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大稻埕商業興盛、熱鬧非凡,茶行、布行、中藥行林立,為北台灣寫下一頁風光的歷史,不過許多人到大稻埕只是走馬看花,沒有經過解說,很難深入了解其中的豐富和厚度。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的學生,在張道本老師的帶領下,從桃園到大稻埕「移地教學」,聽專家導覽、實際拜訪店家後,把大稻埕的產業、文化和故事,濃縮在五十幾本的立體書裡,每翻開一頁,就讓人有不同的驚喜,也藉由立體書不同的主題設計,帶著大家從不同的面向,一起遊歷大稻埕。
那因為立體嘛,它是一個3D的,的一個,一個,這樣的一個,一個物件,那它有好多的面,然後我們大家一起,同學們從不同的面向來看大稻埕,然後大家一起從不同的面向來到大稻埕。

提到大稻埕,你想到的是什麼呢,人擠人的年貨大街、各式各樣的南北雜貨、或是香火鼎盛的月老城隍廟,透過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學生的立體書,一起發現不一樣的大稻埕==ns==

來到第一唱片行,正播放著早年張雨生紅遍大街小巷的「大海」;中藥行裡,老奶奶的藥櫃一一打開,藏有各種藥材;來到茶行,甚至能真正聞到茶香味,打開立體書,讓人驚喜連連。

[建築師
景雅琦]
一個百年歷史的地方,然後說不盡的歷史的故事,然後跟它人文的這個特色,可以在小小的一本書裡面,去摸得到它的質感,然後去聞得到它的味道,然後可以去聽得到那一個聲音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副教授
張道本]
它可以很容易的把,非常複雜的一些,歷史的一些,很繁複的一些、很枯燥乏味的歷史的這些元素,文化的元素、甚至一些結構的東西,都可以透過立體的一個pop-up的形式,可以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大眾的面前==ns==

早期為什麼叫做大稻埕,就是其實在清朝的時候,這裡是大家晒稻穀的地方,那以前那個淡水河很近,所以那個船舶的話都可以,都可以停在靠近迪化街這一個部分,那一直到清朝的末年的時候呢,有一些移民進到大稻埕這邊來。

跟著專家的腳步,走訪大稻埕,每個角落,都藏著故事。

再更有錢之後,他為了要展示他的身分跟地位,因為你知道我們這個,很多商業它就是說,從它建築立面去看到他自己的這個,產業的形象。

這是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的移地教學課程,今年因為景雅琦建築師的邀請,學生以大稻埕為基地,也藉著導覽,深入了解當地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副教授
張道本]
然後這裡也是一個,就是南北貨的集散地,那還有就是說,這裡有非常非常多很棒的一些老故事,那所以我們帶著學生來到這個現場,然後他們在這樣的一個參訪的過程當中,蒐集資料的過程當中,他們就潛移默化,然後被這些,很多地方的一些歷史文化所感動。

它是1851年蓋的,到現在有160幾年,他祖先叫林藍田,本來在基隆從事海上貿易,那因為當時有海盜的關係,所以他就趕快逃到迪化街來。

過去大稻埕曾是全台灣最大的南北貨、中藥和布料批發中心,也是早期台灣茶葉北部的集散地,商業興盛,短短的幾條街,融合了各種產業、和不同形式的建築。

泥磚屋,怕水不怕火,泡到水以後,就軟掉,所以它要把它墊高,用石頭把它墊高,那地底下的也是,就跟這個一樣啊,它延伸下去,它底下還有六尺啊。

透過實地訪查,看到大稻埕真正的內涵。

如果有人敲門,從上面看,認識的才開,不認識的不要開,因為他來,只有蓋這三間,如果像你們這一票人,對不對,你要幹什麼我也不知道啊,治安不大好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學生
林子翔]
我自己也是住東區那邊,然後所以,平常也不會想來,然後經過這次的就是導覽,或是深入探訪就知道原來,就迪化街還有這麼多故事,像說建築啊,然後還有布市裡面的東西,還有在地的,在地的小吃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學生
曾子祐]
其實我之前沒有來過,然後就是對迪化街的印象就是,年貨大街,這次來覺得,才發現,欸,其實,平常日好像沒有那麼多人,然後,就可以,就是用心的去體會這些建築啊,然後它的歷史背景。

[建築師
景雅琦]
(大稻埕)不管是新的文創,或者是舊的一個歷史的氛圍,還是它仍然有的一些產業,這些文化,就覺得這個東西很適合讓學生來這邊,然後汲取那些經驗,然後去發現它的味道,然後再把它,作為他們的創作這樣==ns==

[照片提供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陳乙萱
(先做一個樣本),對,(然後再去做放大),對,完全沒有圖案的,然後之後再去做上色。

從平面變立體,經過無數次的試驗,才做成這一本本的立體書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學生
陳立上] (客籍)
第一進會作為店家,然後做生意,然後第二進就是私人住宅,這就是店屋住家合一的意思,首先這個窗戶的話,它們是,就一片一片木板裝上去的那種形式,很特別,然後我是把它做成,就是照著它的結構去做,然後每一片都可以拆下來。

走訪過的林五湖故居,像是用了小叮噹的縮小燈一般,原封不動的,呈現眼前,還有同學透過美食,帶大家認識大稻埕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學生
呂梓彤]
我是主要是做手繪,然後用水彩的部分,這樣子呈現,然後把食物,就是呈現一個平台,像你坐在吧台的感覺,然後讓你會有想去吃美食的那種衝動這樣。

街口的金桔檸檬攤也很有名,夏天來一杯,清涼消暑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學生
呂梓彤]
就是我之前有做訪問,然後,那個老闆娘說他們已經開了六十年,然後除此外,就是他們,有他們自己的黃金比例特調,然後,也會依客人的喜好做不一樣的搭配這樣子。

「稻處走走」,帶大家逛大稻埕有名的永樂布行和茶行,感覺身臨其境。

[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學生
張育甄]
然後它就是這邊,我做這一頁的話每一個機關就是,你可以慢慢,就是每一頁都去試試看,可以打開,然後可以摸到它真實的布,然後這邊每一個,有一些茶壺打開,可以看到不同的,就是茶的介紹,對,然後這些茶的話,它的那個紙的底色就是茶本身自己的顏色,像這個是東方美人茶,它就是它茶的茶色,然後那個下面(是)它真實的茶葉。

[建築師
景雅琦]
如何用一種文創的方式,去把它量化或者是推廣,或者是跟社區的商業結合,它就不止於一個展覽,不只是一個展覽的結束而已,展覽反而是一個開始==ns==

大稻埕的建築、產業、歷史和文化,融合學生們的創意巧思,躍然於紙上,每翻開一頁,就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奇,每個驚奇就藏在精心設計的機關裡,細心挖掘,就能跟著一起看到各個面向的大稻埕。
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