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新竹縣新埔鎮保留多座宗祠、家廟,密集程度為台灣之冠,新竹縣文化局打算串聯六姓宗祠,打造「宗祠博物館」,但目前半數以上宗祠皆年久失修、損毀嚴重,硬體的整修是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,但除硬體修復之外,文化局也希望把人找回來,恢復祭祀,培養經營管理及維護的團隊,並挖掘出各家族的歷史故事,恢復客家人對宗族的重視以及宗祠的文化價值。新竹縣新埔鎮是個典型的客家小鎮,有著濃濃的客家常民生活氣息,十九世紀初期,新埔就是經濟作物的集散地,商業極盛,大戶人家造起一座座深宅大院,客家人特有的宗族凝聚力,使這裡的宗祠密集程度居台灣之冠。
[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我們新埔不像竹北 關西有鐵路 高速公路,所以它的開發很慢,沒什麼開發,還是它永遠保持,五、六十年前七、八十年前的生活型態,所以宗祠才可以這樣保留下來,現在的經濟不繁榮,但是因禍得福,這些宗祠反而被保留下來。
[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
劉敏耀]
在新埔這個地區,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到,客家人怎麼樣來過宗族的生活,所以每一個家族,還有每一個家族的祭祀,都在這些(宗祠)空間裡面循序漸進,每年都有定時的時間來發生。
新埔鎮得天獨厚保留多座傳統建築,雅緻脫俗的百年老宅和宗祠,形成新埔最鮮明的印象標記,為新埔這個客家聚落增添不少文化觀光潛力,新竹縣文化局打算串聯當地六姓家廟 宗祠,打造成「宗祠博物館」,初步規劃的衛星館舍包括,林氏、范氏、陳氏、張氏、劉氏、朱式,等六座已經被指定為古蹟或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宗祠。
[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
劉敏耀]
打破以往的這種,獨棟的博物館的一個概念,把博物館的展品分散開來,重視的是常民的生活,以及它分散在各地,所以整個新埔鎮,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博物館的型態來看它。宗祠博物館的概念,其實是把這些宗祠,當作我們宗祠文化的一個展示的空間。
不過,在新埔為數眾多、建築形式種類繁多的宗祠裡,卻有半數毀損嚴重 搖搖欲墜。古老建物,抵擋不住歲月摧殘的例子不勝枚舉,以被納入宗祠博物館規劃的范氏家廟來說,木製的樑柱被蛀蝕,正廳牆壁剝落一大片,處處可見清晰的漏水痕跡,這還是每天有後代子孫來上香的宗祠呢,距離范氏家廟不遠的林氏家廟,情況更為慘重,平日幾乎沒人管理,建築物上搭起了,能暫時遮風避雨的鐵皮棚架等待修復,屋簷上的瓦片整片剝落,樑柱腐蝕,建物破損不堪 嚴重坍塌,然而荒煙漫草的荒蕪,卻難以遮掩它當年的輝煌榮景。
[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這個林氏家廟在我們新埔鎮來說,是建築規模最漂亮的,不管是雕刻的部分,對聯 彩繪 泥塑 剪粘全部做得很漂亮,它的格局,在我們新埔的宗祠來說是非常高級的,一般來說,橫屋就做得很簡單,但是林氏家廟連橫屋都做得很精緻,所以也很難得。
大戶人家當時興建供奉祖先牌位的宗祠,如此講究建築工法,興建的如此宏偉壯觀,現今怎會落得破敗頹圮的下場?
[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
劉敏耀]
這些年來我們看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,客家人不再重視宗祠,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文化的一個失落,在新埔鎮上的這六個宗祠裡面,大概有一半的宗祠幾乎是沒有什麼人要管的,沒有什麼人要管,所以才會有一些漏水的問題、房子毀壞的問題慢慢的出現,我覺得這是一個警訊。
[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子孫很多,通常它的家祠 家廟 公廳,往往毀損的很嚴重,因為大家說的,子孫越多 意見越多,要來維護整修越難,
[新埔鎮長
賴江海]
因為這歷史全部很久,繁衍的子孫非常多,非常多以後呢,他全部分散各地,分散各地後,他們的產權全部就很細密了,沒辦法分割,整修一個宗祠,差不多要三、四千萬,三、四千萬的經費,經費非常龐大,他們拿不出來。
隨著時代演變,宗族關係逐漸轉變,加上祭祀公業財產縮水,無力維繫修建,都是造成宗祠衰敗的原因,因此,打造宗祠博物館的首要步驟,就是修復這些年久失修的宗祠。
拿著雞毛撢子清掃桌子 祖先牌位的,是三級古蹟劉家祠的管理人劉家漢,負責劉家祠每天的打掃工作,早晚也會來上香,劉家祠四年前由政府出資修繕整建完工,現在每到假日就會開放給遊客參觀,
[劉家祠管理人
劉家漢]
我們這裡就星期六下午,還有星期天,才有打開 才有讓人家進來看,你如果是團體來,你打電話給我,我馬上會回來開門讓人進來參觀,團體的啦,要五、六人以上我才有回來啦,
劉家祠內有九十三座神主牌,有功名者多達三十七位,功名之多新埔地區無人能及,也因為劉家祖先功名多,祠堂內的匾額也特別多,此外,劉家祠為彰顯主人的身分地位,不僅正廳做燕尾式屋脊,連左右護龍也做燕尾,建築特色就以燕尾特多著稱,營造出的宏偉壯觀氣勢,吸引不少遊客參觀。
[劉家祠管理人
劉家漢]
很多人來,很多人來看,很多人來參觀,很熱心。
位在新埔鎮市區中正路上的陳氏宗祠,富麗堂皇 格局宏偉,不想難像當時陳家望族的氣派作風,牆面有精緻的磚雕,是新竹縣少見的裝飾,
[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陳家祠是新埔以前很有錢的大地主,陳朝綱他蓋的,因為他以前很有錢,所以他蓋的家祠建築非常的精緻,不管是木雕的部分、石雕、還是磚刻、彩繪的部分,全部做得很好,新埔鎮來說,沒有一間可以和它相比。雖然有點損壞,但是這整修好保留起來非常有文化價值。
這座擁有百年風華,算是維護得當的陳氏宗祠,產權在陳家後代子孫的共同決定下,捐給新竹縣政府,交由官方全權處理,目前正在做小部分的維修整建。
[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陳氏宗祠它正廳的地方,放祖先牌位的地方,屋頂有壞掉會漏水,所以把祖先牌位請到前面一點來,準備要來整修,所以你看到,唉 怎麼會把祖先牌位放那麼前面,因為是為了要整修 暫時的。
由於大部分的宗祠要回復原本古樸的樣貌,都需要不少時間整修,等經費到位 修建完成都還要三、五年的時間,因此新竹縣文化局規劃,將以陳氏宗祠為中心,加上整修完成的劉家祠,搭配新埔鎮公所規劃作為客家宗祠導覽中心的,新埔國小校長宿舍為核心館舍,一步一步打造出新埔鎮的宗祠博物館。
[新埔鎮長
賴江海]
將來這(新埔國小校長宿舍)就是我們宗祠家廟的一個入口就對了,因為新埔的家廟,到新埔,除了和平街 忠正路和成功街這三條街,剛好這個客家導覽中心,客家宗祠家廟導覽中心就在這三條街的前面。
然而就算硬體修復完成,若後代子孫無心,宗祠的維護也失去意義,因為現在有些祠堂甚至已經無人祭拜。所以第二階段就是積極把人找回來,充實宗祠文化的軟體部分。
[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
劉敏耀]
重要的是要恢復他們的祭祀,讓他們可以把子孫再找回來,再按照我們春祭 秋祭,一年至少要有兩次的祭祀,那當然還有其他祖先的忌日,都可以到祠堂裡面來祭拜。
九月還將設立工作站,透過訪談 挖掘家族故事,並培育後續宗祠館舍的經營團隊,讓客家獨特的宗族文化得以保存。
[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
劉敏耀]
我們的人力工作站的計畫裡面,就是要把老故事挖掘出來,那透過這個基礎的資訊還有故事的挖掘,我們可以,我們希望它可以找到這個家族的歷史的光輝,把這個東西找來,那把這個點點滴滴的東西,可以視為展品的一部分,那才能夠吸引其他人來了解這個地方,
在新埔催生宗祠博物館,官方都已經有完美藍圖,但地方文史工作者卻認為,宗祠博物館的衛星館舍規劃中,仍有不少遺珠之憾。
[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很多(宗祠)沒列入古蹟的就沒人整修,但這沒列入古蹟的不代表說它不好,沒列入古蹟的,還有很多規模很大的很壯觀 很有特色的,這些如果沒有保留起來,我們的宗祠博物館一定會遜色很多。
「外翰第」是黃有福口中的遺珠之憾之一,它是新埔鎮的張氏公廳,建於清光緒十六年,已有一百一十九年歷史,從其建築強調防禦功能的特色推測,張氏先祖應該財力雄厚,但這座格局宏大的四合院,因年久未修,現已破損嚴重 雜草叢生。
[文史工作者
黃有福]
雖然它(外翰第)的公廳很漂亮是雙堂屋,四合院,但是差不多毀損一半以上了,在幾年,可能不用十年整棟就會坍塌了。
姑且不論納入的宗祠是否完備,宗祠博物館的概念就文化層面上來說意義深遠,保存宗祠確實有其重要性,但對於一般觀光客而言,宗祠博物館的觀光吸引力在哪,著實面對現實考驗。
[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
劉敏耀]
那當然宗祠文化在展示的過程裡面,可能沒有那麼吸引人,新埔鎮上呢,有很多其他的生活文化,可以加入到,我們宗祠博物館的一個領域裡面來,第一個是產業的文化,我們知道,新埔上有很多,是全台灣有名的柿餅的加工的區域,那也是新埔梨的一個產地,那到新埔鎮上大家都知道要吃粄條,有很多的桔醬。
為了增加吸引力,宗祠博物館將與在地產業結合,豐富文化旅遊內容的層次,然而在宗族觀念逐漸式微之際,要真正落實宗祠博物館的概念,困難重重,但宗祠祭祀,是客家文化很重要的無形文化財,如果不踏出第一步,當宗祠衰敗消失、祭祀文化流失,一切就來不及了。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黃訓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