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幾年有機飲食逐漸流行,不少人為了健康,都會嘗試這種飲食方式。今天要為您介紹,一群李旭清為首的有機蔬菜迷,因為熱衷有機飲食,不僅集資買地,集體從事有機耕作,有人甚至生活的重心,都在放裡頭。現在農場裡已經種出多種的蔬果,這也是共同自營餐廳的食材。他們照顧自己和他人健康,也希望以健康能夠吸引更多人,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,更也為能環保盡一份力量。結實累累的苦瓜白皙誘人,正是採收的好時機。大伙分工合作,將剪下的苦瓜用紙包好,以免碰撞傷到外皮。而這個看似平凡的農場,其實是大有學問。因為佔地一甲八分的園區,全部採用有機耕作,所以隨便一個角落,都可以發現昆蟲的蹤跡。
不能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,是有機耕作的先決條件。因此這裡的蔬菜,沒有一般市面上看得到的好賣相,菜葉都有蟲啃過的痕跡。而這裡的特色除了自然耕作,還有一群人為了追求健康與環保,交織出的一段段小故事。
她是李旭清,也是這座農場的主人。年輕時從事保險工作,還自己成立公司。由於工作的關係,看盡客戶飽受病痛之苦,讓她對飲食有了新的想法。
[有機蔬菜農
李旭清]
癌症是我們現在最大一個,罹患率最大的一個病。這也是跟環境出了問題,發生了問題所(造成),文明病吧可以這麼說。所以更深入去了解之後,就知道說環境的問題,跟這個有絕對的問題。
16年前的領悟,一直是李旭清的座右銘,她也常常對周遭的同仁,宣導有機飲食的概念,五年前更將理念化為實際行動,31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集資,在苗栗銅鑼買一塊地,打造他們的夢想。
[有機蔬菜農
李旭清]
平常他們就已經耳濡目染這樣子,所以當有一個機會說,我們一起來買地的時候,他們就自然很願意響應。
別看李旭清現在,滿滿的有機耕作經。當初從辦公室走向農田,除了要先突破心裡那道牆,還要面臨隔行如隔山的考驗。
[有機蔬菜農
李旭清]
第一年我們種了三百顆高麗菜,只有兩顆結成功,其他都是已經快包了,蟲就把它吃光了,我們就很開心的讓蟲吃掉,我們知道這些在回歸自然嘛,我們再去製肥。
懂得尊重大自然,是農場成功的重要原因。幾年來,以李旭清為首的這群有機蔬菜迷,不斷地擴充他們的園地,現在在中部地區,已經有八甲的菜園。還有人甚至把所有的時間,都放在農場裡。
[有機蔬菜農
曹多柔]
從來沒種過田,那時候來的時候,田裡面有很多蟲,我是在台北市長大的,所以那時候來,每一次回去幾乎滿身都被蟲咬。
44歲的曹多柔,主要負責農場的行政工作,當然有空也會在田裡幫忙。家住台北的她,與家人聚少離多,雖然現在已經習慣這種日子,不過談起四年前的心情,依然有些感傷。
[有機蔬菜農
曹多柔]
當時我的先生 我的媽媽,大家都不贊成,然後家庭革命。當時我的小孩還很小,想帶他們一起來這邊做,不過我先生就不贊成,他說要唸書要回台北,所以他就把小孩帶回去了,那時候心很痛啦,因為想說做這種事情,要全家一起來做。
後來家庭革命算是告一段落,不過那份親情的歸欠,常常迴蕩心中,曹多柔只能用更高的理念,安慰家人。
[有機蔬菜農
曹多柔]
難免對先生 小孩照顧,就不會很好,不過會跟小孩說我現在做的事情,是給更多的小朋友更多的機會,所以可能我不是一個好媽媽,可是以後這個環境,越來越好的時候,他會知道我做的事情,一樣是照顧他,只是不是陪在他的身邊,只是這個環境更好以後,不論是我的孩子 別人的孩子,全部都可以有個健康的環境。
和曹多柔一樣,願意放棄與家人相處時間的,還有他 李光仁。他的決心更強,3年前乾脆離開辦公室的工作,全心全力投入農場。
[有機蔬菜農
李光仁]
已經要自己買地,要成立自己的農場的時候,我知道必須要有人專職,因為農地的照顧,其實它全年365天,都要有人去照顧它。
41歲的年紀,本應在專業上衝刺,但李光仁卻選擇農夫,原因無他,只是為了環境盡一份心力。
[有機蔬菜農
李光仁]
如果說今天我們,不再投入更多的人,然後有更多這樣成功的經驗,讓人家看到有機的耕作,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人,來一起做有機的話,我想可能再過不久的將來,其實台灣的農地會越來越少,可用的農地會越來越少,而且整個污染的狀況,會更來更嚴重。
這群有機蔬菜迷最難得的,就是還有六 七年級生。
[有機蔬菜農
羅若瑜]
這是一件好事情啊,可以幫助別人跟環境,我們可以吃得健康,又可以回饋這個地球。
[有機蔬菜農
張俊翔]
環境就覺得破壞蠻嚴重的,在這個環境下,(可以)回饋這個社會,就覺得蠻不錯的,而且我大學剛畢業,我本來就有心,想要從事這有機的行業。
31個人對環境的用心,很快地便感動別人,像是現在在做梯子的林宏昌,原本從事慣型耕作,偶然的機會,讓他決定幫助這群有機蔬菜迷。
[有機蔬菜農
林宏昌]
她(李旭清)帶領這群年輕人,我剛認識的時候,這群年輕人我發覺到說,他們這樣做真的很辛苦,沒有一個屬於比較專業的,那時候我說好,我答應了我就投入。
雖然說要幫忙,不過從慣型轉有機還是困難重重。
[有機蔬菜農
林宏昌]
蜘蛛都長大了,(作物)即將採收,它全部死掉了,那時候我的感覺,我真的有淚真的想流出來,很想哭。從慣型轉型有機自然農法來講,對我來講,慣型的那一套,其實在我的心裡不斷地在提醒我,告訴我你一定要這樣做,你要去噴農藥。
所謂久病成良醫,經過多次的失敗,現在園區裡的種植,都難不倒林宏昌。
剛培育好的芥藍菜苗,可以移植到溫室了,這天大伙攜家帶眷,延續蔬菜的生命,也豐富親子互動。
農場這裡除了種很多,有機蔬菜之外,所生產的黃豆,他們也拿來做豆腐和豆漿。
一起看看有機豆腐的製作過程。先將黃豆磨成漿,然後脫漿。接下來拿到鍋裡煮滾,過程中還要不停攪拌,之後再換到別的容器裡,等待降溫到70度左右,就可以放入鹽滷。因為這裡強調天然飲食,所以不用食用石膏做凝固劑。而在豆花慢慢成型後,就可以放在容器裡,用重物壓個20分鐘,最天然的有機豆腐完成。看過這個有機園地所生產的蔬菜,或是加工品,是不是心動呢?而他們也不會獨樂樂,因為一般民眾也能品嚐。
分店開張第一天,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。切菜 裝盤,事前的準備都不容出差錯。看看剛做好的粄條,由於加入有機糙米,因此顏色不像一般的那麼白。而烹調也採用比較健康的方式,水煮或是蒸煮,油炸是看不到的。
由於分店開在三義這個客家庄,所以裝飾也融入一些客家風,像是桌巾就是桐花圖案,服務生的頭巾也有桐花樣式。餐點當然少不了,客家粄條跟芋頭糕。
[遊客
巫小姐]
它有客家那種吃起來的口感,但是有食材它天然的層次的味道,我覺得像苦瓜我覺得很好吃,青菜吃起來很好吃。
[遊客
溫先生]
它的口味不會說,像那種大魚大肉這樣子,好像很油膩那種感覺,就是覺得很清新,然後口感也蠻好的。
雖然客人的反應還不錯,不過在客家庄,賣這種健康取向的客家菜,難道不怕時間一久便失去競爭力。
[有機蔬菜農
李旭清]
如果說為了做生意,所以傷害了別人的身體,吃太重口味,高血壓 糖尿病,雖然它是很多因素造成,但是(如果)我也是幫兇之一,我想我們不這樣做,我們還是跟他講說,我們在宣導 宣導,你慢慢吃 你慢慢吃,習慣可以養成,其實也許不是這麼快,但是我相信它,一定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同。
想必我們的疑慮是多餘的,因為才開張第一天,就有死忠的支持者前來光顧。
[遊客
巫小姐]
我知道他們在台中,就有一些店面 自己的餐廳,我很喜歡這樣子的飲食,我自己也因為這樣子的飲食,而受會這樣子,所以我會特別知道他這個地方,就會想要再過來。
[有機蔬菜農
李旭清]
我們絕大部分的來源,都是有機種植,都是手工我們自己製作的,都沒有外包,或者是買外面市場的。我們強調一種它的來源,就是食材的來源非常的潔淨,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手工製作,有無限的心意,我們希望享用的人,可以吃到的人 有緣的人,可以得到純淨 健康。
從集資買地,到經營餐廳。這群有機蔬菜迷,在自己的園地編織夢想,也希望更多人,可以認同有機飲食的概念,照顧健康,也能為環保盡一份力量。
採訪/撰稿 羅弘昇
攝影/剪輯 徐偉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