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東縣新住民人口將近2萬人,新住民二代將近1萬6千人,為了讓更多學生了解新住民母國文化,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每年都會舉辦無國界夏令營,今年已經是第八屆,除了邀請近十個不同國家的新住民,從介紹文化、飲食,到新住民人權議題等,希望打開學生們的世界觀。此外,協會也協助新住民走出家門、走進學校社區,參與公共事務,凸顯他們不同的價值。
好,男生,Sawadeekcup(你好),Sawadeekcup,對,嘴巴要閉起來,再來一遍,男生,Sawadeekcup,哇 好棒喔。

來自泰國的徐麗麗老師,正在教小朋友們怎麼用泰語打招呼。

那麗麗老師要先跟你們講要怎麼分等的合十喔,因為我們,不是隨便都跟人家這樣子拜拜。

除了教打招呼方式,課堂上還播放泰國文化影片,讓小朋友體驗泰國拳擊和傳統樂器。

[新住民老師
徐麗麗(泰國)]
因為泰國的樂器比較特別,是竹子做成的,然後很像,槍,也不是,因為他們沒有碰過,他們就找地方要怎麼吹讓它們有聲音,他們就有樂趣有互動。

除了從傳統樂器帶孩子認識泰國,還安排製作泰式冰棒,來了解泰國文化。

[參與小朋友]
我們剛才有做冰棒,(這個是哪裡來的冰棒呢),泰國。

[參與小朋友]
是我們自己現做的,然後很好吃,(有什麼口味),有梅子跟奶茶跟蝶豆花。

[新住民老師
徐麗麗(泰國)]
因為我們泰國的奶茶它的茶葉發酵不同,顏色可能會比較深,然後它的調味裡面,可能是味道跟台灣不大一樣,然後還有蝶豆花最近很夯,然後就倒到容器裡面,然後就放到我們的,做冰棒那個室外的,然後給它搖一搖它就馬上變成冰塊。

除了體驗泰國文化,還教孩子們玩印尼的傳統遊戲,甚至教越南語以及製作越南燈籠,體驗到近十個國家不同的文化,這是由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舉辦的屏東無國界夏令營。

[新住民老師
賴雨芳(印尼)]
其實我們印尼的,童玩,叫做播棋,我們小的時候就是比較喜歡,玩這種東西,因為現在新二代的小朋友很多,然後他們就不知道,媽媽,自己的媽媽的文化,然後,就也是,讓我們媽媽們,新住民就,回憶我們小的時候。

[屏東好好婦權會 主任
蔡順柔]
早期,其實我們在規畫這個夏令營的時候,是比較以人權,人權的走向,也就是說希望小朋友能夠知道,其實在台灣有很多移民移工,然後我們應該要注意的這些權益的的一些措施,然後後來(時間)比較長了,大概就兩個小時,那裡面就是介紹各國的,食衣住行育樂,然後就是語言文化音樂,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多方面的,的接觸這一些有趣的事情。

從過去新住民人權主題,慢慢擴展到育樂文化面,不僅讓新住民之子更認同母國的文化,也能打開孩子們的世界之窗。

[參與小朋友]
(你媽媽是哪裡人呢),印尼,(那你會講印尼話嗎),會,Terima kasih是謝謝,Makanlah是吃飯,aku mencintaimu是媽媽我愛你。

[參與小朋友]
就一些打招呼的語言這樣,還有一些他們國家的特色,第一次看到這樣,很不一樣的燈籠。

[移民署屏東縣服務站 科員
謝勝堯 ]
我們現在新住民二代,在台灣的人數,已經都突破三十幾萬,想要讓新住民的小朋友知道,他自己來自哪裡,他的優勢在哪裡,然後跟他的,大概說,簡單的介紹一下,新住民跟他自己,到底有什麼文化上的差異。

目前屏東縣新住民大約兩萬人,多數工作以務農和服務業為主。

[屏東好好婦權會 前理事長
李欣玫]
譬如說他嫁到的是,因為屏東畢竟也是農業立縣,所以我們農業立縣,這樣的情形,大部分的鄉鎮,差不多40,百分之40、50,就是農業立縣,還有很多種的水果,不過我們在像屏東市這樣,比較都市裡的這樣社區的人口,新住民在這邊,大部分從事的都是服務業。

協會發現,許多新住民在母國的學歷都不錯,只因為剛開始到台灣不會說華語,要找工作就會受到侷限。

[屏東好好婦權會 前理事長
李欣玫]
我們手上有一些姊妹,她們在她們原本的國家的學歷都在大學以上,不過你來到台灣,對她們,還有台灣人來說,這個沒有意義,第一個,你一樣不會講國語,所以,她們來到台灣,她們就像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一樣。

所以協會成立初期,就以開辦語言課程及駕駛考照班為訓練項目,慢慢發現到新住民其實可以有更多元的發展。

[屏東好好婦權會 前理事長
李欣玫]
十年前他們嫁過來,所以他們就開始有識字的需求,你有考照的需求,你有,孩子教養的需求,到現在我們十年後,再回去我們先前進去的一些社區的時候,跟這些新住民一起的時候發現,她們的需求就開始不一樣了,因為她們孩子可能已經國中、高中了,她們的需求變成說,我現在要做我自己的事業了。

在台前能以流利華語與孩子們互動的徐麗麗,20多年前來台灣念書與先生相戀,嫁到了屏東,剛開始他在家中幫忙,之後開過餐廳,多以服務業為主,如今她能大方在台前有條理地介紹家鄉,可是經過一番演練。

[新住民老師
徐麗麗(泰國)]
第一次就十分鐘就開始緊張,還拿麥克風會發抖,那後來就慢慢,就幾次去之後,然後又看別的東南亞姊妹,有越南、印尼,她們也是這樣子,我們就跟他學習就是一直在進步,哪裡不對,然後就改進。

剛開始他家人也有顧慮,還好後來公公婆婆漸漸接受,還一起跟麗麗到社區推廣。

[新住民老師
徐麗麗(泰國)]
剛開始家裡不知道我在做什麼,他會說你幹嘛要去社區,因為公公婆婆那時候也很保守,就是怕,就一樣怕丟臉,因為,鄉下的,老人家就說,我媳婦是外國娶來的,怕,很丟臉,後來就是,開導他們然後有拉他們進來,他們說,原來我們是,做這公益的,讓,阿公阿嬤認識我們泰國。

協會一次次帶新住民們到社區磨練後,也看見他們越來越有自信。

[屏東好好婦權會 主任
蔡順柔]
新住民媽媽除了能夠,能夠講他自己的母國文化,那當然孩子們的自信心,會透過媽媽的表現,那其實我就有問過姊妹以前你 不太跟孩子講越南印尼泰國文化,那孩子們也不太會主(動),就是會詢問,那現在你上台,講說,你已經開始當老師了,你孩子的狀況是怎麼樣,他說孩子其實現在都會很大方跟他講我媽媽是越南人,我媽媽是印尼人,對,然後你就會覺得他的自信心是很多的。

協會除了舉辦夏令營活動,進入校園,平時也會召集各國新住民老師討論活動內容,並演練上課過程,慢慢培育他們成為語言老師、翻譯、甚至是導覽人才等。

[新住民老師
蘇玉英(越南)]
我來台灣已經12年了,那,我來好好,剛開始來台灣可能是,真的生活上,算是一直封閉,後來也是藉由好好就培力我們,就是當一些母語的講師,所以現在我不只是,可能多元文化的,的推廣的種子,也可以擔任那個就是,教越南語的部分,然後也覺得說自己活得是比較有價值。

[屏東好好婦權會 主任
蔡順柔]
有時候都會多一點的建議,她可以把台灣的一些文化,譬如說書寫成越南文、印尼文、泰文,把它轉譯,轉譯成他自己國家的語言,那轉譯過後呢,這些可能出成DM,或者提供給,縣市政府來運用就是介紹台灣的,觀光文化,那這些推手一定就是新住民,所以我覺得她們其實在現代這個位置上面,她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推手。

除了走進學校、社區,像來自中國內蒙古的林峰,更是將藝術專才帶進屏東。用烙鐵認真的作畫,一幅幅作品都是林峰畫家鄉的點滴,其實他來台灣前是一名電腦工程師,為了愛,放棄一切,來到台灣。

[新住民老師
林 峰(中國內蒙古)]
在台灣這邊呢,就遇到一個蠻棘手的一個困難,就是我不能出去工作,當初的那個法令是這樣,所以呢,我就,我就想,我太太去工作我在家裡面可以做什麼,我就把家裡面整理得好好的,然後後來有了小孩我就帶小孩,反正就,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,幾乎那幾年的時間都是這樣度過。

[林峰妻子
李依培]
到這裡什麼都沒有,他只能每天待在家裡,你讓一個大男人每天就在家裡在照顧小孩,那個門都不出去這樣子,所以他也是很鬱悶啦。

雖然林峰無法外出工作,但在這幾年間看了不少書,累積藝術實力,直到台灣對新住民配偶工作權較開放後,八八風災那一年,大量漂流木沖到他們家附近,開啟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

[新住民老師
林 峰(中國內蒙古)]
然後那時候政府還剛好開放撿拾,我就說能不能把這些東西,就好像天然的就等待著我創作一樣,然後我就撿了一大堆的漂流木,就開始,買來機器就開始創作,從此這個,我還是真正的去接觸到台灣的很好的木材,我覺得我有一些的感情,和想法可以在木頭上得到發揮。

很硬,很有韌性,它就是有彈性,龍眼木,就是這個,這種木頭就是非常優質的木頭。

從漂流木創作開始,之後慢慢開發文創商品,以及燒烙畫創作,甚至也與太太走入社區和學校分享他們的故事

[林峰妻子
李依培]
幸好有這樣子的一個歷程,不然他現在還宅在家裡,把自己悶在家裡這樣,他現在走出來之後,他就快樂了,他就變得好像更有自信了,好像找到人生的第二個舞台。

現在是,自己可以種的蝶豆花,然後又健康的,就覺得,很不錯然後讓到社區跟小朋友吃到我們的,我們自己種的蝶豆花,(泰國也很多嗎),泰國也很多,泰國也很多,對,我們台灣,我們屏東這邊就是天氣熱,陽光也好然後它種出來就很漂亮。

徐麗麗在協會承租的小農園裡,種了不少他家鄉的辛香料等植物,不只教學上能用到,也方便做家鄉料理一解鄉愁。農園裡的作物全是無毒栽種,作物必須對抗病蟲害,如同這些新住民在台灣的生活寫照。

[新住民老師
徐麗麗(泰國)]
你不要太,太保護它,如果,你太保護它,就變成你每天都要保護它,它就變不習慣,如果你有一天你沒空來保護它,它就枯掉了,就會種不起來, (會不會覺得很像你自己),對,很像我自己,要自己獨立,然後要自己去學習,不要一直靠,靠著家,還靠著先生說要幫忙做什麼,你還是要靠自己。

就像撒在這片土地上的種子一般努力適應著環境,新住民們落地生根、茁壯,長出各自的美麗風景。

採訪/撰稿 吳怡君
攝影/剪輯 洪炎山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客家新聞雜誌

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