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業打滾多年的大老闆,支持年輕藝術家、還開設文創公司、打造獨立書店、工藝平台。他想一步一步為家鄉,累積更多文化資產。
科技業打滾多年的大老闆,因為對社會的關懷,成立基金會陪伴、支持年輕藝術家,還開設文創公司,打造獨立書店、工藝平台。他想一步一步為家鄉新竹,累積文化資產。
新竹市中央路、大同路是舊城區重要的食材供應地,串接大小菜市場,販售蔬果、小吃、南北雜貨等等,說是孕育舊城飲食文化的關鍵所在,一點也不為過。
走入新竹舊城區,步調不自覺的慢了下來,小小一平方公里的範圍,是全台灣古蹟與歷史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。去年七月,這棟歷經一甲子歲月、曾是專門為明星做頭髮的「金菊髮廊」,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平台,強調工藝與生活的結合,用手作連結在地文化,幕後推手是他,新竹客家子弟陳添順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因為像這邊很像就很多我們在地製作玻璃工藝家的作品?我們這邊就是我們新竹最有名的工藝師玻璃藝品,我們把在地的工藝師邀請來(展覽),像這個就是我們新竹寶山的一個工藝師,他把我們這邊新竹寶山的山和雲融合在他們玻璃作品裡面,像這個也是,把花融合進他的玻璃作品裡。
[工藝平台店長
林文萱(客籍)]
我們就開始去四處拜訪,然後探詢說,每一個地方它可能有特色、在地性的工藝,然後和一些創作者他的想法。我們希望說工藝平台,可以作為一個舞台,讓大家更被看到這樣子。
二樓展售工藝家作品,四樓供應餐飲,特別的是,所使用的器皿,全是工藝家作品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他用的那些器皿全部都是工藝家自己做的,讓消費者拿他的工藝作品試喝看看,這個工藝品和大量生產的工業產品,有什麼不一樣,去感受喝起來很順手啦,或者是說那個感覺有什麼不一樣。
三樓是展覽空間,每季換一次特展,這次以原住民手工藝品為主題。
[工藝平台店長
林文萱(客籍)]
這一檔很好玩的是,裡面有排灣族、魯凱族,然後還有泰雅族和阿美族的朋友,他們的手工藝品,那都是陳董他騎著他的機車,去環島,去一一拜訪的,所以是非常有誠意。
我們這個動作盡量用一支塑膠的調刀去進行。
這裡也常舉辦活動,與民眾交流互動,期望透過手作課程讓鄉親更加貼近工藝生活。
[工藝平台店長
林文萱(客籍)]
所以如果在惜物之下又想要推廣工藝,那應該要怎麼做呢,我就在想說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點害怕打破碗,那如果說我們可以去修補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器皿,是不是也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修補了一些關係。
[民眾
陳小姐]
他說東西像碗盤這些可以修理,我們就想說很多東西壞掉就丟掉就好了,他說有很簡單的方法可以修理,我就想說不然來看看。
整棟樓都在推廣工藝,但累積藝文資產的工作,吃力不討好,又賺不了錢,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大老闆陳添順怎麼這麼想不開呢?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新竹給人的印象就是科技城,這邊有很多有錢人、科技新貴,不過要一個幸福的生活,不是說有錢就好,你也要有文化藝術的涵養,也要懂得欣賞生活的美,這樣才會平衡,所以我才會想到我回到新竹我的家鄉來,怎樣來提升我的家鄉的文化的涵養,讓更多人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美感。所以我就從書店開始做,也有基金會來支持藝術家,才有工藝平台,慢慢地漸漸地就做到文化藝術這樣的事情。
陳添順不只開文創公司,還設立基金會來陪伴、支持年輕藝術家,發掘優秀人才,提供他們發揮舞台,在新竹累積文化資產,勇敢追逐與實現夢想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這次的展覽就是我們和清大的藝術設計系合作,因為新竹這邊很多的學生他學的也是藝術方面,或是做工藝創作,所以我就想到可以和這些學校合作,鼓勵他把他的作品放到這邊來,可以讓人家看,也可以讓人家購買,因為透過購買來做文化消費,就是對這些學生或是藝術創作家的一個支持。
台灣速成文化至上,陳添順卻願意緩下腳步,一步一步踏實、扎根,放長遠視野,為家鄉打下藝文根基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假設我們陪伴了現在十歲的小孩子成長,等陪伴他十年之後,他已經二十歲,他已經變成青年了,在那個時候他可能就可以把他在成長的過程的這些經驗,他累積的這些美學涵養,真正活在他的生活裡面,所以我們在看事情,的確不是只看半年或一年,我們是看一個世代,用十年來算一個世代,所以我們有這樣的視野之後,我們就不會汲汲營營,想要做一些快速獲利的事情了。
或許正因如此,他偏好將老建築華麗變身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一個城市裡面如果全部都是新的建築,你就沒有辦法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深度跟它的歷史文化的意義,所以一個老的建築再加上一些新的營運的內容之後,這個建築就活起來了,也跟現代人的生活也產生了連結,這樣子又能兼顧到說,替這個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之外,也把它過去的文化跟歷史重新連接起來。
工藝平台就保留了老屋傳統的洗石子地板、檜木窗與鐵花欄杆,老建築特有的歷史美感,讓人目光閃亮。
[工藝平台店長
林文萱(客籍)]
這棟建築的話它其實已經有六十幾年的歷史,那後來我們才決定說盡可能把它修舊如舊,所以你就看到地板的磨石子,還有窗戶,其實都是仿製三樓原本的樣貌去做設計的。然後,我們還在二樓和三樓之間留下了一面牆壁,就是每一任屋主他可能有粉刷牆壁呀,然後又經過一些老屋的漏水,我們覺得它很像一個水彩畫,所以就把它設別留下來。
[民眾
倪先生]
感覺某方面好像回家一樣,因為我們的(房屋)材質格局都類似,這一帶都是民國45年的房子。這樣感覺有一種文化的氣味出來,感覺好像喚醒了沉睡的大同路一樣,所以覺得很感謝陳先生,很有心這樣做,讓我們分享。
2017年於新竹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成立的獨立書店,一樣也是老建築改造,大片落地玻璃引入自然光,大面積舒適坐臥的空間,給人自然溫暖的感受,書架上滿是關注在地文化、滋養心靈的書籍,引領讀者進入閱讀的多元世界。這間被譽為竹北最美的書店,一樣出自陳添順之手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那我們的概念是說,我們在推廣的是五感的閱讀,五感的閱讀,包含不只是只有眼睛在看文字而已,也包含了像我們工藝平台就是用觸覺去閱讀工藝品,那我們開的不管用蔬食的餐飲,或者我們的咖啡廳,它是用嗅覺跟味覺去體驗食物,那我們的空間裡面除了書以外,我們都有音樂,也讓你用聽的方式去閱讀。
走上二樓的蔬食咖啡廳,則能感受到新竹豐饒的物產,從產地到餐桌,讓都市文明跟農業文明重新接軌,讓都市人重新認識土地。
[獨立書店店長
李芮君]
新瓦屋環境裡面又是一個就是跟台灣農業土地的整體發展,非常有連結性的一個地方,所以剛好我們的蔬食料理,就可以很跟整個大環境是有互相連結的,我們在我們書店的二樓蔬食餐廳,我們就可以真的體驗到從產地到餐桌,我們吃到食物最原味的感覺,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教育,讓我們的消費者去感受到,原來我的生活可以長這樣,我吃到的東西,我看到的景色,這東西我覺得它回到我們書籍裡面的時候其實就會更有感覺,那我覺得這樣的複合(經營)才會是真的有意思的。
隨著網路閱讀、購書習慣改變,傳統實體書店經營越發不易,但陳添順仍堅持要打造一個「讓在地人驕傲、讓旅行者憧憬」的空間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現在因為國際化的關係,人家講說世界都是平的,但是當你越去了解你在地的故事、在地的差異性之後,你會發現每一個地方,每一個轉角都有美的事情發生,所以我們就想要帶領不管是在地居民或者旅行者,從每一個面向裡面,就可以看到,不管在地的、鄉鎮、街道,它都有不同的面貌,讓在地人感到驕傲,還有旅行者憧憬,這樣的一個願景。
我的家一年到頭都暖暖的跟別人不一樣,為什麼他的家都是暖暖的,為什麼要這麼高的煙囪,要燒玻璃,對,要燒玻璃。
找來故事繪本作者,說著在地吹製玻璃的故事,讓孩子自然而然輕鬆認識新竹地方工藝。從活動到選書,處處用心。
[獨立書店店長
李芮君]
我們有一些比較特別的跟這個地方有關的選書,在地的客家的族群的歷史啊,或者是說這些聚落如何產生,這些都很受歡迎的,我們這邊一進來就有一個新竹學的專區,我覺得這東西都是讓整個新竹人,他慢慢去找到自己來自於哪裡,重新找到對這地方的認同,那地方人有認同了,你就會覺得有驕傲感,然後外地人聽到你對這個地方這麼喜歡,他們一定也會想要來看看。
從書店為起點,接著開設工藝平台、旅宿、食物料理美術館,方方面面,層層串接起大新竹地區的藝文區域。
[文創公司董事長
陳添順]
新竹市的舊城區曾經非常的繁榮,也曾經有很多的人潮,那但是在舊城區在過去這麼十幾二十年來,慢慢它的光芒好像被科學園區、竹北那邊所取代了,但是在這邊還是有它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地方,我們就一個點一個點去把它建起來,所以我們就從有工藝、有餐飲、有旅宿、有電影院、有書店。
在九降風吹拂的土地上,對故鄉滿懷理想的陳添順,企圖一點一點打造大新竹的文化空間場域,要讓人「藝」猶未竟。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羅應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