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那麼普遍的麵包,我們以往大概都沒想到,可能有天會完全吃不到。2007年國際物價變動激烈,麵粉價格狂飆,那時很多人才意識到,台灣小麥幾乎完全依賴進口,不過就算這樣想、有意識到這件事,大多數人部分都不會因為這樣,就打算要種小麥吧?施明煌那時興起一個念頭:難道台灣自己種不出小麥?便開始找小農契作,今年已經要邁入第六年,雖然後來小麥價格回跌,他還是沒有收手,更致力於建構「在地農糧、在地加工、在地消費」的模式。一起來看台灣小麥復耕運動的推展與進度。揉麵團、做麵包,看起來和一般的麵包並無二致,不過這些麵包的製作原料,可是得來不易的台灣本土小麥麵粉。這家麵包坊的負責人施明煌,同時也是本土小麥復耕運動的發起人。2007年,國際爆發糧食危機,麵粉價格飆漲,施明煌興起一個念頭,「台灣難道種不出小麥?」,於是從第一年契作1公頃,到第五年65.5公頃,42位農民加入,全台19個點都有他的契作田,今年產量也增加到100公噸。

[本土小麥復耕運動
發起人 施明煌]
今年我們就受了去年的11月初的大雨(影響),所以我們原來65.5公頃呢,原本要預估產出我們是抓150噸,雖然我們目標是120噸,但是我們原來是抓150噸,可是我們只產出了100噸左右的小麥。

雖然產量不到台灣進口小麥總量的萬分之一,但目前,以台灣小麥為主原料的產品已算多元,除了新鮮出爐的麵包、貝果之外,也嘗試以麵茶、麵粉、麵條餅乾、鳳梨酥等,各種面貌出現在消費者面前。然而台灣小麥種植成本高,價格是進口小麥的兩倍多,單就市場價格競爭力而言,台灣小麥幾乎沒有生存空間。

[本土小麥復耕運動
發起人 施明煌]
我們的方法就是告訴台灣的朋友們,我們第一個我們可以種出小麥,第二個我們提供你一種選擇,提供你一種選擇,我們沒有要取代。大家接受了,大家知道說,我們確實沒得比,所以我們的價格一定比別人貴,這一點大家會接受。

除此之外,施明煌還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合作,在全國四十所學校,推動「麥田見學」培育計畫,讓師生親自種麥、親近農業,以實際的農作體驗,「在地生產,在地消費」,縮短食物里程的真諦。

[本土小麥復耕運動
發起人 施明煌]
因為孩子他很清楚,他可能每天都在吃麵包,每天都在吃包子、饅頭,可是他真的不知道小麥長什麼樣子,可是它確實是在台灣可以很,很親近地在我們的周遭裡面出現,可是我們的孩子他竟然都不知道。

施明煌的小麥革命,感動了台灣最大的麵粉業者,去年九月也一同加入復耕行列,支持台灣本土小麥的種植與拓展。

[麵粉廠業者
黃北辰]
因為在地生產,它的當季,他可以種植出來的品質上,還有它的香氣會很好,所以我們覺得,它可以來做一些烘焙上很獨特的一個產品,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把台灣小麥開發,讓台灣小麥,再種植更多的小麥。

今年五月就有連鎖麵包店,主打採用本土新鮮小麥加特色水果的歐式麵包,希望喚起消費者對這塊土地的感動。

[麵包店業者
楊佳晏]
銷售量其實在當初上市的期間,每天平均整個系列來說,它可以賣到,7個商品可以賣到將近,一天銷量100個,對,所以其實消費者的反應都還不錯。

不過本土小麥產量少,從採收到磨成麵粉,再到二次加工成麵製品,不到四個月就用光了,成本高、量又少,不禁讓人擔憂起台灣小麥的未來前景,但施明煌卻有另類思考。

[本土小麥復耕運動
發起人 施明煌]
我們應該去建立,台灣的朋友有一種觀念就是說,第一個我們就已經是要建立地產地銷了,第二個其實應該要讓它有一種,就是當季限定,因為小麥現在(的產量)還處於,現在的產量還處在一個當季限定的產量,也就是希望可以讓小麥,在最新鮮的時候,能夠最有效控管的時候,它能夠,第一時間就能進入整個生產加工鏈,到達消費者的手中。

一包包的小麥種子從種苗改良繁殖場運出,這些種子,年底即將播種在200公頃的土地上,施明煌預計明年的產量能夠增加五倍,到達500噸,雖然和台灣進口小麥的數量來比,仍微不足道,但對於實際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,以及重新取得食物主權上卻有著非凡的意義。

採訪/撰稿 宋宇娥
攝影/剪輯 蔡裕昌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
    客家新聞雜誌

   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

   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