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留尼旺島位在非洲東南邊印度洋,是法國的海外省分,面積2512平方公里,比台北縣市加起來約略大一點,人口約有70萬,主要為非洲、法國血統的居民,留尼旺約有兩萬多華人,以廣東梅縣和順德人為主,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。這星期我們先來認識他們的移民故事,留尼旺的客家人,大部分在1901年至1939年二戰前,移民到留尼旺,經過一百年,這批客家人早已繁衍出四、五代,每年關聖帝君聖誕時,大家還會聚集在關帝廟舉辦數千人的筵席,以聯絡感情,然而,年輕一輩早已不知關聖帝君信仰的意義,客語與華語對他們來說,已經是相當陌生的語言了。在十八世紀,留尼旺是印度洋海盜經常停泊的小島,在當地的傳說裡,這裡是海盜藏匿寶藏的地方,即便到目前為止,還未曾有人在此挖到金銀財寶,但這個謎樣之島卻因此躍入歐洲人的眼底。
留尼旺是一個法國海外的省分,它位在非洲東南邊的印度洋上,它全島的面積大約有兩千多平方公里,比台北縣市加起來大一點,因為整年的氣候宜人,吸引很多歐洲觀光客,所以被人稱為小歐洲,而來到這邊的遊客,一定會坐直升機,看留尼旺的景色。
直升機緩緩升起,放眼望去盡是碧海藍天、翠綠的山谷及錯落有緻的歐式建築,留尼旺的美景,一覽無遺,駕駛直升機的曾憲章,是留尼旺客籍華人第三代,目前正經營島內三大直升機公司之一。
[Corail直升機公司
曾憲章]
因為小時候喜歡玩遙控飛機,小時候也不是想開直升機,是想當銀行家,直升機是因為後來工作存了錢,才想到要去買飛機。
留尼旺人大部分都是像曾憲章這樣的移民後裔,三百多年前留尼旺島迎來第一批移民,隨後法國東印度公司又陸續引入白人及非洲黑奴,建立起留尼旺的甘蔗、咖啡等農產業。
1844年,留尼旺島廢除奴隸制度,解放黑奴,但當地甘蔗種植,需要大量勞力,因此留尼旺政府開始引進更廉價的印度及中國勞工。
[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
永遠名譽會長 吳瑞仁]
那時候東印度公司,占到我們中國的香港,就認為我們華人比較便宜,就到中國招到這些年輕人,就到這邊,到這邊來開發,種甘蔗。
[留尼旺中華總商會
理事 李碧廉]
沒有正式統計,大約兩萬多華人,以前沒有正式統計,我們華人,客家人勤勞,刻苦耐勞,多數出洋謀生,家裡面的生活比較辛苦。
移民到留尼旺的華人,大約可以分為三個時期,第一階段,1848年左右,多以福建人為主的契約華工,但約滿便離開留尼旺了。第二階段,1901年至1939年第二次大戰前,以廣東順德和梅縣人為主,因家鄉窮困而下南洋,最後定居在留尼旺,做小買賣維生。第三階段,1949年左右,則為躲避中國國共內戰,依親到留尼旺。
[留尼旺曾盤印刷公司
董事長 曾昭倫]
就因為那個時代,梅縣山多田少,家裡面也窮苦,所以有水客出海外,就跟水客,我爸最早,有三兄弟,我爸就最先出來,先到模里西斯,模里西斯做了一陣子,才到留尼旺。
[留尼旺友誼冷藏雪糕公司
董事長 李秀奎]
第一代就是我爸,我爸先來留尼旺,我就在梅縣長大,在梅縣受教育,1951年我才來留尼旺,(中國)解放以後。
[留尼旺吳雙記商行
董事長 吳瑞仁]
這17天裡在印度洋,只看得到天和水,什麼都看不到,就兩、三天可以看到一條船,相互穿過
雖然自1848年就有華人在留尼旺落腳,但直到1970年代,法國政府才陸續允許華人入法國籍,在這一百多年間,已繁衍數代的華人,在生活形式與文化差異上,承受了不少歧視。
[留尼旺友誼冷藏雪糕公司
董事長 李秀奎]
看不起,看不起我們華人,以前就會笑華人,竹管大砲,大砲用竹子做的,就是沒用的,以前笑我們華人。
最初華人移入時,留尼旺政府會發給居留證明,不過每半年就要繳交一筆可觀的「人頭稅」,在頂磅市開設老雜貨店的侯福創,就保留著他父親1946年繳交人頭稅的證明。
[雜貨店老闆
侯福創]
寫著姓名、職業,這個就是姓,這個就是職業,商家,這就是住家,頂磅,這就是稅金360元(海外法郎),六個月,1946年7月到12月31日1946年,Saint-Pierre市簽證。
[留尼旺中華總商會
理事 李碧廉]
是欺負人的,欺負外國人,怎麼說,要抽人頭稅,歧視人的,每六個月繳一次,升為法國海外省後才取消。
當時也由於語言不通造成誤解,讓留尼旺華人的法文名字特別長,像是從事啤酒生產的陳志雄,法文名不姓陳、卻是姓陳安祥(Chan-Ou-Teung),父親的全名。
[陳安祥父子公司
老闆 陳志雄]
COT是我爸的名字,華人有很多名字,我爸的名字就是,我洋名搭上去,我弟弟也是COT。
[留尼旺中華總商會
理事 李碧廉]
以前(父親)叫李載庚,不好叫,叫阿庚比較簡單,後來我們阿庚就變成姓,碧廉就是名字,變成阿庚碧廉。以前華人來留尼旺,問說你爸是誰,公太,(姓)就變成公太了。
而華人要入法國籍更須接受調查,確認會聽說法文、過法國生活等才能獲准入籍,甚至還要身家清白,無政黨傾向。
[留尼旺工商總會
常務 蕭惠曾]
政府就會派人來調查,你家庭的生活怎樣,有沒有和法國人的生活一樣,它就讓你可以入籍。
[雜貨店老闆
侯福創]
第一個要出生證,第二就是住居證,以前不能犯過法,要身分好,不能有政治那些,黨派這些,不行會驅逐出境。
經過重重關卡,來到留尼旺,然而早期老一代的華人,原本沒有要在留尼旺島長住,更何況是入法國籍、受法國教育,許多人更是全家返回中國,或把子女送回去受教育。
[留尼旺客籍華人
張銓粦]
以前老一輩的做生意賺到錢,就想回家鄉,所以上一輩的都很少在(留尼旺)這邊買土地,很少。
[留尼旺客籍華人
梁韶興]
因為老思想,之前說的叫做落葉歸根,我們中國人應該要有中國的教育,所以我的媽媽帶三兄弟回去,我就最小。
不能忘本的觀念根深蒂固,這群華人甚至也在留尼旺島上辦華校、興華教,過去留尼旺島就曾有近十間中文學校。
這邊是Saint-Paul的中法學校,差不多有70年的歷史,以前在留尼旺大約有九間這樣的中文學校,不過在1950、60年代,因為學生不夠,陸續關門,現在在留尼旺僅剩下幾間中文補習班,在留尼旺要學習中文或客語,可以說早已大門深鎖。
[留尼旺中華總商會
理事 李碧廉]
以前很多中文學校,成立以後,沒有人讀書,就倒閉了,變成補習班。開一班五十個人,華人小貓兩三隻,大部分是洋人,划不來。
[留尼旺客籍華人
張銓粦]
沒有學(中文)了,因為沒有中文學校,最近才開有正音,中文正音班,現在下一代有也只有學中文,不過客語就很少講了,除了在家裡上一輩就還有人講,下一代就沒人講了。
直到中國政權改變,屬於反共陣營的法國,限制華人返中,而做生意又需取得法國籍,因此斷了許多人的歸鄉夢,也就逐漸放棄原國籍、教育及生活模式。
[留尼旺客籍華人
藥劑師 陳志文]
那時候的思想就是賺到了錢,要回到中國去,後來中國很難回去了,這邊的中文學校也沒有了,年輕一輩的就必須到法文學校,就這樣放棄了中文。那時候坐船回中國要一個多月,也想說讀中文沒有用,就這樣放棄了中文。
[前法國國會議員
曾憲建]
三年前來說,所有看到你們講普通話,尤其華人都不大敢在他們面前講普通話,但是三年後的今天,他們法國人和那些土人,也想學普通話,尤其現在有一些學校,可以學習中文。
即便目前仍有少數學習中文的管道,但大部分的聚會場所、活動,都是多種族的環境,即便華人彼此也多用法語溝通,更遑論婚姻的同化,使得許多華人的傳統語言文化習慣,在新一代的留尼旺華人身上幾乎完全消失。
留尼旺大約有70萬的人口,其中華人只有2萬多,雖然全島94%以上是信天主教,不過在每年八月左右,華人比較多的Saint-Pierre市,就會很盛大的慶祝關聖帝君聖誕,華人也會特別邀請他的朋友,一起來這邊,吃飯聯絡感情,雖然你在這邊可以看到各色人種,無論是白人、黑人都有,但對他們來說,未必知道什麼是關聖帝君。
[留尼旺客籍華人
林愛莉]
因為在留尼旺這變成一個習慣了,還小兩個月就進到天主教,我們就跟著父母來關帝廟,就跟習慣了。
[留尼旺客籍華人
林愛蓮]
自小就和父母來習慣了,就不曾深入去理解關帝是怎樣的人,或是什麼故事,就習慣了,就很像是不能少的一樣。
留尼旺客家人早已沒有門前寫堂號,屋內供奉祖先牌位等習俗,關聖帝君信仰可以說是僅存的傳統文化活動之ㄧ,雖然年輕人也多已不了解,但卻成為留尼旺電視台的焦點,甚至以特別節目的方式,介紹這個重要的祭典。
[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
永遠名譽會長 吳瑞仁]
因為祂忠仁義勇,所以中國人十分尊敬祂,所以至今任何海外有華人的地方,就有關帝廟,商家都會安一個關帝,認為可以當神,可以保護他們賺大錢。
大部分以生意維生的留尼旺客家人,有多重視這個祭典,看祭品便知ㄧ二。
[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
曾昭洵]
我們會準備海鮮、乾果、糖果、還有三牲,還有前面有一個小糖果,還有左手邊的是長壽麵,對表示生日,那後面也有素包,吃完麵,有素包。
家家戶戶更會在祭典前,遠至鄰國模里西斯採買大紅蠟燭,並請專人撰寫信徒字樣,以表敬意。
在祭典中,也會頒發獎學金給青年學子,甚至安排精彩的舞蹈表演,來吸引年輕人參與,但這個傳統祭典未來能否延續,卻令人擔憂。
[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
副財政 林橋如]
現在會寫中文的越來越少了,也沒有多少了,以後要找人寫就沒這麼簡單囉,也不簡單了,我們也就學了一點。
[留尼旺中華關帝文協會
曾昭洵]
後輩就比較難知道了,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西化了,因為他們讀西文,沒有我們中文的教育,那裡會知道,有奶奶,有人帶的,可能還知道一點。
文化的傳承除了日常生活的環境外,另一個途徑,便是依靠教育,但如今留尼旺客家人和法國人一樣拿法國護照,即便地位相等,但對於母親說的語言、族群的文化習慣等,卻已相當陌生,像是在Saint-Pierre市,1966年成立的中華飛豹文體協會,活動中心牆上高掛的團結就是力量,看來卻顯得孤單,中文教室裡,也只掛著幾幅歪曲的臨摹書法。
[留尼旺中華飛豹文體協會
會長 吳燕梅]
一開始在25年前,中國的手球隊來這邊拜訪,我們很難溝通,就有這邊出生但是在北京長大的老師,就開設了晚上的補習班,給我們這些老人家上課,每個星期上一個小時,就這樣開始了補習班。
[留尼旺友誼冷藏雪糕公司
董事長 李秀奎]
現在40歲以下的人,全部都是法國化了,被同化了,不曉得講華語了,有去讀中文的,讀了幾天,讀得一知半解。他們就在這邊長大的,那有華人和你講普通話,會一點客家話,就家裡敎了幾句。
有人說,客家人是東方的猶太民族,隨著大環境的變遷,隨著洋流到世界各地,尋找一片安居樂業的淨土,一世紀過去,留尼旺的客家人,早已扎根於此,也過著頗為富裕的生活,但族群文化的外衣卻一層層的剝落,僅能在些許的圖騰烙印中,尋覓殘存的客家氣息。
採訪/撰稿 陳君明
攝影/剪輯 蔡裕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