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每到農曆七月中元普渡,大家總是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來祭拜好兄弟,祈求平安順利,而在嘉義縣溪口鄉,這個客家人口占了一半的鄉鎮,每到中元,總有一種東西是不能少的,「鳥仔餅」。「鳥仔餅」已經有百年歷史,早期生活困苦,鄉親沒錢買大魚大肉來祭拜,於是便改良傳統客家番薯餅,做成魚、桃子、如意、菱角、或是鳥等等各種造型,來當供品,當時稱為「色餅」,意思是形形色色的糕餅,後來因為鳥形最受歡迎,因此被稱為鳥仔餅。以前只有農曆七月才吃得到的鳥仔餅,現在已經成為溪口的地方特產,一年四季都買得到。[溪口鄉民
黃阿婆]
如果有回來都來這裡買,都買回去送親戚朋友當伴手禮,(妳吃多久了),就從小在這裡就吃到現在了。
[溪口鄉民
張先生]
我們溪口人都很愛吃,從古早就這樣傳下來了,算說好幾代人都。(你吃幾年了),好多年了,我看起來幾歲就吃多少年了,(那你幾歲),六十幾歲了。
什麼東西讓大家這麼讚不絕口,吃了幾十年都不膩呢。來到嘉義縣溪口鄉的這家餅舖,一進門,馬上就被這滿滿的小點心所吸引,這個就是當地的特產,「鳥仔餅」。
[溪口鄉民
黃阿婆]
它這外面脆脆、會酥啦,外面酥酥,裡頭軟。別的地方沒有,別的地方沒有吃過這個,這都回來這裡才有可以買。
番薯、芋頭、抹茶、紅豆、綠豆沙,甚至還有鹹口味的香菇蘿蔔乾跟咖哩,口味相當多,但這些都是近幾年才研發出來的,一開始,只有番薯口味。==ns==造型可愛的鳥仔餅,其實已有近百年的歷史,也是每年中元普渡,溪口人必備的供品。
[溪口鄉民
張先生]
(為什麼拜拜都要準備這個),以前的人,我長輩,我爸爸、阿公都會這樣,要拜拜就說,來去買鳥仔餅回來拜這樣。
溪口早年因為有渡船口,商業興盛、農業也發達,為求平安,村民對中元祭祀可是相當重視。
[溪口鄉長
劉純婷]
溪口早期叫「雙溪口」,會叫雙溪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雙溪交會而成,剛好在交口,最主要是北港溪跟三疊溪,過去在這邊交會而成,也因為雙溪交會而成,所以過去我們溪口鄉的土質、地理位置算是非常的好。
[餅舖老闆
陳甘諭]
聽我老一輩的說,以前換小舢舨可以上岸來這邊,所以這邊都是住一些客家人,從這邊是大陸那邊過來這邊經商,七月半最熱鬧,因為七月半是我們溪口鄉的大拜拜,每個人都要拜。以前就是大節日,你就是要殺雞、殺魚,以前的人比較窮,沒錢可買,就用這個做鳥仔餅、色餅。
「色餅」,指的是形形色色的糕餅。陳家是來自廣東潮州的客家人,陳甘諭是鳥仔餅第三代傳人,祖父當時為了養家活口,便向村裡一位唐山老師父學習糕餅技術,後來不斷嘗試後,就將客家傳統的番薯餅,捏製成各種形狀,於是稱為「色餅」,而「鳥」,只是其中一種。
[陳甘諭伯父
陳秋煌]
做土虱、魚,菱角、如意、鳥、這桃子,還有桃子。做多種一點,要普渡比較好看,不要說只有一項,多樣這樣,七月半要普渡,(這樣比較豐盛),對啦,代表像是牲禮一樣。
揉成紡錘狀,再從中間捏一下,就變成菱角;頭粗尾細的麵團,用拇指、食指一捏、一轉,再點上兩個眼睛,就是土虱。77歲的陳秋煌,已經做了六十幾年的鳥仔餅,雖然他已經退休多年,仍然寶刀未老,這些早已不會出現在供桌上的「色餅」,大概也只剩下他,記得怎麼做了。
[陳甘諭伯父
陳秋煌]
(你是跟誰學的),(還是你自己發明的),跟長輩學的,長輩就是「阿su/」,「阿su/」就是爸爸。
後來因為鳥形最受歡迎,因此才稱為鳥仔餅。
[餅舖員工
劉阿嬤]
麵粉做的,加糖,加油這樣。 (為什麼要這樣一直捲一直捲),一直捲,捲過烤好才會酥,不然就不會酥,(才會一層一層),對。
[餅舖老闆
陳甘諭]
這溫度差不多兩百、兩百度,烤差不多半個小時,可是你如果等它打開的話,你先看它有沒有著色,如果有著色的話,還要交換,因為烤爐的關係,還要交換一下,交換看那爐火能不能夠平均。
每逢中元,餅舖總得準備四、五千斤的材料,烘焙上萬個鳥仔餅,才能應付比平常多十倍的銷量。因為無法用機器大量生產,所以每隻大小都不同,買的時候,得秤斤論兩計價。
[餅舖老闆
陳甘諭]
我們都是純手工,那大小隻每一隻都不一樣,有時候大、有時候小,它形狀、重量沒辦法固定就對了,如果你買回去看的話,十幾隻,十幾隻都不一樣。
陳甘諭說,以前溪口有三家餅舖做鳥仔餅,另外兩家老店已經歇業,而其他鄉鎮,也少有人做了。
[餅舖老闆
陳甘諭]
溪口這邊客家人比較多的話,溪口的量做比較多,那隔壁鄉鎮的話,他們現在可能有些老一輩比較不會做,越來越少人在做,現在很少了,以前我記得小時候我聽過隔壁鄉的話,新港、大林、民雄、大埤都有在做。
鳥仔餅這種因應祭祀文化而產生的糕點,以前只有在農曆七月吃得到,而如今,它已經成為溪口地方名產,一整年都買得到。一個看似簡單的鳥仔餅,卻蘊涵豐富的文化故事,在物資缺乏的那個年代,鳥仔餅代表著人們對鬼神的敬重和虔誠,更是令老一輩人懷念的美味。傳統古早味,在溪口飄香百年,鳥仔餅不僅是糕點,更是溪口人情感的寄託。
採訪/撰稿 林秋伶
攝影/剪輯 陳靖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