冠軍米,所以其實還滿期待的,然後就跟期待有點就是,有match到,有合到。

[池上鄉長
張堯誠]
跟消費者講一個很簡單的道理,我們一直在講在地餐桌,在地餐桌,台灣自己產米,那是最接近消費者距離的一個安全的糧食,你說其他的東西,那都要進口啊,光坐船就坐半年,坐3個月。

[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
賴永松]
讓消費者到池上以後,可以吃到真正的好米,我覺得那就是,它(餐廳)也可生存,也可以支持我們農業,讓遊客又知道說,確實,吃一口好飯要到哪裡,要到池上去吃,那這就是形成一個商業的模式,也鼓勵年輕人來創新。

以餐廳為平台,在這裡遊客除了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米飯,還能嘗到米冰淇淋,米蛋糕、米餅乾,要來到這裡的人知道,米有許多的可能,希望藉此,讓米食文化向下扎根。

[遊客
邱小姐]
我不知道是不是這邊就是它用這邊池上的水,或者是它這邊的氣候環境,特別適合米的生長,所以它的米就是真的比較澎潤。

[餐飲業者
徐月鑾]
池上很多很豐富的水果資源,所以說以季節性,我有什麼,我就做什麼,有桑葚,洛神,還有那個都有香香的芭樂啊,那個都是很特殊的一個口味,在這邊我取得資材很方便。


不要動,對,往下倒,對,好棒,它滿出來了,回家記得要洗米喔,好,這看起來很好吃。

帶著孩子一起體驗礱穀,讓孩子有機會和米接觸,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種下食農教育的種子。

(今天碾米有沒有好玩),啊,(太好玩了所以要尖叫),(自己這樣輾完米,回去會乖乖吃飯了嗎),會,(為什麼),因為要多吃飯這樣子才會長高高。

梁正賢的女兒梁瑜容說,吃飯其實是非常溫馨有溫度的事情,但煮飯對我輩年輕人或是現代人來說,真的有難度,因此她將包裝米再縮小,以減量減壓的策略,來鼓勵大家多吃一碗飯。

[餐飲業者
梁瑜容]
一次就是一杯米的容量,兩碗飯,一個人兩個人吃,其實對他們來講,我覺得壓力都不會太大,打開其實打開吃完了,而且我們有設計是,每一包米是不同的品種,剛好六個品種,所以其實你可以用這一個,當作一個入門款,去做嘗試說你是不是喜歡這支米的口感。

梁瑜容說,只要找到自己鍾情的口感,讓米飯香成為記憶的一部分,消費者自然就會找飯吃。

[記者
邱月華]
為了行銷池上種出來的好米,池上農會開了一間在地人說是,台北天龍國的超級市場,超市裡面的東西可以說是無所不米啦,裡面有很多你想都想不到的米做的東西,到底有哪些,大家一起去看看。


這裡有很多我們池上的米,這是有機米,這是我們台梗2號,其實我們現在都是把它小包裝化,沒有大包裝,顛覆以前的傳統。

想要吃好吃的米都在這裡啦,而且在這裡絕對不會買到仿冒的。

[農會總幹事
游玉櫻]
像我這包米,我就是去日本參加金賞米比賽,得到票數最多的這包米,是我們一位80歲的老先生,去日本比賽的米。因為米食量一直降低,所以我們研發了很多的產品,包括我們的米麵線。

不愛吃飯這裡有米麵條、米蛋捲、米果各類米製食品,任君選擇。

[遊客
任小姐]
我覺得滿新鮮的啊,像剛剛也有吃到,有杏仁餅然後還有米麵條那種,我就覺得滿特別的。就可以加入米的元素進去,讓我們的飲食習慣就不會一直被其他的東西取代。

[池上鄉長
張堯城]
我們池上農會也開發一些易開罐的米食,像八寶粥類似那樣的一個米食,但是那個口感非常好,因為我們的原料是池上米,非常的濃稠。

[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
賴永松]
我們支持我們的農業,希望能夠保護我們的土地,讓我們台灣的環境更好,我覺得它有很高的意義,你一直吃麵包,你只有助長外國小麥進口越來越越多,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就越來低,農民的生存也越來越困難,那其實是惡性循環。

自從池上米的穀價被抬升了,農民的務農尊嚴被看見了,美好的土地被友善對待了,消費者又可以安心享用好吃的飯,整個池上就有了更多發展的潛力和契機。如果我們要長久保有如此珍貴的環境,唯有大家多吃點飯,才能提高台灣的糧食自給率,面對未來可能的糧荒才無所畏懼。

採訪/撰稿 邱月華
攝影 黃訓湧
剪輯 戴志明

 

 

文章標籤
客家新聞雜誌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客家新聞雜誌

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