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暑假期間,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。今年夏天的花蓮縣吉安鄉,也有一個特別的夏令營。一位在當地從事客語教學的老師,為了延續學校的課程,同時不讓小朋友無聊,她跳脫制式的教學,把說、學、逗、唱,融入課程裡,讓孩子可以在不同活動中學習。讓花蓮除了有好山好水好景色足以欣賞,客家文化協會的成員努力,還讓大家能看到客家文化的延續精神。
教小朋友講客家話,其實不用一定讓他們在教室裡,坐著課桌椅來教他們。像現在看到的是花蓮縣吉安鄉,吉安社區的另類夏令營,利用各種的活動 表演方式,讓他們學客家話。
唱唱跳跳之外,還有有趣的口說藝術。
這個另類夏令營的學員,是由吉安社區的小朋友所組成。大家學習的內容,主要是傳承客家文化,不過呈現出來的方式,卻是既豐富又生活化。
聽清楚了嗎?他們的表演還富有教育性。
吉安社區的小小客家夏令營,今年已經邁入第二年,由於課程豐富,學員也從去年的20人,增加到現在的40多人。
[另類夏令營
學員 李昱賢]
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想跳舞就跳舞,也沒有什麼約束之類的。
[另類夏令營
學員 游雅玟]
因為暑假會很無聊,所以就來參加,就打發時間,剩下最後一個暑假了(國小),所以就想要參加,而且這個可以讓我很多的經驗,舞台經驗。
[學生家長
范春蓮]
我本身就是客家人,小孩子小時候我自己照顧,就有跟她說客家話,不過上小學之後,就變成跟她說國語,有五六年的時間沒什麼說客語,都講國語,就想說難得有這樣客語的夏令營,讓她參加,對她學習客家話會有幫助。
能夠獲得學生與家長的肯定,主要就是夏令營的課程安排。而負責課程的人就是她,人稱梅子老師的游淑梅。
[客語老師
游淑梅]
(學校)上學期一直教他,不過過一個暑假,開學之後想把他拉回來,他可能全部很抱歉還妳了,我就覺得開學之後還要再教他,全部都要重頭再來 很辛苦。現在因為很多家庭都是單親的,還有奶奶照顧的,小朋友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電腦,不然就到處跑,奶奶傍晚的時候還找不到人,就這樣我就想說,看看你們有沒有興趣,來學客家的舞蹈,客家的歌謠。
37歲的梅子老師,擔任客語老師已經6年,現在在吉安鄉5所小學,從事客語鄉土教學。暑假期間她延續學校的教學,同時身兼褓母。為了不讓學生覺得上課總是一成不變,所以絞盡腦汁讓夏令營的內容,可以和學校的方式有所區隔。
[客語老師
游淑梅]
我就自己寫教材 自己編,也去上救國團的團康,把這些團康的東西帶進客家裡面。所以我的客家條件就是,玩客家 唱客家 跳客家。
果然辛苦是有收穫的,游淑梅把玩 唱 說客家的想法,帶進夏令營中,學員很快就可以接受。
[另類夏令營
學員 曾愉珺]
因為我覺得這小小客家很有趣,跟學校的(鄉土教學)不一樣,這個有唱歌 跳舞 相聲,學校的都沒有。
[另類夏令營
學員 游雅玟]
在這邊感覺比較快樂,就是不喜歡在(教室),只有聽老師這樣子上課而已,(這邊)可以活動活動一下。
[另類夏令營
學員 陳恩茹]
在學校是用坐著,就是算靜態的,在這裡是動態的,我會覺得這樣比較好玩。
小朋友的反應通常是最直接的,喜歡就是喜歡。至於這些吸引他們的靈感從何而來?
[客語老師
游淑梅]
我常常跟老人家閒聊,還有就是我們的客家歌曲,裡面也有很有趣的歌詞,我全部都撿起來。以前還沒走進客家(教學),舞蹈我不會,唱歌我不會,寫稿我不會,我什麼都不會,只會照顧小孩。
上課地點是當地的信仰中心,也完全義務教學,游淑梅只希望學員,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心得。
[另類夏令營
學員 吳泊霖]
有學之後(有些)不用看注音。不用看那個客家注音都會念。
[學生家長
張淑琴]
我們講的話他比較聽得懂,不像之前鴨子聽雷這樣。
有人客語進步,有人則是自信心增加。
[另類夏令營
學員 游雅玟]
以前都不敢上台啊,可是經過了這一次,這個夏令營以後,我在台上的時候,還是會一點緊張而已,可是以前這樣一直抖,一直抖 一直抖這樣子。
看到這裡,小小客家夏令營,似乎舉辦地很順利才對,不過畢竟主要都是游淑梅自己來,辛苦自然不在話下。
[客語老師
游淑梅]
有一年級的,有二年級的,最高有六年級的,你相同的東西要教他,一年級的可能學得比較慢。不過大的又說好簡單 好簡單,兩極化的情形都有。(還有)剛開課的時候,小朋友很頑皮,有些小朋友根本講不聽,一個人要照顧那麼多小朋友。
還有當初家長的態度,也令游淑梅有些失望。
[客語老師
游淑梅]
以前剛開始,真的沒有家長要幫忙,他就會說這是老師的事情,妳是老師妳教的,要搬的道具全都我一個人做。這次活動過後,有幾位家長看到自己的小孩,上舞台去表演很有面子,就開始說梅子老師,有沒有要幫忙,這次才出來兩個家長,願意來幫忙。
[游淑梅友人
邢秀蓮]
一個活動要帶起來,經費又不足,她都要想辦法去湊足這些經費,又湊不到,也就是說我能夠幫忙她的,我就盡量幫忙她,常常也是聽她在講,她為了這些事情吃不好 睡不好,所以認識她到現在,沒看過她胖過,就只有越來越瘦而已,可見他的壓力非常的大。
除了學生家長和朋友的支持,游淑梅的用心,也獲得當地,推廣客家文化前輩的認同。
[花蓮客家文化協會
總幹事 徐保雄]
現在的小孩子比較好動,喜歡生動 多元性,所以對他們的課程設計,一定要有動感,對他們比較有吸引力,吸收也比較好。
來到游淑梅的家裡,書房是她的創作園地,口說藝術的稿子常常在電腦裡,改了又改。書櫃上擺放的,都是客家文化相關書籍。熱愛客家傳承,在家裡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。不過別看她現在好像樂在其中,當初可是面臨掙扎。
[客語老師
游淑梅]
我第二年就要躲起來了。這條路到底要不要走下去,不過我覺得走下去了,像人家說的頭已經洗下去了,沒有理也不可以。我如果遇到困難的時候,我就會跟我自己說,我是媽媽的女兒,媽媽那麼辛苦都可以撐過來,我相信我也有辦法,這樣子走過來。
什麼苦都撐過來,游淑梅重心放在客語教學之外,也熱衷推廣當地的客家文化。
這天兩位客家前輩來家中交換意見,內容是,最近花蓮客家文化協會的課程。
這是花蓮客家文化協會,國樂班的團練情形,大家認真彈奏著手中的樂器,即使年紀稍長,水準卻不低。
[國樂班
學員 劉夏英]
不然每天在家裡當看家狗,後來我就跟我先生講,我第二期來參加,我說我也要跟你一起參加,學唱歌。學一樣而已,再來多學一樣也好,我就自己去買一支,比較便宜的樂胡琴。大家可以聯絡感情,互相切磋很有趣。
[國樂班
學員 黃健吉]
(本來)音樂方面都是外行,後來聽說這邊有辦歌謠啦,客家話啦還有二胡啦,我就很高興來這邊學,結果慢慢地有一些心得,感覺很高興。
協會現在的課程豐富星期一到五都有不同的內容。事實上擁有七萬八千人口的吉安鄉,客家人佔了四分之一,不過之前推廣客家文化很少人做,直到前幾年才有人挺身而出
[花蓮客家文化協會
理事長 范振城]
我們花蓮除了一個,花蓮客屬會以外,就沒有一個單位,全部來做客家文化的工作,所以我在客屬會跳出來,(民國)八十八年,我就跳出來成立。
雖然吉安社區並不是吉安鄉境內,客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,不過有這些伯伯 伯母,延續悠揚的客家音樂,還有小朋友燃燒客家火苗,客家文化傳承在這裡,似乎找到希望。
採訪/撰稿 羅弘昇
攝影/剪輯 范群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