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鐵CT273蒸汽火車在日治時期是台灣鐵路上的速度之王,每小時可高達100公里。 民國68年,鐵路電氣化之後停用,一直到民國73年2月才正式除籍,是台鐵最後退休的老火車。退休後CT273一直在民俗村靜態展示,之後才在鐵道迷和台鐵多年的努力之下,耗費五年修復,104年首度復駛,老火車頭的復駛讓鐵道文化有了生命力,沿線都可以看到許多火車迷追逐守候,班班客滿的盛況也為地方帶來觀光經濟,但受限於環保法規,燒煤炭的老火車頭復駛只能限時限量,因此不論是遊客、鐵道迷或地方政府都期待有一天,老火車能常態復駛,成為台灣觀光的軟實力。
[畫面提供 黃文鎮]
6月底,正是花東縱谷收割的季節,台鐵CT273仲夏寶島號,也選擇在這稻浪翻飛的季節,啟程,一早玉里車站就被遊客擠得水洩不通。

[運務處 副處長
陳裕謀]
仲夏寶島號,那我們也跟日本的這個山口號去締結,所以今年這一趟,也來了80幾位,大概86位的日本的這個旅客,那我們也希望,藉由這一個蒸汽火車,仲夏寶島號的開行,能吸引更多的這個國外的旅客來到台灣來觀光。

CT273蒸汽老火車頭是眾多鐵道迷的老情人,他們暱稱它為「貴婦娜娜」。

[運務處營業科 科長
王文謙]
這一款的蒸汽火車是效率最好,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100公里,這是當時在,30年代最快的火車頭代表之一,因為它的鍋爐跟它整個車頭造型,是非常優美,所以我們現代的鐵道迷,都稱它為叫「貴夫人」。

貴夫人已經80多歲了,光是要啟動它,就是個大工程。

[運務處營業科 科長
王文謙]
蒸汽火車出行,行駛的時候,都要有一組人,這一組大概有10個人左右,在路線行駛的過程就要隨時維持它煤炭燃燒,然後過程之中還要去加煤炭,然後行駛的過程中還要注意,我們鍋爐裡面的水分夠不夠,所以要加煤、加水,行駛後,我們又要把這些燃燒過後的鍋爐要清理乾淨,是非常費工夫的。

(這個溫度有多高),(溫度),溫度喔,(對啊 平常在這邊工作),你說這個工作溫度喔,(對啊),這個時間點的溫度差不多38、9度跑不掉。

在將近40度高溫車頭裡,緊盯著壓力表,隨時添加煤炭,開蒸汽老火車是高溫、高壓,時間又長的工作,除了要有熱血和溫柔的基本態度之外,最重要的是還得有鍋爐證照,才能擔任司機和司爐的工作。

[司 爐
陳錦裕]
這台車這麼多歲了,80多歲了,對不對,我們這種車這麼多歲了,我們也要很溫柔的去駕駛它,我們要拿乙級鍋爐的證照,(取得)鍋爐證照之後我們回來,經過一段的訓練,我們的指導老師幫我們審核,過了,這張牌才有。

今年是台鐵CT273和日本C571蒸汽火車締結為為姊妹車一週年, JR西日本鐵道也帶著員工,來到台灣乘老火車,體驗花東美景。

[JR西日本員工]
這是我第一次來台灣。開始的印象台灣是一個小島應該什麼都是小小的,沒想到來了之後發現什麼都很大,很大。

日本導遊村上先生相當興奮的說,很開心能透過這個機會,推薦花東給日本的國人。

[日本導遊
村上和也]
稻田,好水,好空氣啊,我之前來台東的時候,天空很漂亮,漂亮,晚上看星星太美,真的很興奮,對,所以希望這個,很多日本人,日本客人來這邊玩,希望感受到這邊的風景,空氣,還有這邊的很多原住民朋友很熱情啊,我滿喜歡,我希望很多日本客人來感受那些那個,我講的這些美麗。

火車第一站來到了富麗米的故鄉「富里」,一出站,就聽到原住民唱著優美的歌曲,迎接遊客的到來。

[運務處 副處長
陳裕謀]
蒸汽火車,這台火車,差不多有80年左右的歷史,現在我們開這個火車主要的目的,是來振興我們地方的觀光事業,每年的6月左右,它會來行駛大概3個禮拜,的星期六和星期日。每次我們開這個車子出來的時候,地方就很熱鬧,大家都很歡迎。

[縱貫線鐵道保存協會 會長
黃文鎮]
台鐵這兩年也很有心啦,它陸陸續續復駛火車,其實這個火車意識,不是只有鐵道迷,因為你沒看到很多日本人來,所以它對於觀光、教育,還有在文化資產保存上面各種意義,然後也可以親子同遊,所以說它是個多面向的,那就說也符合國際潮流。
正當遊客忙著遊玩、採購和照相時,有一組人默默頂著烈日走下月台,幫老火車上上油,檢查蒸氣壓力機,確認車身狀況。工作人員說,「服侍」老火車很辛苦,卻有成就感

[司機員
莊仲財]
這種車的話開起來比較有成就感,因為這種車是比較傳統的,啊你像太魯閣號、普悠瑪那比較高科技,那好像小學生打電動,這種都全部要靠司機、司爐的專注,然後專業度來保護它的安全。

[指導員
吳隆基]
我們每次出來都是一個團隊出來,對,支援部分喔,至少都差不多4個,含司爐的部分大概就有4個,然後我們的主管會帶著我們出來,然後在檢修的部分,他們也是一個團隊,他們一個主管大概帶4個,技術人員,然後再幫我們沿路來維修,檢查這個車子的狀況,它不是常常出來,它可能一年只出來個幾次,然後我們也趁這個機會,有活動然後順便做訓練工作。

池上鄉長張堯成說,當年池上飯包就是透過鐵路的傳遞,才讓池上鄉這個名字,得以全台知名,甚至行銷到全世界,因此對台鐵的用心,相當肯定。

[池上鄉 鄉長
張堯成]
蒸汽火車在花東縱谷這條線喔,是非常適合台灣旅遊,尤其是日本人,對這一塊是非常有情誼的,整個花蓮、台東的地名,都是日本名字,包括池上、關山、富里、玉里,這都是日本的名字,所以說這一段那個蒸汽火車呢,我們建議,應該是在假日,或是說暑假,寒暑假,能夠定期的開放,有這樣一個固定列車,尤其在暑假,這個帶動整花蓮、台東縱谷的這個觀光的商機,是非常大。

透過老火車的復駛,才讓更多旅人得以拜訪,作家劉克襄筆下的「傳說中,到不了的小站」山里站,為偏鄉的偏鄉帶來了人潮。

[山里村民
林惠美]
就是我明明在公路上,然後也很多報導,這這麼漂亮的地方,怎麼有可能我找不到,那一天它可能停靠站搞不好才2班、3班這樣,那當然,當有蒸汽火車經過的時候帶來了觀光客,然後讓這個地方也很活躍,大家也發現台灣真的好美喔。

特地從新竹來到台東搭乘老火車的李蘇棟說,以前都是坐蒸汽火車回台東看他的外公,現在自己當了阿公,坐上老火車,有一種回到孩童時期的懷舊心情。

[遊 客
李蘇棟]
真的很懷念、黑炭啦、還有熱得要死啦,那些都是一種回憶。坐那個舊火車,風啊,搖啊,沒有冷氣,你知道,以前就沒冷氣,很熱,有黑煙又滿頭,整個都很不舒服,現在的感覺完全不一樣,有冷氣,不一樣,(看的風景也好),對,現在的風景很好,我們一定還會回來台東玩。

老火車的復駛為地方帶來了觀光經濟,但卻因為礙於環保法規,燒煤炭的老火車頭,只能短期復駛,限縮了效益,地方人士希望放寬。

[運務處 副處長
陳裕謀]
我們要考慮到環保的這個因素,因為我們現在排放的這個黑煙,剛剛好就是在環保的標準的邊緣,那為了讓這一個兩者之間能夠取得平衡,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這個蒸汽機車,它的年紀畢竟比較大了,它沒有辦法變成一個常態的這個行駛。

[池上鄉 鄉長
張堯成]
全台灣一年365天,沒有PM2.5,沒有空氣汙染的地方,就是花蓮、台東,就是花蓮、台東,那你說一列火車燒一些煤,然後會影響空氣汙染嗎? 這個是太小題大作了吧,日本人家那個蒸汽火車一直在開也沒有這個問題啊,你其它的污然源,重大的污然源,大的煙囪,少一支就夠了。

就是因為班次有限,因此,每當老火車再度行駛時,總是吸引大批的鐵道迷一路追著火車跑,廢寢忘食,耐心等候,捕捉它動人的角度。

[縱貫線鐵道保存協會 會長
黃文鎮]
因為蒸氣機關車是外燃機,然後你可以看到它動作,它那動作就是一種韻律,就好像說今天有人喜歡看舞蹈,喜歡看足球,那對我們鐵道迷來說,火車在跑,那個機關在走,就很像一種很協調的舞蹈,也是一種韻律,所以我們就是要抓那種神韻,那火車過去的時候有煙,有蒸汽,然後有聲音
,最好是鳴笛,這就是我們想要追的。

下午3點44分,終點站台東火車站到了,一天追火車的行程結束了,跑了一天老火車也累了,得好好檢修保養,明天還得跑一整天呢。

早上9點,仲夏寶島號再度啟程北行,2天往返玉里和台東的鐵道觀光遊程,車上的工作人員每天工作10個小時,累了就只能在車廂內短暫的休息,而一切的努力只希望行車順利,大家玩的開心。

[服務員
陳秀妃]
這個都10幾個小時,差不多快10個小時,他們停的時間也比較久,在每一站都停比較久,平常都很快,一下就到了啊,一下就到台東啊,(這種感覺是比較辛苦還是說其實是很開心)開心啊,(為什麼),因為就是不一樣啊,(不一樣在什麼地方),不一樣就是客人比較好啊,比較活潑。

[畫面提供 黃文鎮]
[列車長
李晁鳴]
(其實帶這一台車辛苦吧),其實還滿累的,因為像昨天,一整趟從玉里馳騁到台東,我這樣就走了一萬七千步左右,那回到宿舍以後從6點睡到今天早上6點。其實包含機務、包含運務,甚至包含很多幕後人員其實真的非常非常多,甚至有動員到各種的宣傳,其實真的是不計其數,但是,其實大家的心情跟想法都是一樣,就是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順利。

7月8日,CT273仲夏寶島號駛離了車站,即將結束這個夏季最後的旅程,不論遊客、鐵道迷或是地方政府都覺得,意猶未盡。

[縱貫線鐵道保存協會 會長
黃文鎮]
今天這個CT273出門,你看還有人坐小巴,還有人包計程車,沿路這麼多人,然後還造成交通阻塞,代表什麼,大家喜歡嘛,喜歡這是個文化,那我是覺得說藉由鐵道文化,把整個國民的文化底蘊往上提升,然後這也是個軟實力,那也代表說台灣的交通事業科技,我們在百年前,台灣就是有很好的鐵路交通系統,然後我們可以傳承到現在。

老火車的復駛除了能以動態保存文化資產,也能藉此傳承操作老火車的技能,此外還有觀光和教與教育的意義。老火車即將開往玉里,結束這一季的遊程,我們來年再相聚,大家更希望老火車能常態復駛,讓鐵道文化與懷舊的人情溫度,才能發展成為台灣觀光的軟實力。

採訪/撰稿 邱月華
攝影/剪輯 戴志明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客家新聞雜誌

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