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位在桃園縣的拉拉山,以面積廣大的神木群及水蜜桃聞名。以原住民為主的這個地區,其實也有很多客家鄉親移民到這裡。除了種水蜜桃,還種了很多高山蔬果,甚至連大閘蟹都有鄉親在研究養殖。而這個被稱做北台灣氧氣最多的山區,鄉親們是如何耕耘、如何生活?一起去發現,拉拉山上的客家鄉親。站在海拔超過一千兩百公尺,北橫公路中段的拉拉山上,看著數不完的群峰,一股壯闊氣勢,立刻讓人精神振奮,尤其隨時變化的雲海,更展現這裡不同凡響的美景。
位在台北縣、桃園縣交界的這裡,原本是泰雅族居住的地區,幾十年來因為移民開墾,出現了不少客家鄉親,而且也有不錯的生產成績。
在台灣講到拉拉山,應該所有人馬上想起的,就是樹上這一顆顆紅通通的水蜜桃,因為多年來品質絕佳,幾乎已經是拉拉山招牌產品。
[拉拉山水蜜桃農
林金龍]
拉拉山的你吃起來,多汁又甜又香,還有一點,他口中會有甘甘的(感覺)。
就因為甜度夠,口感又人人稱讚,市場上很受歡迎的拉拉山水蜜桃,連種的人一說起來都驕傲。
[拉拉山水蜜桃農
林金龍]
拉拉山這最主要的是天候,它這的地形和天候,它白天很熱,晚上又很冷,像現在六月來說,還是要蓋棉被才能入睡,晚上所以說冷縮熱脹,又加上這地形日照充足,不會說這樣背光,日照時間長,所以說拉拉山的水蜜桃比別地的還好吃。
在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山坡栽種,拉拉山水蜜桃因為特有的高山氣候,幾乎顆顆都完美都好吃,因此每年七月採收的時候,果農每個動作都得小心翼翼。
摘的時候這麼細心,包裝上也不能馬虎,否則心血就白費了。
[拉拉山水蜜桃農
徐春梅]
這種東西要一顆顆檢查,要慢慢的包要注意,要分好,太擠不行,你如果十分擁擠,捏太大力,買回家就會黑黑的。
只要氣候正常 栽種順利,像這麼大的一顆就要賣兩百元,難怪果農把它當寶石一樣保護,但如果只是施肥採收和包裝,那還沒辦法突顯拉拉山水蜜桃價值,因為每天晚上都要的巡邏照顧,更是想種頂級水蜜桃的第一要件。
[拉拉山水蜜桃農
林金龍]
這鳥會去吃,鳥會去啄,它就紅紅的包著,像下雨時有沒有,這袋子會稍稍透光,下雨之後,鳥就看得到,就會去啄。這顆呢,(水蜜桃的)天敵,它就是什麼呢,葉蛾,像葉子一樣,晚上才會出現,我晚上要提著燈去打,要用蒼蠅拍有沒有,打蒼蠅的,一個一個去打。
辛苦的代價換到了很好的收入,但來拉拉山種水蜜桃三十年的林先生說,種水果這種工作,有時候也不是付出就一定有收穫。
[拉拉山水蜜桃農
林金龍]
要來種這個,要有興趣才做得下去,你沒興趣做下去,因為這裡山上,人家說比較孤獨,不像外面那麼熱鬧,還有颱風來也很辛苦,這颱風來時,有時候它敢打落水蜜桃到一顆都不剩給你。
高山開墾的風氣,在三十年前開始盛行,來自桃竹苗的客家族群,陸續來到拉拉山之後,不只招牌水蜜桃種得好,很用心耕種的鄉親,在其他農作物上,也有高水準表現。
經過崎嶇山路,來到這片高海拔山坡上,菜園裡,這些很多高山都看得到不怎麼特別的高麗菜,不說你一定不知道,這種靠天然環境和用心技術的青菜,價值可一點都不輸給水蜜桃。
[拉拉山高麗菜農
鄧運渠]
這就快採完了,已採完一遍
像這(顆)就很漂亮,這一般市場上的內行話叫做有水分太足,就是成熟,有夠熟了,再成熟就裂開了,爆開來,像蒸年糕,這樣就水分太足,水分太足就是甜分最高的時候。
這顆怎麼樣,這顆怎麼樣,小妹妹漂亮多人追,像這顆漂亮的,一下就被人抱走了,這顆很漂亮,非常漂亮,(這是天然的),天然的,這不是我倒的,它自己就一直流(水)出來。
大太陽底下剛摘起來的菜,裡面卻是水分滿滿,不必多說,直接表現了它的純淨,而這就是高冷蔬菜又甜又脆之外,跟平地最大差別之一。
[拉拉山高麗菜農
鄧運渠]
春天水傷,夏天水淋,秋大水縮,冬天水收,你到秋冬來割菜,不會有水,現在很熱,會有西北風,露水重,一定裡面很多水,第二點就是它吸的水很飽,這整顆吸的水很飽,所以這顆菜很好吃,這切斷的時候,水一直噴出來。這長的時候是在夜間長大,不是在白天長大,夜間是吸收,白天是讓我們吃的時間,(直接吃就可以嗎),沒問題啊,這沒農藥,沒農藥的。這個是種下去之後,兩、三天(前)種的,看到生長不好,就是沒活的,挖掉不要。
很細心觀察菜的成長,每天照顧每天檢查,即使是一顆小小的高麗菜,被稱作博士級農夫的鄧大哥,也要把它種到最好品質,所有動作都有學問。
能生吃的高麗菜,顯現高冷地區農產,如果有專業加持,更能加分升級,唯一要面對就是,在這麼高山出產,比平地多一倍時間成長的農產,消費者能不能了解,高價格的必然性。
[拉拉山高麗菜農
鄧運渠]
植物生長越慢它的纖維啊,客家人說的絲 纖維,越小越細,它生長時間越長,莖長越長,葉子越短,吃的肥料越多就留在這裡面。所以山上種的跟平地種的,常常都不一樣。不是說菜而已,很多東西都不一樣,不一樣的時候成本就多啦,我們這邊沒辦法運水,就去樹林中引水出來,用噴、用灌的。
像在雲端上種出來的菜,品質也像天邊一樣高,不過除了耕作,大老遠跑來拉拉山的客家人,守成還會創新,越來越多人養的高經濟水產,在這裡同樣看得到,尤其非常罕見的高冷大閘蟹。
每天把南瓜絞碎,混合飼料早晚餵食,剛養一年的高山大閘蟹,可能是這裡空氣水質太好,外觀和體質在標準之上,這也就是為什麼邱先生,會這麼遠跑來拉拉山養大閘蟹的原因。
[大閘蟹養殖業者
邱基根]
這本身這邊的水,這水源非常的乾淨,這就是石門水庫的上游,它水質好,所以我心想,這來養大閘蟹絕對有品質,會很好,因為你在平地的時候,農藥啦、噴的啦,還是說廢水,所以說還是會污染,高山上的污染就完全沒有。
不過想把難伺候的大閘蟹,養得既肥又美,不是只靠天然環境就可以,看似簡單的池子,裡面可有玄機,為了這些小東西能安全長大,主人還得動些手腳。
[大閘蟹養殖業者
邱基根]
除了說,有這石牆的孔可以躲藏以外,我還裝塑膠管讓牠躲藏,塑膠管裡面它有一個孔一個孔,牠就可以藏在那,中間要隔起來,牠就會藏在這裡面,大閘蟹就全部會躲起來,牠如果沒地方可躲,牠就會互相,牠脫殼軟軟的時候,牠就會互相攻擊,互相攻擊的時候就會產生我們的損失。
水底生態要注意,至於上面密不透風,三面都包起來的網子 則是要避免鳥類、蛇類等的攻擊,說實在養這種嬌貴水產,還真不是容易的事,但邱先生認為,拉拉山環境這麼好,不應該只有一種招牌。
[大閘蟹養殖業者
邱基根]
改天大家看我養得好,旁邊的人,像我旁邊的就養鳟魚,他也有講,你如果養得好,將來大家來養大閘蟹,我們大家來養大閘蟹,將牠發揚光大,在這邊,大家來山上,除了吃水蜜桃以外,還可以吃我們的大閘蟹,是不是品嚐另外一個口味。
一等的養殖精神,還有一流的蔬果品質,這麼多鄉親一同來到山上,也不會只有農業生產,面對越來越盛的旅遊風氣,有鄉親多年前就來這開山闢地,親手打造出自己的民宿。
山中無歲月,經營民宿對這位鍾太太來講,只是增加生活品質,賺不賺錢是其次,不過十幾年前,自軍中退伍的鍾先生,剛要上山來的時候,可要忍受被潑冷水。
[拉拉山民宿業者
鍾鳳芳]
什麼東西都很不方便,她就,我就阿芳嘛,我媽媽她就,阿芳,你有想清楚嗎,大家要搬出去,你怎麼會要搬進來呢,現在經營過了十幾年以後,讓我們打造出那麼漂亮的地方,提供給客人住宿的民宿以後,很多的朋友說,鍾先生你好有眼光喔,當時十幾年前來的時候,大家都說,你怎麼搬到那麼深山裡。
一步一步從無到有,漂亮的民宿,加上不錯的住房率,雖然偶爾會寂寞,懷念山下的熱鬧,但山裡面的快樂,更是有錢買不到的,尤其到這座原本屬於原住民的地方之後,大家真正感覺到,族群融合的珍貴。
[拉拉山民宿業者
鍾鳳芳]
來到中壢、苗栗這些地方,我們客家庄比較多,那上到這裡呢,就種菜也有,種水蜜桃也有,還有像我們做民宿的也有,我們大家在這相處來說,實在是沒有族群的問題了,像原住民,他說的話也全說國語比較多,溝通上也沒問題,還有我們的福佬人,像從宜蘭來的,那全部福佬人比較多,大家都沒分別了,沒分別了。
平淡也是一種幸福,不論歡喜經營民宿,用心在高山上養大閘蟹,用博士級的知識種高麗菜,或是細心照顧一等的水蜜桃,客家族群也好,其他族群也好,手拉手上拉拉山,誰說這不是又一次的台灣奇蹟。
採訪/撰稿 謝佳凌
攝影/剪輯 徐偉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